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调研报道的议题方法和形态变革

2018-03-08张志安陈子亮

中国记者 2018年2期
关键词:舆论调研

□ 文/张志安 陈子亮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

调研报道是传统媒体的“高精尖”产品,同时具备新闻性与研究性,是传统主流媒体深入报道社会生活的优良传统。新闻性,指报道针对的是一些具有持续性的社会热点话题或新闻事件,强调报道的时效性;研究性,指记者不满足于浮光掠影式的一般报道,而是主动以研究者的角色,综合运用文献搜集、田野观察、问卷调查、访谈等社会科学方法对其进行持续的关注和探究,强调的是信息容量和解释深度。

作为调查与研究的结合,调研报道的结论往往权威、准确、全面,其最大价值在于帮助读者把握事物常态中的深度信息,提高主流媒体针对重大议题的舆论引导能力。随着新时期媒体融合转型的步伐加快、社会转型进程不断深入,新媒体环境下传统调研报道也在发生诸多变化,本文结合具体案例,主要探讨调研报道的议题、方法和形态等方面的变革。

一、提高新闻舆论引导力是新时期调研报道的主要使命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在中央此前提出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之外,本次会议又提出引导力这一新要求。

新媒体格局的形成以及新媒体所呈现舆论的非理性等特征,对党的新闻舆论引导能力形成较大挑战。有研究者指出,从“三力”到“四力”的变化表明,中央对于舆论引导的认知越来越成熟,引导力是新闻舆论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终极指向,是舆论引导实效性的表征[1],成为新时期新闻宣传报道的“指挥棒”。

(一)从热点事件切入,及时有效引导网络舆论

及时有效干预和引导网络舆论,成为新媒体时代政府部门和主流媒体面临的重大任务。例如,2016年11月11日,董女士和其他两人在云南丽江某烧烤店就餐时,被数名男子抢劫并殴打,致使董女士面部受伤明显。2017年1月23日,董女士将自己的遭遇及受伤照片发上微博后引发强势围观,网友几乎是一边倒地支持受害者,谴责打人者的暴行与当地警察的不作为,还有网友将自己在丽江的类似遭遇一并曝光,产生联动效应。

此事件在网上的曝光,无论是当地警方还是相关部门,都承受着巨大压力,而丽江乃至整个云南的旅游业也因此面临着舆论冲击。为还原事实真相,回应并平息网络舆论,中央电视台深入事发地采访调研,不仅对受害者、烧烤店老板、办案民警、公安局法医等案件相关方进行了采访,还对丽江政法委副书记、丽江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法学教授等进行了访问。2017年2月13日,央视围绕受害者及网民关注的作案人数、伤情鉴定时间、嫌疑人处理措施等问题播出了深入的调查报道《丽江女游客被打缘起何事?央视调查还原真相》[2],正面回应了网友关切,起到了引导网络舆论的作用。

(二)从重大焦点议题切入,引导国内外复杂舆论

社会关注的重大议题,往往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焦点和难点。围绕重大议题进行调研报道,需要在复杂深度的信息揭示中把握现象的本质和关键,对引导国内外舆论具有重要作用。

2015年初,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报道了一则《东北再度陷入寒冬》 的新闻,指出东北经济再度告急,工业增速不及整个中国大陆平均水平的一成。有专家认为,东北地区很可能成为大陆经济“区域性塌陷”的样本。在国内外舆论唱衰东北经济的论调下,新华社记者通过充分调研,推出了《事关全局的决胜之战——新常态下“新东北现象”调查》[3]的报道,对新常态下东北经济做出了客观冷静的分析,激发了读者共鸣,不仅鼓舞了东北的士气,更提振了新常态语境下国人对转型发展的信心,发挥了较强的舆论引导力。

(三)利用“在场”的信息优势,积极引导国际舆论

在传播全球化和跨境舆论场影响的语境中,主流媒体如何利用自身“在场”的信息优势,积极传播中国声音、化解负面国际舆论也成为调研报道可以发挥的空间。

2016年初,受强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各国遭受不同程度旱灾。越南等国遭遇90年来最严重旱灾,近百万人缺乏日常用水,近16万公顷稻田受灾。湄公河三角洲地区海水倒灌,土地盐化严重,危及沿岸各国民众生产生活。应越南方面请求,同时为照顾流域国家的关切,中国政府决定克服自身困难,自3月15日起到5月底通过中方境内景洪水电站对下游实施应急补水,此举引起了周边国家及西方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各方声音褒贬不一。而随着话题热度的持续上升,舆论中的杂音及负面报道也引发了不利于我国的负面国际舆论。

