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正交实验评价多因素对组合车辙试件的影响*
2018-03-08曾金煌胡锦轩刘全涛
曾金煌 胡锦轩 刘全涛 聂 帅
(1.广东省南粵交通揭惠高速公路管理中心 揭阳 515325;2.武汉理工大学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70)
车辙是指路面在车辆荷载长期反复作用后,在车辆集中通过位置所产生的永久变形的累积[1-2]。车辙作为沥青路面的主要破坏形式之一,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因为它不仅严重地影响了路面的平整度和服务质量,对行车安全也有很大影响[3]。车辙的形成除了与材料自身性能有关,与荷载、环境条件也存在密切关联[4-5]。
为模拟路面车辙的产生情况,实验室通常采用一个小型车轮在试件上进行往复行走试验[6]。通过测定车轮作用次数与板块试件变形的关系,得出变形速率RD或动稳定度DS,作为评价试件抗永久变形性能的指标[7]。车辙试验所采用的变量为温度、荷载以及水损害3个因素,但是对于这3个变量对变形速率RD的影响规律还有待研究。
正交实验在研究多水平、多因素的设计方法中,因其具备高效、经济解决问题的特点一直备受青睐[8-9]。在车辙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引入正交实验设计方法,可解决单因素实验研究中,有效地区别各个因素之间的互相影响,能正确指导多因素对车辙的耦合作用分析。
目前关于试件厚度对车辙的影响结果尚存在争议。有观点认为厚度越大,车辙越严重,对此也有学者存在不同看法,认为厚度过薄可能变形更大[10-12]。本文为排除厚度对车辙的影响,按照实际路面采用全厚式组合车辙试件,上、中、下3层高度分别为4,6,8 cm,试件长度为1 m,宽度0.5 m,可真实模拟实际路面情况,对碾压1 h和5 h后的车辙深度在不同温度、荷载以及水损害下进行了研究。
1 原材料和试验方法
1.1 原材料
沥青为70号基质沥青及SBS改性沥青,集料分别为石灰岩和玄武岩。试件上面层级配为AC-13,由SBS改性沥青与玄武岩成型,中面层级配为AC-20,下面层继配为石灰岩成型,由70号基质沥青和玄武岩成型。
1.2 正交实验设计
正交实验表如表1所示。
表1 沥青混合料车辙实验正交表
其中,水损害采用了向试样表面喷水的形式,以模拟降雨时的场景,喷淋速率分别为0,2,4 mm/h。实验中每组试件施加荷载次数为2 500次和12 000次,施加时间分别为1 h和5 h。实验所用仪器为自主研发的多功能路面材料全寿命分析仪,可实现可靠模拟温度、降雨、荷载、紫外线等环境因素。评价指标车辙深度RD为碾压后的试件变形量,计算方法见式(1)。
RD=Dn
(1)
式中:RD为车辙深度,mm;Dn为碾压n小时后试件变形量,mm。
2 结果与分析
2.1 多因素对1 h后车辙深度的影响
各因素对1 h车辙深度影响见图1~图3。
图1 单因素对1 h车辙深度的影响
由图1可见,随着温度增加,车辙深度呈明显增加趋势,并且在较低温度区间(40~50 ℃)时增加更明显,在较高温度区间(50~60 ℃)时增加幅度变缓。随着荷载增大,碾压后车辙深度增加。说明荷载对车辙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在有水存在时,车辙深度有所增加,说明水损害对车辙有一定影响。
正交实验方差分析见表2。
表2 碾压1 h后车辙深度方差分析
由表2可见,根据文中所选取因素的水平,温度、荷载和水对车辙深度的影响力为:温度>荷载>水,即温度对车辙深度有显著影响,荷载对车辙深度有影响,水对车辙深度影响不显著。
2.2 多因素对5 h车辙深度的影响
各因素对5 h车辙深度的影响见图2。
图2 各因素对5 h车辙深度的影响
由图2可见,对于碾压5 h后的车辙深度,温度区间对其促进作用大致相同,温度每上升1 ℃,车辙深度大约增加0.08 mm。荷载对于碾压5 h后的车辙深度的影响与其增量呈线性关系,荷载每上升0.1 MPa,车辙深度增加0.4 mm。温度以及荷载对于车辙深度的影响,线性相关性较1 h更好,这可能是由于随着碾压时间延长,这2个因素对实验的误差作用变小。碾压5 h后的车辙深度随喷淋速率增加的规律与1 h相似,表明水的喷淋速率对车辙深度有确切的促进作用。
碾压5 h后的车辙深度方差分析见表3。
表3 碾压5 h后车辙深度方差分析
由表3可见,对于碾压5 h后的车辙深度,温度及荷载对其均有显著影响,而水对车辙深度的影响不显著。3因素对碾压5 h后车辙深度的影响程度为:荷载>温度>水。相比1 h的结果,碾压5 h后,温度的影响有所下降,而荷载与水的作用有所增强。这可能是由于在长时间碾压后,荷载在后期的永久变形作用中发挥作用更大,而随着降水时间的延长,动水应力的作用也开始显露,导致水的影响加强。
3 结论
1) 对于碾压1 h后的车辙深度,温度对其有显著影响,荷载对其有影响,水对其影响不显著。
2) 对于碾压5 h后的车辙深度,温度及荷载对其有显著影响,水对其影响不显著。
3) 多因素对于不同碾压时间的车辙深度的影响大致相同,正交实验在车辙深度多因素影响研究中切实可行。
[1] 石立万.影响全厚度车辙RD及DS关键因素的试验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2] 郝培文.沥青与沥青混合料[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3] MOREA F, ZERBINO R, AGNUSDEI J. Wheel tracking rutting performance estimation based on bitumen low shear viscosity (LSV), loading and temperature conditions[J].Materials & Structures,2014, 47(4):683-692.
[4] 吴瑞麟,石立万,余海洋.影响沥青路面高温稳定性关键因素的车辙试验研究[C].第九次全国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重庆:2007.
[5] PÉREZ I, MEDINA L, GALLEGO J. Plastic deformation behaviour of pavement granular materials under low traffic loading[J].Granular Matter,2010,12(1):57-68.
[6] 杨博.基于有限元方法的沥青路面车辙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应用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0.
[7] DING L Y. Study on predication model of rutting of asphalt pavement based on dynamic stability[J].Journal of Highway &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2016,33(8):12-17.
[8] 张金山,郭振坤,杨静,等.型煤成型影响因素的正交实验分析[J].煤炭技术,2016,35(9):287-288.
[9] 胡林,方胜勇,陈强.基于正交实验的汽车-两轮车碰撞事故再现的参数影响研究[J].汽车工程,2016,38(5):567-573.
[10] 谢玲儿,杨建华,李伟,等.沥青混合料圆柱体试件车辙试验条件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7,41(4):633-637.
[11] RUI-LIN W U, SHI L W, HAI-YANF Y U, et al. Total thickness rutting research on key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sphalt pavement[J].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8,30(1):58-61.
[12] ARNOLD G, WERKEMEISTER S. Pavement th-ickness design charts derived from a rut depth finite element model[J]. Equivalent Single Axle Loads,2010,427: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