美术馆多元的教育创新与未来新构想
2018-07-15植凯鹏
◎植凯鹏
(广东美术馆 广东 广州 510105)
一、多元教育与多元公众需求
在多元文化对社会的冲击下,公众由过去消极的阅览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建构者和参与者,与美术馆关系更为互动。对此,美术馆的教育活动必须兼顾多方需求,采用各种多元的教育项目,努力为不同的受教育群体提供适合他们需求的教育服务。对此,广东美术馆结合社会教育机构进行合作,面向公众展开教育实践与探讨,提升美术馆对观众服务的社会教育功能,应对多元的公众需求适合社会的发展。
(一)乐高与您共筑艺术空间教育项目
“我心中的美术馆——乐高与您共筑艺术空间”是广东美术馆与乐高教育活动中心共同策划,针对儿童的教育活动,将世界各地的美术馆建筑艺术与色彩缤纷的乐高积木文化相结合[1]。广东美术馆通过积木游戏、亲身动手、参观互动的教育方式让小朋友亲手搭建“我心中的美术馆”,进一步了解美术馆的功能与艺术资源,培养儿童与家长们参观美术馆的兴趣。
活动内容包括:带领孩子们从对广东美术馆的整体了解与美术馆内部功能的认识,再到对世界各大美术馆的赏析,最后用色彩缤纷的彩笔与乐高积木建造孩童们“心中的美术馆”。孩子们通过在美术馆的参观学习,了解到美术馆各个功能的组成部分,而且在广东美术馆最美的雕塑园与最宽阔的大堂里用乐高积木一块一块地快乐拼组,发挥了孩子们无限的想象创意。活动不仅引发孩子们去思考一个理想的美术馆是怎样的,应具有怎样的功能,怎样的特点,同时让更多的孩子走进美术馆,在美术馆宽阔的教育空间与艺术氛围中得到轻松愉快的艺术体验,不断健康成长提升美育水平,激发了孩子们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
广东美术馆与乐高教育团队的首次合作,丰富了美术馆教育活动的形式,双方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引导孩子们了解美术馆,爱上美术馆。
图1 教育人员带领孩子们了解美术馆
图2 孩子们在潘鹤雕塑园用乐高积木搭建美术馆
图3 孩子们专心沉醉于积木搭建
(二)抽象艺术中的音乐
在“抵抗与坚持——肖恩·斯库利绘画展览”中,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尝试将肖恩·斯库利的抽象画与音乐进行结合,让观众更直观地体会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奇妙的共通之处。活动特邀专业音乐制作人童达琴、影像制作人潘家伟根据肖恩·斯库利的抽象艺术,创作视频音乐作品在展厅现场播放,还向观众举办艺术分享会。
音乐人童达琴与观众近距离地讲述他是如何用音乐表达出他对抽象的理解,让观众一起来“聆听”绘画,“描绘”音乐。指出抽象艺术所能带来的音乐感受是非常主观的,由于拥有不同的人生经验和情感经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表达。通过对 《对角之光》《中国堆砌》《人性》等作品的介绍,让观众进一步对肖恩抽象艺术提出不同的见解与思考。童达琴绘声绘色的分享,通过音乐的角度让大家对肖恩的抽象作品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图4 抽象艺术中的音乐分享会现场
本次分享会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相信此次关于“抽象艺术中的音乐”的特别策划,只是一个引起,虽然展览和分享会都结束了,但是关于美术与音乐结合话题的探讨、感受、领悟才刚 刚开始。
图5 抽象艺术中的音乐分享会现场
二、建构美术馆教育新模式
美术馆教育,不仅包含美术馆的实物教育,还需要包含学校教育、艺术科研机构教育于一体的社会教育。三者相辅相成,取长补短,共同整合了美术教育创作、批评、文化的三个层面。近年,广东美术馆结合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画院、广州画院、馆藏艺术家等艺术资源,对馆藏研究与观众的艺术推普、艺术实践、艺术鉴赏进行了教育资源补充,如:学术讲座、艺术分享会、工作坊等教育活动,发挥各方美术专业资源的优点,建立起美术馆公共教育新的发展模式。
(一)不忘初心,馆藏作品艺术家分享会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广东省美术作品展”中,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从馆藏作品研究出发,对关则驹、李醒韬、梁如洁三位不同时代的艺术家的馆藏作品进行个案研究,通过采访、草图收集、整理文献,记录了重要的馆藏作品信息。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还邀请了艺术家们来到现场面对面与观众们分享作品背后的创作点滴和心路历程,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在大时代背景下画家不忘初心的艺术追求。