在此情况下,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充分发挥自身的“在场”优势,对国内外舆情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将海外媒体的“点赞”报道进行二次集纳,在旗下的《云南日报》(美国版、中文版)、《云南日报》与美国《洛杉矶时报》合办的《中国·云南》(英文版)、《云南日报》与缅甸《金凤凰》合办的《中国云南》(中文版)等12份多语种新闻专刊上利用5种语言编发相关报道。同时,也在云快报英文网站(english.yunnan.cn)上对此进行专题报道,根据传播对象国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用图片、文字、专业数据等方式真实呈现事件原貌,尽量做到对事件多语种、多渠道的传播。报道发出后,引起南亚东南亚相关国家媒体、读者、网友对中国景洪水电站向下游实施应急补水的关注与互动,在释疑解惑、传达善意中营造了于我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可见,要提升新闻舆论的引导力,离不开对现实情况的把握,离不开对复杂问题的研究,其背后也就离不开新闻工作者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可以说,新闻报道要增强引导力,就要对实际工作中究竟存在什么问题、群众思想中究竟有哪些想法开展调查研究。调研报道是我们党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应积极承担起新时期提高新闻舆论引导力的重要使命。

二、选题:新时代公共议题成为调研报道主要方向

当下,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和改革攻坚期,发展中亮点不断呈现,成长中也面临不少挑战。调研报道要牢牢把握社会脉搏,找准舆论焦点、热点和难点的集合点,找准社会发展大局、大势和调研样本的交汇点。近年来,我国主流媒体围绕新时代事关全局性的公共议题展开深入调研,推出了一系列有分量的调研报道佳作。

(一)紧扣社会治理难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国内不少地方出现了因重大公共民生项目建设而引发的“邻避冲突”问题,时常发生邻避型群体事件,如何突破“邻避困境”,成为各级政府需要共同面对的难题。2016年初,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直面这一棘手问题,派出多路记者深入垃圾焚烧发电厂、变电站、污水处理厂等重大民生项目一线调查走访,就不同环节中存在的矛盾进行分析求解,归纳梳理解决邻避困境的成功经验,总结探索治理邻避冲突的有效路径。通过深入的实地调查和详实的数据分析,南方报业于2016年4月推出“求解邻避困境方法论”系列报道[4],其相关调研成果《广东省“邻避”问题公众沟通与舆论引导的对策研究》获得广东省委主要领导重要批示。

(二)跟踪、研究经济领域热点难点问题

在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后,央媒专门针对“去杠杆”策划组织的独家调查报道。2016年8月,《人民日报》成立专题调登了“涉企收费,再少些”系列报道[5],围绕涉企收费展开细致详实的调查分析,并提出中肯的政策建议。报道推出后,受到企业界的欢迎,并得到中央领导同志批示肯定,推动了国务院有关部门调整完善政策。

(三)关注重大政策和社会发展中的时政议题

调查记者的专业背景比较专业背景 2016-2017年调研 2010-2011年调研新闻与大众传播类 77 47.2% 101 39.0%语言与人文哲社类 49 30.1% 88 34.0%经济与经管类 16 9.8% 30 11.6%法学类 11 6.7% 17 6.6%理科工程类 5 3.1% 11 4.2%其它学科 3 1.8% 8 3.1%缺失 2 1.2 4 1.5%合计 163 100% 259 100

通常,宣传主管部门会针对社会发展中的重大议题,组织主流媒体进行调研报道,集中发挥议程设置的作用。比如2017年2月,中宣部组织中央主要媒体开展“京津冀协同研小组,记者分赴江苏、山东、河北、黑龙江4省的8个城市,探访63家企业、74家银行机构以及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部门,摸底现实真实情况,倾听基层看法建议,探寻解决路径,相关报道获得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

