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慧课堂模式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2018-03-07吴媚
吴媚
摘 要:语文阅读课程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针对现如今高中语文阅读课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如何通过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将单一的阅读课程营造为积极有益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对于阅读课程的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对课文可以获得更为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智慧课堂;语文阅读;策略
现阶段的阅读教学中常常出现以下问题:阅读目标不明、课程内容单调、课程形式单一等。如何突破这些问题,将课堂变得有趣、多元,一线的教师往往深为所惑。本文通过智慧课堂的应用,对此类问题的解决能够有所裨益。
智慧课堂是落实素质教育、推进我国教育发展的一种课堂模式。通过智慧课堂的开展,可以实现课堂的有序性、智慧性、互动性,最终实现启发式教育的教学目的。在教学中,教师不断补充课本外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让学生阅读时能深入思考,更为有效地理解学习的知识,让学生从被动接受教师“填鸭式”教学转变成为主动积极地阅读,形成发散性思维。
一、善用影视片段,实现情景教学
随着多媒体設备进入课堂,教师上课可以借助高科技的手段,不仅能促进师生互动,也能增强生生交流。学生在进行语文阅读时,经常因为枯燥无趣的书本,而失去了对于阅读的热情。如何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热情,是教师必须直面的一大难题。在引导学生阅读前,先创造相关的情景,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进行沉浸式的学习。
影视艺术具有直观、生动的特征,通过影视片段的播放,能够直击学生内心,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也引发学生对于阅读材料的兴趣。
譬如,在学习《红楼梦》等经典文章之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段等,让学生对于曹雪芹的生活背景、对于清代的生活情形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因此对于《红楼梦》的故事叙述也能产生浓厚的兴趣。之后在阅读相关篇章时,学生得以对《红楼梦》里或可叹或可泣之故事能够有更为透彻的理解。
在阅读鲁迅的相关文章时,可以展示部分鲁迅故居的照片和播放近代中国人民抗争史的相关视频,让学生对于鲁迅笔下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性格能够有多维度的了解。
阅读本身就是学生与作者交流的过程。通过设置情景,更能够让学生在短暂的时间内较为全面地理解文章。在观影后组织学生阅读,增强课堂趣味性的同时,能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
二、通过沟通交流,深入了解文章
教师是学生的“启明灯”。在学生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给予指导,及时解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困惑。部分文章或晦涩难懂,或涉及课外知识较广,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不易理解。此时,必须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明晰文章。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作者、创作时间等,有助于学生对于文章的领悟;教师还需要协助学生形成自己的阅读方法,以便提升阅读的有效性。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有效提高,促进学生阅读思维的培养。
促进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应该倡导“自主学习小组”的建立,通过学生之间的沟通,实现思想的交流。学生年龄相仿,思想相近。阅读文章后的及时交流可以让学生产生思想的碰撞,擦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读后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三、学以致用,升华学生对文章的认识
文字的表达是对于文章阅读最直观的反馈。享受纯粹的阅读虽好,但教师无法了解学生阅读后的感受和收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阅读学习提升学生写作水平是进行阅读训练的目标之一。因此,可以布置阅读后的写作训练,一来可以让学生将其感悟以文字形式呈现出来;二来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上交对文章的观后感,也可以模仿所读之作品,撰写一篇类似风格的文章,以此提升学生对于文章的认识,也能让学生找到合适的阅读审美,挖掘文章深层次的内涵,借鉴文章创作的成功之处,从而实现“阅读和创作双发展”。
四、突破应试思维,由“脸谱教学”向“特色教学”转变
对于教师的评价大多以学生的成绩和教师所获奖项为基准。因此,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学生成绩和教学成果,而忽视了对于课堂本身的架构。这些“形式化”的束缚制约了课堂的丰富性和多彩性,导致许多课堂千篇一律,毫无特色。甚至一些模范课、示范课也空有其表,失其内涵。教师在这些面前丧失了自我的课堂风格,被“格式化”。然而,要静心打磨一堂优质的阅读课,教师不能失去自我的思考,必须要由“脸谱化课堂”向着“特色化课堂”转变,散发出教师课堂独特的魅力。
教师在教授学生阅读时,应该勇于尝试与以往不同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书籍、网络等资源,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好好发挥。突破之前教师“讲”、学生“读”的阅读课模式,多加以创新,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总结和反思,从而完善阅读课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现阶段,阅读课程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希望通过智慧课堂理念,使阅读课堂更具有灵性,更富有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冯碧红.例谈实现语文智慧课堂的有效途径[J].基础教育研究,2017(12).
[2]孙敏.智慧课堂在线[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