馆藏作品艺术家分享会在广东美术馆多功能厅举办,首先从李醒韬先生的《祖国亲》开始,艺术家向观众深入介绍了作品的创作过程,提到了作品以充满阳光的橡胶林为背景,用植物突出了海南岛热带亚热带气候的特点,运用灿烂烁动的色彩,采用逆光侧光的表现手法,表现了热烈、和谐的气氛,反映了个人的审美追求。接着,关则驹先生和观众们分享了创作《新片上映》的点滴,还展示了当初的创作草图与创作背景,向观众解开了作品多年背后的故事。随后,《桑田》的作者梁如洁女士和大家交流了作品背后的个人情感以及巧妙的构图手法。艺术家把桑田画面处理成像海面潮汛层层波浪涌动那样,通过那一丛丛桑枝根植大地,茁壮辽阔,承载着新生的希望,衬托出泥土里散落的白贝壳,营造了中国传统花鸟画里“借物比兴、缘物寄情”的哲学内涵。《桑田》画面揭示出“沧海桑田”典故的意象,表达了梁如洁女士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的思考。
馆藏作品艺术家分享会通过艺术家口述历史,不仅让观众深入了解作品背后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为藏品研究积累丰富的学术成果。
图6 不忘初心——馆藏作品艺术家分享会
图7 艺术家关则驹在分享会现场
(二)广东美术馆近现代国画展览教育活动
国画艺术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与重要的艺术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粹[2]。在国家呼吁弘扬传统文化的号召下,广东美术馆举办了一系列近现代的国画展览,其中,从丹青京华的京派艺术到近代广东岭南画派艺术,再到20世纪中国美术名家精品展,吸引了大众对国画艺术的热爱与研究。对此,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结合广州美术学院国画学院教育资源,邀请专业老师从传统的中国书画创作理论及实践出发,以创作媒介(笔、墨、纸、砚等)、门类(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等)、技法(写意、工笔、没骨等)、理论(中国画论、艺术史)为重点,帮助观众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 书画艺术。
图8 “花儿开了”执笔书写工作坊现场
(三)“从传统到当代‘笔墨纸砚’”工作坊
“从传统到当代‘笔墨纸砚’”工作坊,我们邀请了广州美术学院书法硕士林树丰老师以“观看原作+实物演示+理论讲解+创作实践”的方式为公众呈现了笔墨纸砚四种材料的功能,借助对创作媒介的介绍,让观众体验传统工具创作的方法,大家在这可观、可触的体验中,更加切实地收获到很多笔墨纸砚的知识,感受笔墨纸砚的文化属性,进而思考传统媒材和当代文化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水墨艺术所蕴含的文化精神[3]。
图9 “笔墨纸砚”工作坊现场
(四)“时代风华——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名家精品展”专题分享会
“时代风华——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名家精品展”涵盖了20世纪中国画坛京津画派、海上画派、长安画派、新金陵画派、岭南画派,以及新时期以来重要流派的代表艺术家及作品。为配合此次展览,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邀请了广州美术学院梁如洁教授与刘文东副教授,面向公众策划了“二十世纪中国花鸟画”“二十世纪中国山水画”专题的教育活动。两场分享活动中,教授们不仅分享了中国花鸟画与山水画的历史发展、各地域流派的艺术特色,还现场演示了花鸟画、山水画的创作示范。观众不仅观摩到名家原作,也直观地感受到中国画的创作过程,激起对中国画的兴趣与积极参与[4]。
图10 二十世纪中国花鸟画乐分享会,梁如洁教授花鸟画抽象艺术中的音乐分享会现场
(五)国画技法实践工作坊
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在推广传统国画文化的教育方式中,除了理论传播还结合艺术实践,邀请广州美术学院专业老师带领观众展开了一系列的国画技法实践工作坊,其中包括:工笔花鸟技法实践工作坊(图11)、撞水撞粉技法实践工作坊、写意花鸟技法实践工作坊、形质与韵律:书法艺术工作坊·点画篇、“花儿开了”执笔书写工作坊等教育活动。工作坊吸引了大量国画观众参与,通过专业的美术老师示范指导,让观众们从更专业立体的角度理解中国画,以利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图11 工笔花鸟技法实践工作坊现场
图12 观众作品
(六)“大潮起珠江——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广东站)”