再比如,降成本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党中央、国务院曾多次就降低企业成本、清理企业收费做出重要部署。2017年3月,《人民日报》经社部工业采访室经过前期数次深入企业一线采访调研,刊发展调研行”[6]专题采访活动,让社会各界更加深入了解三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进展和突出成效。又比如, 2017年4月底,中宣部组织100余名中央新闻单位记者深入全国100多个贫困村,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展开为期一个月“砥砺奋进的五年——精准扶贫蹲点调研采访”[7],新闻工作者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所见所闻、甘苦体验,为干部群众脱贫攻坚凝心聚力、加油鼓劲。近年来类似由中宣部组织的全国性调研采访还有“调结构、转方式·调研行”(2016年6月)、“中国制造2025·调研行”(2016年11月)、“新理念、名品牌·调研行”(2016年11月)、“平安中国·调研行”(2017年5月)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破解改革发展稳定难题和应付全球性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诸如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脱贫攻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等公共议题都值得主流媒体高度关注。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我们需要不断面对一系列没有现成经验也没有现成答案的重大课题。身处在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这些议题进行调查研究报道是主流媒体的重要使命。

三、调研方法:社会调查法成为挖掘“深度”的重要途径

调研的深度,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的质量。在实施社会调查方法过程中,调查主体为保证其社会调查活动朝着预定方向进行,要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观察研究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或实验等科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直接地收集有关社会现象的真实情况,并对所获得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从而阐明社会状况及其变动规律。新媒体环境下,很多媒体因为压缩采编成本而不再外派记者深入现场进行调查,取而代之以监测网络舆情、进行材料整合,运用“加工”手法来做报道,这种背景下,深入实地进行的社会调查法越来越成为抵达现场、接近真相的重要手段。

(一)借力高校的社会调查力量

科研机构长期系统地运用科学方法从事研究工作,新闻媒体与科研机构进行调查合作,可分别发挥各自在新闻报道和学术研究方面的优势。这种合作不仅能够帮助媒体获取大量的一手素材,而且能充分利用科研资源及专业的调研方法,使调研报道更加具有深度与厚度。

《南风窗》杂志社于2005年创办“调研中国——大学生社会调查奖学金”项目,通过提供资金和专业训练,支持在校大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和社会实践。截至2016年底,“调研中国”已连续举办12年,全国累计700余所高校、8000余支团队申报参加。其中,近200支团队成功获得资助并完成调研,影响百万大学生。这个“调研中国”为《南风窗》提供了诸多观察社会问题的经验材料和独特视角。比如,2014年,“调研中国”设置了年度主题,关注小微企业生存现状。在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的指导下,在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刘鹰带队下,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厦门大学等高校100多位大学生组成的团队,奔走于全国11个省份、18个城市,遍访1367家小微企业,最终形成数十万字的《2014中国小微企业经营与融资调研报告》,其内容涵盖了小微企业创办者的详细背景特征、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融资特点、融资需求及其满足情况、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等。

(二)运用深度访谈进行深度挖掘

作为定性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深度访谈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被普遍运用,新闻工作者运用深度访谈既可以更加细致的呈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可以更加全面的揭示复杂现象的全貌。

2016年9月24日,湖北武汉一居民彭先生突发心梗倒在家中,武汉急救中心接线员刘清沉着冷静,连续26分钟电话指导电话那头慌乱求救的患者妻子平复情绪,进行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将彭先生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直到急救医生赶到。这段“生死26分钟”的音频经媒体公开后,感动全国200万网友。刘清因此被誉为“生命接线员”。央视《面对面》栏目对刘清进行了深度访谈,刘清与患者家属的对话音频感动了很多人,它展现的是在急救状态下,人的耐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具有超乎想象的能量。这个事件的切入点很小,却有其独特的新闻价值。除了想深入了解刘清和她所在的120调度员群体外,《面对面》栏目组还希望借此提醒公众重新认知急救,绕开误区和盲点,当身边亲人发生危险的时候,能够采取正确的方式急救。

