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情境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探究
2018-03-07肖春雷
肖春雷
摘 要:初中语文教育和多媒体情境之间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整合性与实践性,两者的有效结合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思维活跃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根据初中语文教育现状合理应用多媒体情境是提高教学实效性、降低教学难度的有效方式。对此,为了更好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水平,简要分析多媒体情境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希望可以为相关教育者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初中语文;多媒体情境;教学策略
伴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逐渐深入,多媒体技术对于课堂教学的影响也在不断的深入,多媒体情境中多媒体课件的应用非常普遍,教学形式多元化、教学手段丰富化、教学情境情感化等特征越发突出,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够让学生转变学习态度,尤其是从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强化教学效果的同时也间接改善了教学氛围以及教学质量。对此,探讨多媒体情境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具备显著教育意义。
一、借助多媒体技术营造教学氛围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普遍采取口述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严重缺乏多样性与丰富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难度也就更高。在语文教学当中合理应用多种类型的形象、直观性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可以创建更加丰富的教学情境,并有利于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协同化运作,进而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种途径创新教学方法,下面提出可以应用的教学方法。
首先,应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插图、挂图等方式提高学生对于内容的形象性理解,大多数的教学内容都可以借助画面直接表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在《中国石拱桥》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没有见过卢沟桥或赵州桥,所以并不知道“肩”“小拱”等空间形象,这也导致学生对于石刻狮子的理解较为模糊。此时借助插图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直接观看这一些建筑,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其次,借助课件进行优化教学。例如,在《黄河颂》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因为没有亲眼看到过黄河的雄伟,所以在学习中很难借助语言文字的方式感受黄河的气势。对此,便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的方式播放相应的视频、音频以及图片,播放关于黄河的歌颂类食品,借助视听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的脑海当中展现一幅黄河的雄伟图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联想到相应的画面从而实现想象力的启发。
二、借助多媒体情境解决教学难点与重点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学难点与重点都是很难处理的,此时教师普遍会采取讲述式、灌输式的方式进行教学,整体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并且部分重点与难点都需要凭借教师的引导以及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才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对此,为了更好地简化教学任务,保障所有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便可以合理应用多媒体情境教学。
例如,在《桂林山水》这一课的教学中,教材中的“清、静、绿”等特征很难应用口头的方式进行表达,学生的理解难度也相对较高,这一过程便可以应用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方式简化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桂林山水的影像资料或图文资料,借助这一种方式将文章中的表述语言转变为直观化的图片,让学生直接通过眼、耳等途径感受。对于学生而言,虽然在抽象性思维、想象力方面有所欠缺,对于教学材料的感性认知不强,但是借助信息化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将教学内容以形象化、具体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化繁为简、化虚为实,不仅是丰富学生想象力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知识分析与探索能力的路径,可以有效突破教学难点与重点。
三、借助多媒体情境丰富教学课堂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实现教学情境的创设,借助情境实现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意识的激发,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一般情况下,教师所创建的教学情境必然需要和教学问题之间保持高度关联,也只有在这样才可以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达到教学目标。例如,对于《猫》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猫相关的影视资源片段,如《加菲猫》,先借助这一影视资源实现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同时让学生在思想层面中形成“猫”,从而为后续课堂的教学进度奠定基础。借助这一种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关键,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多媒体技术中应用影视资源还能够显著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促使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结构理解更加丰富,并形成良好的语文知识体系,实现对个人能力的提升以及知识库的丰富化。
综上所述,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是提升语文教学水平的有效方式之一,同時对于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均有改善作用。另外,因为学生本身的好奇心较强,一方面多媒体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做到加强教学质量的目的,另一方面学生也有可能单纯性地注意趣味性画面,从而导致学生在知识学习方面的效果比较差。对此,在今后需要合理探讨多媒体情境的应用,取利去弊,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王密芬.浅谈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