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的反思
2018-03-07李澄德侯小玲
李澄德 侯小玲
摘 要: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既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又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重点科目,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在“以人为本”核心教育理念和“三维目标”的指引下,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旨在减轻教与学的负担的基础上培养会学习,想学习,能学习,懂学习且会合作,会创新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与此同时,初中历史教师也在新课改的客观要求下,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实现高效的历史教学,然而低效的课堂仍旧大量存在。就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抛砖引玉。
关键词:初中历史;高效课堂;反思
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各个地区的教师都在学习新理念,践行新方法,我校也与时俱进,在不断改革与完善的过程中经常会组织教师进行培训与学习。最近,学校组织教师进行听评课活动,旨在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整体素质和能力,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在听评课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很多的教学问题,影响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为了有效改善这些问题,我课后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并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一、教师定位要准确
首先,教师的思想定位要准确。人们常说,高效的课堂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在实践的教学中,教师总是注重知识,而忽略更加重要的“生命”,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与训练,尤其是历史科目,勾勾画画,死记硬背,错误地将课堂高效理解成为课堂“高容”,教师在思想上并未对“高效”二字做出准确的定位,导致课堂教学用力点偏移,高耗低效。
记得有一次听评课上,显而易见的,授课老师课前做了十分充足的准备,教案的设计也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从知识的积累到考题的选用,再到课外的拓展训练、提升训练等,一堂课,密密麻麻,没有间断,我都忙不迭消化,光听就已经筋疲力尽,只能暗叹授课老师的精力旺盛。除了教案之外,授课老师还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只见幻灯片一闪就过了,我都没有看清楚,更何况是学生。这样的讲解,连蜻蜓点水都算不上。再说说练习题,有一道题出得很不错,既符合教学内容要求,又紧密联系实际,非常有练习意义,刚想着这次学生可以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然而,意想不到的,授课教师以时间紧迫为由,直接进入讲解。下课铃响了,授课老师的教案也正好翻完了,满意地笑了,然而,我却倍感心情沉重。
一堂课上,在教师的眼中,只有教案,只有完成教学任务,而根本没有学生,他只想着如何把自己完善的准备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示出来,而并未考虑学生作为接受者能够接受多少。我认为,教师准备充分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在实践的教学中,我们不能把教案“扔”给学生,而应该想方设法引领学生主动去自己编写教案,在这一片“绿地”上自由呼吸,自主探寻并吸收知识。
其次,课堂的目标定位要准确。高效的课堂,并不是看教师教授多少内容,而是看学生学到了些什么,学的效果如何,即对于实现“三维目标”是否有裨益。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目标的设定要切实符合“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处处体现出“让学生想学,能学,会学,学会”的思想。
为了增进学校之间、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与互助提升,学校举办了高效课堂教案设计展示活动。导学案的目的就在于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但是很多教师的导学案,只是一味地将课内的学习转向课外,将课内的练习转向课外,所谓的自主学习,高效课堂,只不过还是原来的课外做题,课内讲解,课外准备,课内交流。以学生的匿名反馈来说,导学案并不成功。我认为,导学案并不是教材的替代品,也不是练习册的另一种方式,而是一种指引性的方法,应该能够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书本知识,更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与实践探索。
二、学生质疑是关键
首先,教师要创设“有疑”的课堂。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陈先章也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的历史课堂不应该像传统灌输式教学那样,木偶般地牵动学生,而应该是点燃,点燃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找出问题,提出疑惑并主动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规律,总结特征,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教师要摒弃“浮华”的课堂。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学校拥有了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而这些设备的引入,也变成了“皇帝的新衣”,相比較于传统说教式课堂的单一枯燥来说,虽说形式丰富,内容多样,但却虚浮、华丽,徒有其表。我们的教学并不是一场华丽的演出,而是一次内涵的交流、思维的跳跃。教师要重视生命个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即便是只有粉笔和黑板,也能将自己的毕生知识底蕴在课堂上完美地演绎,对学生因势利导,不错过任何引发学生思维跳跃的机会,让课堂教学真正为答疑解惑而展示,不再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浮华课堂。
参考文献:
[1]张世雄.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几点反思[J].课程教育研究,2015(11):10-13.
[2]田红萍.浅谈如何构建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5(1):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