(三)利用大数据挖掘方法洞察社会

一个记者无论多么专业,其对于某一问题的考察都可能受制于自身有限的视野与固有的立场,即使是相对深入的调查,也不一定是全面的、充分的。而与记者聚焦某个社会问题进行深度采访所获得的结论不同的是,经过科学分析处理的大数据可以揭示出一些不为人知的社会现实特点和规律。2016年,《人民日报》与去哪儿网合作做中国人亲子旅游的热度调查[8],结果发现,泰国从原来比较靠后的位置上升到第一位。在探究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时,若按照传统新闻生产模式,以采访、发放问卷等形式对游客进行抽样统计都容易受到限制,但调查者利用旅游平台后台抓取的数据分析,却发现了一个关键词——“微笑”,原来很多人喜欢去泰国旅游不完全是因为其美丽的沙滩和风景,而是泰国人和善、真诚的微笑,这个调研发现,对国内旅游业提升服务水平具有积极启示。

大数据时代的调查报道记者不一定在新闻现场,也可以通过各种数据采集和分析工具,去挖掘散落在社会文本“碎片”中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特点描述和意义表达。数据调查记者在海量“非结构化”的“总体样本”数据中揭示数据与社会、数据与个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便于人们从宏观与中观层面把握社会事物的规律、动态和趋势,进而激发公众对公共议题的关注与讨论,实现对未来的预测性报道。[9]

四、报道形态:突出故事化写作与融合化呈现

融合是一种报道思维和一种表达手段,有效传播、积极引导才是其根本目的。相对以往大型调研报道主要以系列报道、内部报道等形式进行传播,新时期调研报道产品要更加注重创新作品的表达形式和呈现形态。

(一)大议题以故事化的小视角切入

新时期的重大议题的报道更加注重使宏观问题微观化、热点问题具体化,避免过去一些报道难免存在的“假大空”色彩,避免用官话、套话、文件里的话来反映情况。以财经新闻为例,作为调研报道的重要题材之一,其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是用数据多、讲故事少,用术语多、讲白话少。数据固然可以给出精确的定量描述,呈现对某一事物的全景式状态,但数据归根结底是冰冷的、抽象的,而故事虽是个案,却因有对人的描述而包含着温度;术语固然准确专业,却难免艰涩难懂,而经过“翻译”的大白话更容易被大众读者接受、记住。

2016年,《人民日报》分两期刊登的调研报道《去杠杆,企业过得怎么样》[10]《去杠杆,“一刀切”使不得》[11]在聚焦“去杆杠”的重大经济议题时,特别注意讲故事,着眼于小视角、小切口,用基层的生动案例、企业的亲身经历,把事写活,让人听懂,将枯燥的问题化为活灵活现的新闻话题,将经济术语转成老百姓熟悉的寻常白话,使报道传送的信息入脑入心。“债权人就像抬着木头的队伍,大家步伐整齐,就能分担债务压力,企业还有希望。如果有任何一个人走开不抬了,木头瞬间就会坍塌”;“有些困难企业像快要腐烂的桃子,如果用保鲜膜包好,放到冰箱里还能保鲜一阵子,但最后的结果还是腐烂。如果现在就榨成果汁,还能卖点钱,烂掉就没价值了”……这些通俗、形象的比喻穿插文中,使重大经济话题更加贴近普通读者的生活。

又比如,新华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调研行”推出的《视频:大蓝图上的小梦想》[12]报道中,针对全媒体产品重人物、重故事的特点,在采集端重视挖掘捕捉感人的故事和鲜活的细节。通过深入调查,记者发现一位生活在京津冀三界碑的妇女、一名往返于保定和天津之间的“专业火车男”和一名在崇礼的女滑雪教练,以三人的生活变迁折射出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蓝图如何给1亿多百姓带来福祉,报道在全网推出后,获得网友点赞和转发,广受好评。

(二)注重对调研作品的全媒体呈现

伴随移动传播成为资讯入口的主流,视觉化、互动化和碎片化的内容形态越来越受到年轻网民的追捧,严肃的调研报道也需要在呈现形态上更多尝试多媒体效果的展示。调研报道在形态设计中要将枯燥的文字、数据转换成直观、悦读、生动的多媒体产品,这样可以显著增强调研报道的亲和力和影响力。此外,针对新媒体受众“快阅读”“重参与”的特点,媒体还要通过在“两微一端”等平台与网民互动,为报道采写提供新的灵感和动力,形成报道与受众的良性循环,增强调研报道的黏性和吸引力。

