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村水环境监测与污染治理
2018-03-07冯春丽
冯春丽
摘 要: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以及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农村生产力进一步释放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在水资源保护方面,对水污染的有效监控与治理,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分析并阐述了城镇化建设中农村水资源的利用现状及问题成因,并在农村水环境监测体系构建和质量控制,以及水污染综合治理的措施及途径等方面,给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城镇化 农村 水环境 治理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10(a)-0104-02
1 城镇化建设中农村水环境现状及问题分析
1.1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村水环境现状
1.1.1 水资源短缺、利用率不高
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淡水总量占全球水资源的6%,位居世界第四,但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被联合国认定为“水资源紧缺”国家。作为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一直以来,我国农村水环境形式严峻,饮用水和农业用水缺口大,而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的增加,挤占了原本就不富裕的农村水资源,农村水资源结构性矛盾加剧。同时由于灌溉方式的不合理,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低,由渗漏、蒸发造成的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1.1.2 污染范围大、水污染严重
2017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数据显示,我国长江、黄河等七大水系劣V类水质比例达8.4%,在112个重要湖泊和水库中,劣V类水质占比率达10.7%。当前水体污染主要包括病原微生物(如细菌)、重金属(Hg、Pb、Cr、Cd)、有毒无机物(氟化物、亚硝酸盐)和有机物(酚、苯、有机硝基化合物和有机卤素化合物等),这些受到污染的水体,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巨大隐患。农村水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有超过3亿农民的饮用水安全得不到保障。
1.2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水污染成因分析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造成农村水环境污染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农村生活污染、农业生产污染和工业点源污染。由于对污水和废弃物的处理能力有限,农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大量污水和垃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排放和清理,这些污染物通过等各种途径进入水体,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畜牧养殖中粪便排放、病死动物处理等等,都对农村水环境产生直接的影响。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居高不下,但平均利用率却远低于发达国家,这些剩余化肥和农药最终经过土壤和大气进入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水体的富养化和有机物增加,水环境质量恶化。而畜牧养殖所产生的大量氨气,以雾霾和酸雨的形式,对水环境造成威胁;城镇化建设使更多的工业企业进驻乡村,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对生态效益有所忽视,对工业废气、废水、废渣的处理不当,导致大量有害化学物质进入水源地,对农村水环境构成了进一步的破坏。
2 农村水环境监测的体系构建和质量控制
2.1 完善农村水环境监测网络
保护农村水环境,首先要有效提升农村水环境监测的深度、广度和精度。因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水环境的监测点,扩大监测范围,构建完善的水环境监测网络,才能对农村水环境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具有深刻的了解和清醒的认识。在农村水环境监测网络的构建进程中,必须遵循典型性、重点性和随机性的原则,对具有代表性、污染多发的区域进行监测和评价,同时对監测站点进行合理布局,对水源的监测断面进行调整优化,提高监测站点的自动监测能力,从而保证水环境监测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全面性。
2.2 构建水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我国对水环境监测在标准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针对不同区域的不同水环境特征,目前采用的监测与评价标准,不能准确和全面地反映特定地区的水环境质量状况。因此,基于水环境对农村生产生活、农民生命安全、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考量,针对农村水资源的不同用途和功能,应当科学设置农村水环境监测指标。包括农田灌溉水、畜禽养殖饮用水、生活饮用水、水产养殖用水等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满足不同农村地区水环境质量状况监测需要。
2.3 加强水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提高农村水环境监测能力,应着重在队伍建设、设施配备、新技术运用等几方面下功夫。人才是第一资源,是高质量完成农村水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保证。水环境监测范围广、任务重,水资源监测网络从建设、运行、管理到维护等方方面面,都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储备。因此,建立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进来,同时对现有人员开展培训和继续教育,才能满足监测工作的现实需要;加大对水环境监测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构建起基于省、市、县三级的监测网络,为实验室和现场监测配备完善的水质监测仪器和设备,提升监测的能力和水平;加强新技术在监测领域的应用,将流动注射分析技术、遥感技术和GIS等最新的监测分析技术和应急监测技术,应用在水环境监测领域,切实提升农村水污染监测能力。
3 农村水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的措施与途径
3.1 严格管控工业点源污染
地方政府应当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原则,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统筹兼顾的绿色发展之路。要严格控制能耗大、污染高的工业企业进驻农村,对于现有工业企业,应督促其积极进行技术改造,从生产工艺和生产管理的企业生产不同环节,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通过清洁生产降低对农村水环境的污染。加强工业循环用水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不仅能够降低企业的污染物排放量,更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强对工业企业的污染排放管理,全面掌握企业污染物的处置方式和最终去向,对污染物排放超标的企业进行行政处罚和经济惩治,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2 综合治理农村面污染源
针对化肥、农药、畜禽养殖、生活垃圾等农村面源污染,应当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综合治理措施。一是通过免耕措施、农药化肥减量技术、集水农业技术、农田田间污染控制工程等措施,降低农田水体的氮磷含量,有效控制农田径流污染;二是继续推进农村生活环境净化工程,针对不同农村居住分布、地貌地形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的制定洁净乡村工程,解决农村生活中垃圾的集中处理和污水排放问题,切实做好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处理和再利用工作,降低农村废弃物对水环境的污染。
3.3 加强水源地的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
针对农村地区不同水源地的污染类型和污染特征,在对水源地的自然概况、经济状况、水环境现状等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对不同的水源地采取相应的保护策略。首先应提升水源地的监测能力,在站点设置、监测频次、常规指标监测和有毒有机物监测等方面,全面、真实地反映该地区的水质状况。在监测的基础上,对污染的控制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水源地保护、污染治理等环节,加强法律法规、技术和管理标准体系建设,通过职责明确、高效协调的水环境监管机制,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削减污染物进入河流的总量。加快推进水源地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通过河涧清障、底泥疏浚和基底修复,生态屏障建设,不断改善水源地的水质,增强水源地的自净和抗污能力。
参考文献
[1] 姚士谋,张艳会,陆大道,等.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几个关键问题——对李克强总理新思路的解读[J].城市观察,2013(5):5-13.
[2] 张铁亮,刘凤枝,李玉浸,等.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9,21(6):1-4.
[3] 姜丰.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7(5):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