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课在初中物理教学学习的应用思考
2018-03-07孙利林
孙利林
摘 要: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的内容增设了大量的自主探究性的学习内容,并运用智课教育,以课堂为阵地,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情感需求,创设真实或接近真实的语境或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再通过学生心身体验物理实验,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掌握物理知识,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动脑能力和动手能力,而教材中所涉及的同步卫星、光纤通信、磁悬浮列车以及纳米技术等多个高科技产品,通过教师在情智课堂教学整合资源,使学生在“情中生智、智中生情、情智共生”中学习物理知识 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教师在物理学科上的教学质量,有效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苏科版初中物理;智课教育;情智课堂;激发情趣;情智共生;科学技术
初中物理教学采用智课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究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获取满足感以及兴奋感;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使其在解决问题或者做出决定时,能够尝试灵活地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学会在实践中利用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物理学科本身就是对世界的一种探究,特别是教师运用情智教育,以学生为主、情智共生,有利于培养初中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科学的态度与科学精神,消除了物理难学的抵触思想,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以智课教育作为课堂教学阵地
智课教育将课堂设计为“情景一感悟一归纳一操练一运用一提升”的顺序,运用情景课堂以生动的展开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在“情中生智、智中生情、情智共生”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物理知识,特别是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在内容上做了很大的调整,着重增加了自主探究性的学习内在在初中教材的比例,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苏科版初中物理的智课教育是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合作交流中获得情感体验,是有效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与单一的接受式学习相比,智课教育具有更强的问题性、自主性、探究性、开放性和参与性的特征,直接把学习的目标定位在获得体验、建构知识以及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其学习的基本环节为: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假设—制订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搜集证据—对数据分析与论证—进行评估—交流合作。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增设自主研究性的学习内容,采用智课教育,在设置上把学生放置在主体的位置,着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动手能力,为学生提供表象思维的模型,化抽象为形象,便于学生思维难点的突破,同时,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整体的教学水平。
二、以科学技术作为初中物理教学载体
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大大增设了自主探究性的学习内容,智课教育更是将学生视为主体,把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充分表现出了初中物理注重生活的一方面。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科学技术作为物理探究的载体,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情境,避免物理实验探究的形式化,注意对探究活动的正确引导。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可以通过高科技的技术,帮助学生构建物理知识的意义,特别是初中物理涉及范围十分广泛,涉猎各种高科技技术,比如激光测距仪、同步卫星、光纤通信、磁悬浮列车、纳米技术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较多地创设一些学生意想不到的探究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科的独特魅力。例如,在第一声现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制作一种乐器,用瓶子或者是杯子等进行实验,以辨别哪些因素会影响音色、音质和音量,也能加深其声音的本质是一种运动形式的理解。科学技术的应用可以让中学生在亲自体验物理实验的过程中,能够更有效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对实验室中的显微镜、微小压强计、马德堡半球以及液体对器壁压强演示器等物理实验仪器的运用,能够更好地加深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提高智课教育的教学成果。
综上所述,智课教育把学生视为课堂主体,以接近真实或者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探索物理规律,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初中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索精神,并能够将所学与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特别是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增多自主性探究学习内容在初中物理教材的比例,课堂教学运用情智教育,情智共生,对培养初中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发散思维十分有益,再加之利用科学技术为辅,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转化,培养学生勇于有根据的怀疑、尊重事实、大胆猜想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情境教育与实验相结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有利于推动其积极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使其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物理学科的魅力,领略物理学科给其带来的快乐。
參考文献:
[1]尹皎.国内两套初中物理教材比较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10.
[2]邹爱玲.初中物理教材体现科学素养教育的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