“大潮起珠江——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呈现了40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创作成果。为配合展览,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联合了广东画院、广州画院、广州美术学院等机构的艺术资源,推出了一系列面向公众的教育活动,包括《珠江胜景》:珠源峦脉分享会;《珠江胜景》:云湧珠江分享会;《珠江胜景》:盛世珠江分享会。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分享会活动,让公众了解《珠江胜景》(总长60米)此幅作品的创作思路以及画作背后的故事。
“《珠江胜景》:珠源峦脉分享会”,请来了广州画院的方土、宋陆京和林于思三位老师,他们分别就作品的尺寸问题、构思过程、绘画技法以及个人对艺术作品的认识与观众进行分享。“《珠江胜景》:云湧珠江分享会”邀请到了广东画院许钦松老师团队的黃唯理、陈映欣、张东。分享会由创作写生过程为开端,让大家了解珠江,此次分享会的讨论主题作品便是反映珠江的风貌,分析了创作过程中取景的细节,什么样的风景能入画,又需要做哪些艺术处理,一一向观众们展示并详解。“《珠江胜景》:盛世珠江分享会”邀请到了广州美术学院李劲堃团队创作人员,林杨杰、莫菲、黄涛。此次分享会第一部分以幻灯片展示的形式进行分享,第二部分在展场5号展厅现场观看原作。三场分享会活动吸引了大量观众,过程中广东画院、广州画院、广州美术学院等团队与观众积极互动,充分发挥了美术馆与各大艺术机构共同合作的社会价值,为公众充分认识艺术品传承和理解文化做出努力和贡献。
三、美术馆教育未来新构想
美术馆教育除了关注社会需求,结合多元的教育资源之外,还必须注重培养美术馆教育人员,强化美术馆教育人员的专业素养,注重培养观众的交流能力、批判思维、对审美的感受性、对新艺术的适应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等多项视觉艺术教育的目标,使我国美术馆教育不断往前发展。
图13 “《珠江胜景》:珠源峦脉分享会”现场
(一)提升美术馆教育与社会接轨
美术馆教育能级包括硬件与软件的全面提升,硬件指的是观众在美术馆使用的教育设施,如“多功能教育空间”“儿童工作室”“艺术信息资源下载区”等互动资源设备。软件指的是培养美术馆专业人员,邀请教育学术专家参与,与社会教育专业团队共同合作。目前,广东美术馆与各方美术专业机构、艺术家合作只是一个开端,未来更注重与社会接轨,融合各方资源增加公众对美术馆教育的关注度和投入度[5]。
(二)增强国际交流合作与吸收国际教育方法
从美术馆教育的发展而言,要顺应“面向世界”的当代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积极进行美术馆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博采世界各国美术馆教育之长,例如,邀请大英博物馆、巴黎卢浮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MOMA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等教育人员共同参与我国美术馆教育实践;同时,注意吸收当代国际主导的科学研究方法、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哲学与教育知识,促进美术馆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发展。
(三)5G网络教育帮助更多公众爱上美术馆
5G网络时代的到来,肯定会给美术馆教育带来便利与新的思考,美术馆教育传播会更直接与公众拉进距离。因此,在2020年5G网络开始之时,美术馆新媒体运营要结合教育需要,不断有新的短视频、文章、直播等内容进行填充,例如:“网络课程”“在线展览”“教育活动实时分享”等内容,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同时,在美术馆教育中,利用5G网络科技创造各种新的交互方式与公众进行交流,让公众充分使用五官(眼、耳、鼻、口、触觉)与艺术互动,感受多元文化的形式,增加体验创作与欣赏经验。5G网络的运用丰富了美术馆教育的形式,激发了观众的兴趣与参与感,让更多的公众爱上美术馆。
四、结语
广东美术馆结合社会各方艺术资源举办教育活动,从视觉、听觉、触觉的艺术体验出发,采用多元的互动交流形式,引导观众多角度、多层面地了解艺术作品,激发公众的艺术想象力,提升艺术欣赏水平。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使得美术馆教育发展走得更远。未来,随着社会发展,美术馆教育必须更体系化、专业化、国际化。美术馆教育透过与社会的互动合作,吸收大量发达国家美术馆运作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力求做到内容新、理论性与应用性兼具等特点,在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区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普及美术文化,推进全民美育,利用美术馆的社会教育资源,弥补学校艺术教育的不足,在适应人们文化需求的情况下推动美术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