比如,新华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调研行”中制作的专题视频产品《喊麦京津冀》[13],采用当下网络流行的“喊麦”形式,配以动感的音乐和时尚的多次元画风,运用绿幕拍摄、3D抠像、动画等新技术和新手段,完成全媒体报道,在全网推送后,短短数日视频点击量破百万。又比如,《经济日报》制作了形式新颖、亲切自然的动画产品《小金说:大京畿里的新鲜事》[14],其内容通俗易懂,将一个复杂、抽象的政策概念简单化,使得网民乐于接受。在这些报道中,记者往往从报道策划之时起就将全媒体意识一以贯之,这不仅对记者提出了采访过程中对视频、图片等素材的收集要求,还要试图让报道主题跟报道形式进行完美结合、在探索创新的产品形态的基础上实现正能量的有效传播。

五、结语

调研报道是传统媒体最具优势的拳头产品之一,也是反映社会良知、促进公众认知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在技术、政治、市场等多重压力下,中国新闻业的生态环境正在发生重构和变革,调查报道行业比过去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困境[15]:首先,社交媒体的崛起,削弱了传统新闻业的文化权威,组织化的调查报道面临着社会影响力严重衰落的考验;其次,移动互联网传播时代,用户更加重视对短、平、快信息的“快餐”消费,而对长、深、慢的传统媒体信息“大餐”则相对缺乏重视;再者,传统媒体因陷入发行下降、盈利亏损、人才流失等生存困境,不少市场化都市报以投入产出不成正比为由,压缩了用于调查报道的采访成本。

在这些困境和考验面前,没有生存之忧的党报党媒反倒更可能投入采编人员进行报道策划、开展调研报道,而对于市场化生存压力严峻的都市报来说,更可能减少调研报道的策划和实施。因此,如何保持传统媒体调研型深度报道之于自媒体无法替代的优势,是当下需要关注的问题。

(作者张志安是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子亮是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本文是2016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重大攻关项目“大数据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风险与防范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6JZD006>的研究成果。)

【注释】

[1] 计永超,刘莲莲.新闻舆论引导力:理论渊源、现实依据与提升路径[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9):15-26.

[2] 丽江女游客被打缘起何事?央视调查还原真相[OL].央视网,2017-02-13.http://news.cctv.com/2017/02/13/ARTIB2G1JaLnMnBdrFd3XfI2170213.shtml

[3] 何平,刘思扬,赵承,徐扬.事关全局的决胜之战——新常态下“新东北现象”调查[OL].

新华网,2015-2-15.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02/15/c_1114383801.htm

[4] 汤凯锋. 信息公开+互动沟通:走出邻避难题的关键一步[N]. 南方日报,2016-04-18(A04).

[5] 赵展慧. 收费,能不能给本明白账[N]. 人民日报,2017-03-27(019).

[6] 张旭东、安蓓.特别关注·京津冀协同发展调研行[OL].新华网,2017-2-20.http://www.xinhuanet.com/syzt/jjjxtfz/index.htm

[7] 砥砺奋进的五年·蹲点贫困村调研采访[OL].光明网,http://topics.gmw.cn/node_110635.htm

[8] 赵新乐. 数据新闻就是未来?[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08-09(005).

[9] 徐锐.大数据时代调查报道要素嬗变与路径选择[J].中国出版,2015(1):54-57.

[10] 许志峰. 去杠杆,企业过得怎么样?[N]. 人民日报,2016-08-29(018).

[11] 欧阳洁. 去杠杆,“一刀切”使不得[N]. 人民日报,2016-09-12(018).

[12] 钱彤.视频:大蓝图上的小梦想[O L].央视网,2017-2-27.http://news.cctv.com/2017/02/27/ARTIELcUWld6U0U5diHRxtQE170227.shtml

[13] 陈凯星.喊麦京津冀[O L].央视网,2017-02-24.http://jingji.cctv.com/2017/02/24/ARTIbSJgOLrrAvENwpA4h4yo170224.shtml

[14] 姜帆.小金说:大京畿里的新鲜事[N].经济日报,2017-02-23.

[15] 张志安,曹艳辉.新媒体环境下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变化报告[J].现代传播,2017(11):27-33.

猜你喜欢

舆论调研
“三注重”扎实做好调研工作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新闻报道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
西方舆论观的历史沿革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齐续春率队赴攀枝花调研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