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电子技术课程群理论教学改革的研究
2018-03-07白雪梅陈宇张晨洁
白雪梅 陈宇 张晨洁
摘 要:在全国高校积极开展专业教育工程认证的背景下,涉及到的相关科目的教学急需改革以适应工程认证的标准和要求。本文针对低频电子线路、高频电子线路和数字逻辑电路等三门课程构成的电子技术课程群的理论教学进行改革。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出发,对电子技术课程群进行分析,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入手,对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进行研究,探索适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电子技术课程群的理论教学体系。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电子技术课程群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10(a)-0187-02
近年来,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发生了积极、显著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高校认可和实践以“学生中心”“成效导向”“持续改进教育质量”的保障理念。我国正式从工程教育大國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在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专业工程教育认知补充标准中,明确指出“课程由学校根据培养目标与办学特色自主设置”,在此背景下对电类专业的专业基础的核心课程——电子技术的改革和建设迫在眉睫,探索和研究适合专业教育工程认证的电子技术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1]。
1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电子技术课程体系分析
电子技术课程群主要包括三门课程——低频电子线路、高频电子线路和数字逻辑电路。在工程认证背景下,电子技术课程体系的重构是至关重要的,需要在保证学科框架和重点知识的前提下,适当调整理论课内容,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应用能力提上日程。注重学生电子技术课程的基础学习,加强对学生工科能力的培养,加强课程的实践性,符合个人及社会的人才培养需求。
针对电子技术课程概念性强、理论复杂、电路图较多、实践性和工程性强等特点,将课程目标分层为知识领域、技能领域,分别设置不同目标。在知识领域,构建电子技术课程的理论知识框架,形成电子技术的核心能力,为其他类型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技能领域目标的达成过程中,关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包括知识运用能力、信息获得能力、方案选取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2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2.1 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改革
电子世界日新月异的创新发展、新知识的不断涌现,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评估和筛选,在保留基础和精髓的原则上给学生留出自学和发散思维的空间。
对于低频电子线路课程,需要重新编写适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教学大纲,初步设想,在教材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整合为4个模块——半导体器件及应用、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应用、功率放大电路及电源电路。
而高频电子线路课程要根据不同专业对这门课程的要求,将在精选高频电子线路经典内容的基础上,逐步将教学内容从分析分立元件组成的单元电路过渡到射频集成电路的讲解上,增加新内容,避免与科技发展脱轨的现象。
根据数字逻辑电路发展快速的特点,将数字逻辑电路理论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内容;同时,根据课程模块化的特点,将理论教学内容的若干知识点进行综合,构建综合性层次化内容体系[2]。
2.2 理论课教学实施方面的改革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教学实施改革要从教学方法、教学思维和考核方法几个方面进行。
教学方法改革是要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直接教学法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要以学生为中心,着力推行研究性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以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为平台,强调师生共同参与,结合实践学习、团队学习、自主学习、网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配合现场学习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个人素质以及团队协作能力[3]。
教学思维的改革,要根据课程开展情况,关联相关课程。主要目标是探索在本专业建立诸多专业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各课程之间有效衔接、互相融合,追求最优的教学效果。通过正确地评判、论证各门课程的开展过程及其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同时,将电子技术课程的考核结果辐射至相关专业课程,从而引导教师对症下药。
3 课题研究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3.1 将“成果导向”理念引入教学过程
成果导向(OBE)是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2]。这个学习成果并非先前学习结果的累计或平均,而是学生完成所有学习过程后获得的最终结果,是学生所知、所了解的内容,还包括能应用于实际的能力,是经过学生长期、广泛实践,能够“持续改进”的成果,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手段等方面都要围绕着“成果导向”进行实施。
3.2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体系
课堂是教学实施的主要形式,课堂教学是使学生能够达到毕业要求、达成培养目标的基础,但目前的课堂教学尚未摆脱科学教育方式的羁绊。为了适应专业教育工程认证的要求,要明确课堂教学的能力要求,课堂教学环节要反映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能力培养,同时,课堂教学要结合专业认证毕业要求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综合能力培养。
3.3 以“持续改进”为核心重建考核评价体系
“持续改进”理念贯穿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全过程,持续改进的效果与课程教学质量密不可分。具体到电子技术课程中,就是要建立“评价—反馈—改进”的反复循环,持续地改进教学活动,以保障学生获得的能力与课程目标相符合。完善课堂考核评价制度体系,施行多个阶段测评、多种方式考核的考核评价方式,把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表现、平时实验、平时作业纳入考核体系中来。
4 结语
本项研究已经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之中,课程组根据本科层次工程人才所需要的能力素质的基础、必备、拓展三个层面,将工程教育与工科教育有机结合,以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为目的,构建了循序渐进、多位一体的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体系,加强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秦怀宇,陈欢.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数字电子技术教学模式改革[J].教育探索,2013(18):12-14.
[2] 林姗,李浩.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数字逻辑课程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8(7):58-59.
[3] 吴丽珍,杨新华,李晓英.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导向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2):3-5.
[4] 章伟,余粟,汪敬华.基于OBE的“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新课程研究,2018(2):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