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教学的应用策略分析
2018-03-07江丽娟
江丽娟
摘 要:新课程环境下,对初中数学课程教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初中生应在把握数学基础理论的前提下,通过实践研究、积极思考、合作沟通来提升数学的整体能力。基于新课程背景,详细阐述了初中数学课程教育中采用小组合作教育模式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应用对策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以往的教学思想已经无法在初中数学课程教育中得到应用,教师也开始认识到应试教育模式已无法引起初中生的学习欲望,基于此,老师在初中数学课程教育中开始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工作,能够帮助初中生全面提高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还可以在教学环节不断提高初中生的团队合作水平,帮助他们真正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进而可以达到新课改的要求。
一、科学建立合作小组
小组合作教学的前提条件是建立科学的小组,建立一个怎样的合作小组,令小组怎样充分发挥出价值,是摆在所有教师面前的关键任务。教师在建立合作小组时,要根据每个班级的具体情况,还要综合考虑初中生的不同年龄段及认知特征,有针对性地将不同情况的初中生,根据科学合理的规则分成不同小组[1]。简单来说,各合作小组中,不仅要有成绩优秀的学生,还要有少数成绩普通的学生,在同学性别的分配上,也应当考虑到男女生的公平搭配。
为了使小组合作教育开展得更加高效,在细分小组时,也要全面考虑组员的性格,例如活泼积极的成员和性格内向的成员也要考虑到。小组分类的根本原则在于,小组组员要科学有效的搭配,保证优劣互补。
此外,结合小组组员的不同状况,还要对小组组员的职责进行细分,最基础的要有小组组长、记录人员和基础状况汇报者等。小组组长通常选取组织协调水平高,可以有效激发小组组员热情,而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小组合作教育中,其起到了模范领头作用,属于一个小组中的“灵魂”所在。
二、转换教师角色,明确学生主体中心
在以往的教学中,通常由老师控制整节课,教师结合自身教学方案,设置授课进度,尽管很多老师都表现得声情并茂,但初中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全面表现,初中生大多处在从属位置。大部分时候,尽管教师说得激情高昂,但初中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判别一节课的优劣,核心不在于老师讲了多少知识点,需要注重初中生掌握了多少内容。
为贯彻执行新课改的教育思想,及早实现小组合作教育目标,广大教职人员应当积极转换角色,明确初中生在教学之中的主體性。一方面,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扮演组织人员的角色。在课堂上,老师确定教育目标,安排小组合作的基本任务,老师要按照小组的具体情况,将教学工作安排到每个具体合作小组,在老师的组织下,让初中生展开自主合作研究,最后实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老师要在教学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2]。在课堂上,尽管伴随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实施,初中生的主体地位获得了良好的呈现,此时很多老师觉得自己获得了解放,更好地体现了初中生的主体性。实质上,在强调初中生主体性的基础上,老师的地位既未被削弱,反而从侧面有了提高。老师应当更好地开展教学引导,使初中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获取最优的学习效果,进而令小组合作教学实现顺利推进。
三、选取最佳的合作教学时机
小组合作教学是初中数学教育中一种关键的模式,其尽管非常重要但并非是唯一适用的方法。老师不能对所有的教学知识点都采用合作教学方法,需要综合思考相关授课内容。通常情况下,针对比较简单的授课内容,老师并一定要必须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能够采用个别教学或是教师讲解的方式。
而针对难度略大、探究性很强的内容,老师能够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方式,如此方便初中生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感受获取知识的喜悦,经小组合作分析,提高自身能力[3]。而且,老师应当选取适宜小组合作教学的时机,小组合作教学能够是个知识点,也能够是一节课,要求老师灵活应用,不拘一格。
四、培养初中生准确沟通的习惯
教师的课堂上,要重视初中生的沟通表达机会。大部分时候,初中生回答问题的热情很高,积极发言的同学也很多,初中生抢答积极,但却忽视了倾听其他学生的发言,如此其实就降低了教学效率。为了全面提高教学效率,可以充分调动初中生的兴趣与主动性和创新性,方便个体发展,也可以实现群体的良性发展。
简而言之,小组合作教学是新课改逐渐深化时,教师广泛认可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起到了显著作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应用时间较短,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渗入探索与优化,在提高成绩的基础上,也有很多不足。伴随新课改的逐渐深入,老师的教学研究水平也有了明显提升,这将持续推进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磊.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应用小组合作的优化策略[J].赤子(下旬),2016(9):97.
[2]浦小钢.新课程理念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智慧哲思: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为例[J].数学教学通讯,2016(8):24-25.
[3]陈军辉.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教学的运用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1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