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问题设计与鼓励质疑

2018-03-07程秀华

新课程·中旬 2018年12期
关键词:教学问题兴趣培养

程秀华

摘 要: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是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在问题研讨式教学中我们往往要把知识点即学习内容设计成若干问题,问题设计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气氛以及教学效果的成败。教师准备充分,而学生无动于衷。过去在上课时经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在课堂上不敢疑,也不善疑。这种状况如不改变,不但教师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造力,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这需要我们老师加以引导,可以利用合理的教学设计达到一定的目的。即可以通过合理的问题设计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发散思维引出自己的问题。

关键词:教学问题;课题教学;兴趣培养

在工作中总结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一个简单问题的引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想疑

欲使学生想疑、愿疑,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明白质疑的重要性,更要在设置情境、选择材料、优化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力求对学生有吸引力。

设计适度型问题,培养学生敏捷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述初三化学课本上册第二章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空气”时,空气是一种既看不到又摸不着的气体,如何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呢?历届化学教育者总结出了很多经验。我是这样设疑的:“空气”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了吧?同学都回答“知道”。“这是一种既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气体,那么我们怎样证明它的存在呢?并证明其中的成分呢?”同学们踊跃回答,有对有错但氛围很好。“很好,下面请同学们看教材,阅读拉瓦锡是如何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设疑。

二、一个身边的常见的小问题消除心理障碍,让学生敢疑

要使学生敢疑,教师除了要创设一种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还要帮助学生消除紧张、压抑、焦虑、厌烦等心理。在教学中,我经常为那些觉得自己什么也赶不上,老师说什么也不懂,从而不爱回答问題不爱思考的学生感到焦急。虽然我经常用激励的言语去激励他们,希望他们能对自己有信心,能消除心理障碍参与到问题中来,参与到质疑中来,参与到学习中来,但往往收效并不大。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时候一个简单常见问题的引入和回答往往会使学生发现原来问题也并不难,经过努力我也会。

例如,在讲述实验基本操作过滤时,我叫了班级里一个学习成绩不好而且很不爱听课的学生,我问他:“你在家里吃过饺子吧,那么我们是怎样把饺子从锅中取出来的?”这个学生觉得很可笑,太简单的问题了,脱口而出:“当然是用笊篱了!”“很好,那我再问你,从状态上饺子和饺子汤相同吗?”这时下面的学生偷笑着不断喊出自己的看法。他犹豫了一下不太肯定地说:“饺子是固体,饺子汤是液体。”“很好”,我加以肯定,“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过滤,大家怎样理解过滤呢?” “是把固体和液体分离开的一种方法。”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这是一个简单的小问题,那个被我提问的同学也很感兴趣,那节课听得很认真,效果良好,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学习化学的兴趣,在中考中取得了让我、让家长满意的好成绩。

三、留下时间空间,让学生疑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讲到哪,学生的思维跟到哪,学生没有自己思维的时间和空间,没有质疑的机会,没有自我发展的余地。而现代课堂教学迫切要求教师相信学生的能力,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留给学生充分思考、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做到少讲、精讲,每节课留十分钟给学生,并养成教学习惯。这样,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活动的空间和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学生预习课文内容、独立思考、自主质疑、交流探讨、勇于创新。真正做到对所学知识能质疑,敢质疑,信心得到加强,在质疑中使自己的能力、成绩得到不断的提高,赢得了家长、同行的好评。

四、教给思维方法,使学生疑

学生有了质疑的信心和勇气,往往质疑的质量不高,问不到点子上。因此,教师还要在课堂上教给学生一些思维的方法,使学生善疑。设计比较型问题,培养学生求同思维能力。设计互逆型问题,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设计联想型问题,培养学生联想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分层、发散和逆向等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勇于质疑,乐于探究。可以设计不同难度、不同角度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分子和原子后,引出问题“学习了分子和原子后,你觉得分子和原子有什么区别呢?”大家纷纷回答:“原子小,分子大。”“是吗?”转瞬之间又有几个同学喊道“不对!”“那么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区别呢?是不是所有的分子都比原子大?”这时有些水平较好的同学开始试探着把分子同构成它的原子相比,总结出来分子大原子小的结论。教师也顺理成章地把分子原子大小问题呈现出来,这节课学生的状态空前的好,学习气氛非常浓郁。整个班级除了那些不学习的同学都积极参与其中。

采用恰当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设计精彩的教学问题,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在质疑中培养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锻炼他们的阅读思考能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张伟林.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改进探索[J].教学与管理,2011(10).

猜你喜欢

教学问题兴趣培养
高中生物学习兴趣培养方法探讨
灵动指尖的艺术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扩展阅读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给排水工程课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