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融合路径

2018-03-08付丽丽

文化产业 2018年19期
关键词:文明礼仪礼仪思政

◎付丽丽

(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41)

一、二者之间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于人生哲学、在于人生修养。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代表,儒家要求学生掌握六种基本才能,即“礼、乐、射、御、书、数”,合称“六艺”,其中“礼”为六艺之首。在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礼仪是最早的核心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礼”虽然不具备技术意义,但却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在现代社会,文明素养是一个人在科学文化知识、思想道德水平、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所达到的整体水平。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主义文化与文明的传承者。只有深刻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才有了文化自信的基石,才能更好的传承与发展,这对于大学生文明素养的教育和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二、二者融合的重要作用

随着人们越来越多地受到快餐文化与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很多优良传统在年轻一代的视野中正在慢慢消亡。在大学生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增强大学生对美德的认知、对美感的培养以及对美好的追求,培养大学生内外兼修的气质品格,变得必要而又迫切[1]。中国传统文化对在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2]。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看到了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不仅仅是指生产力与经济水平,还包括社会的文明程度。在大学生当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

(二)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

思想政治课程是大学生德育的主阵地,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渠道。但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常常被质疑,原有的思政课苍白无力的说教已经很难被大学生接受,更难抵御社会和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一些影响,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越来越被动,教育的目标难以达到。所以大学生的教育途径需要多样化[3]。

(三)丰富礼仪内涵,促进大学生礼仪养成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礼仪课程,如社交礼仪、商务礼仪、营销礼仪等,但这些礼仪课程大都只是从操作层面上讲授如何遵守具体场合的礼仪要求,属于狭义的礼仪;而对于礼仪的理论、传统文化礼仪的内涵则涉及甚少,且教学目标比较功利化,只停留在悦人利己的层面上[4]。礼仪教育的本质其实是道德教育,“礼”是内容,“仪”是形式。真正的文明礼仪教育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内在与外在的高度统一。

(四)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

传统文化中的儒家美学思想,体现出了真、善、美,以德化人、和谐持中的价值观,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家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道德把“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这五种道德作为“治天下”的策略和为人的准则[5]。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存在重大影响,对于青年一代的成长有积极的指引作用。

(五)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

在当今高校特别是在高职院校,往往重视对大学生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人文的教育;重视对就业所需的证书获得,忽视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大学生多一些人文气质、少一些急躁浮夸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二者融合路径

(一)将审美教育融入思政教育

审美教育能够将社会道德的要求形象化、艺术化,学生可以借助对美的认识,扩充道德知识。将美育内容如自然美、社会美、人性美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相对应融合,能够提高学生对美的判断力,促进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而求真和向善也正是思政教育的目的。美育的情感性、愉悦性和非功利性等特点,可以引导学生抵制和摒弃当今社会中的负面影响,塑造美好心灵、养成良好行为规范。可以通过情感教育、艺术鉴赏、课外实践等方式将审美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起来,拓宽德育的内容,弥补德育的缺失。

(二)将儒家思想融入礼仪培养

礼仪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约定俗成的仪式表达律己和敬人,其中“礼”是内容、“仪”是形式,只有内心有“礼”,才能更好地展示出文明礼仪。教育要由内而外的进行,突出内在品质的养成,完善大学生人格。要将思想教育作为礼仪培养的前提,将古代的“礼”与现代的礼仪教育相结合,只有让大学生深刻理解“礼”的内涵,才能全面提升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

(三)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文明

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文化成为了社会话题的中心,各类文化类综艺节目应运而生。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再到《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朗读者》,这是把传统文化以电视综艺节目的形式在国人心中埋下种子的积累过程。同样,学校也掀起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热潮,学校通过各种形式不断丰富“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我们需要充分挖掘现代文明的传统底蕴,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四)将工匠品质融入技能培养

在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被赋予新的内涵,应用型大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特别是高校面向社会扩招,有利于国民学历水平的整体提高。但现代社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的是“工匠精神”,而不是简单的学历和技能提升,只有具有了“工匠精神”,才能有更好的长远发展。所以我认为,教育工作者要准确理解技能培养的深刻含义,应该将工匠品质融入到技能培养的全过程。

四、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深刻影响了我们的审美理念与价值取向,构建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在引导和塑造大学生价值观、培养大学生人格修养与文明礼仪等方面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将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有效融合,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从而在新时代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这既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需要,也是培养优秀人才的现实需要。

猜你喜欢

文明礼仪礼仪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文明礼仪润童心 养成教育伴成长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提倡文明礼仪 弘扬社会公德
乘车礼仪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