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风景旅游规划设计类人才培育路径研究
2018-03-07梅骏翔
梅骏翔
摘要:分析了国内高校风景旅游规划设计人才现状,指出了风景旅游规划设计与城市规划专业相比具有独特的专业侧重点,并从行业用人需求、地方服务发展和学科交叉创新三方面总结出了高校风景旅游规划人才培养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凝练出培养新型人才、彰显专业特色和创新考核机制三大人才培育目标,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育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和师资队伍建设四大培育路径。
关键词:风景旅游规划设计;高校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07-0291-03
1 引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1],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首要工作。2017年国家旅游局正式启动“万名旅游英才”计划,明确提出必须“大力度有计划加强旅游人才培养”[2];与此同时,地方对旅游规划设计类人才的需求和重视已上升至政府政策高度,广西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把“培育新型旅游人才”列入“加快推进广西旅游强区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3]。基于此宏观背景,以林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一级学科与国家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协同融合创新发展为对象,探讨旅游业发展新常态下的地方高校风景旅游规划设计类人才培育路径模式与实践。
2 国内高校风景旅游规划人才培养现状与分析
国内风景旅游规划设计学科发展周期较短,早期作为旅游管理专业中的一个分支,主要由三门基础学科发展而来,包括了人文地理学(中山大学、华东师大、南京大学、北京大学等)、管理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等)、历史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武汉大学等)以及建筑学(东南大学)、生态学(中南林业大学)等[4]。故此风景旅游规划设计专业十分年轻,并受到多学科背景因素影响,目前并没有自成一体的系统理论形成,同时也需要不断地学习融合许多悠久的学科行业充实,如地理学、管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园林景观、历史学、市场营销、社会学、心理学等,造成了当下风景旅游规划设计行业质量参差不齐[5],建立良好的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仅从技术方面而言,风景旅游规划设计需要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园林绿化等专业参与其中,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个较为优秀的风景旅游规划设计方案其核心在于把握当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方向以及旅游主题、产品设计以及创意理念,这与传统的城市规划存在较大差异。无论是规划目的、战略目标、发展理念、文化保护措施以及功能区的划分,旅游规划和城市规划都有着较为明显的侧重点区别——城市规划的核心是土地利用,对城市有限的土地做出科学和前瞻性的把控,以实现商业、工业、交通以及居住等社会功能区的有序配置和可持续发展;而风景旅游规划设计则是专项产业规划类型之一,特别是旅游文化产业规划,是为了更好指导整个旅游产业发展而制定的规划,因此旅游规划更加注重对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产品、接待服务以及旅游营销[6]、资金筹措、运营管理、社会影响等方面的预见性和解决方式。
3 风景旅游规划高校教育与行业发展关系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成长,人们对高品质户外空间的需求日趋强烈。高速城市化和大规模城镇化也给人居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7]。一方面,风景旅游规划设计师是以改善环境为己任,从而达到改善和美化人们生存环境的职业,其自身所具有的创造美好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中国、传承历史文化脉络的能力与价值正逐渐被社会所认知和承认。另一方面,新常态下旅游行业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在自然与理性、人文与科学结合紧密缺一不可的风景旅游设计规划领域中,亟需提高行业从业者的理性思维、科学方法和表达技巧,传统的以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园林艺术人才为主的风景旅游规划人才队伍已无法满足旅游发展实践的需要,由此可见高校人才教育对行业发展状况有着极为重要意义,具体而言表现为以下三重意义。
3.1 高校风景旅游规划人才培养与落实行业用人需求意义
风景旅游规划设计类行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培育具有高专业素养的风景旅游规划设计人才是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前国内高等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基本都设有《旅游规划与开发》、《风景名胜区规划与设计》等为核心的旅游规划设计类课程,但现有地方高校風景旅游规划设计相关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课程设置重复趋同、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和教学实践体系缺失等不足[8],直接导致大批地方高等院校所培育出的风景旅游规划设计类人才与市场实际人才需求期望出现了较大偏差,用人方和毕业生互不满意。如何将当下用人市场对风景旅游规划设计类人才专业能力的预期和需求,与高校风景旅游规划设计类人才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演进序列、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和保障体系等内容相结合,并据此探索出能够培养出综合高水平风景旅游规划设计人才的培育路径,对弥补用人市场与高校毕业生之间日渐扩大的需求鸿沟具有重要意义。
3.2 高校风景旅游规划人才培养与实现服务地方发展意义
广西是旅游资源大省,也是落实国家精准旅游扶贫示范区域,更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地区。国家旅游局提出的“建设现代旅游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全力推动旅游教育与产业无缝对接”为广西旅游高等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及公司企业协同育人计划”。面对严峻的现实挑战和宝贵的发展机遇.如何以地方高校为主战场,培育出能具备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能力、景观生态保护与管理思维并进且适合于广西发展实际的旅游规划设计师,为广西建设添砖加瓦,是广西高校风景园林教育所要面对的问题。因此,改革风景旅游规划设计人才培育模式,制定适宜的风景旅游规划设计人才培养计划,培育出能够扎实服务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专业人才,具有教育实践与服务地方双重使命意义。
3.3 高校风景旅游规划人才培养与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意义
“风景旅游规划设计”是近年来国内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交叉领域,其主要内容是根据当地风景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经济状况、和客户实际需求,按照商业模式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9]。2012年9月教育部出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提出,新调整后的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日标是培养“能胜任风景名胜、旅游发展、城乡规划等工作的人才”,该文件明确了风景园林专业建设与旅游发展的关系。目前国内高校有120余所开设有风景园林本科专业,200余所开设有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但其中未有专业的旅游规划设计专业或方向出现。桂林理工大学坐落于山水旅游名城桂林,风景旅游规划设计学科发展优势得天独厚,2016年旅游学院尝试学科分流创新,旅游管理专业下设旅游规划策划系.在充分发挥风景园林学科建设与旅游紧密契合的自身优势基础上,通过与国家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旅游管理的交叉融合实现创新发展,以培养具有较强的风景旅游规划设计核心竞争力人才,形成“景观十旅游”特色办学方向,具有重大的学科创新发展意义。
4 风景旅游规划人才培育目标
4.1 培养新型人才
第一,培养出“景观十旅游”复合型风景旅游规划设计人才,按照高等教育改革需要,风景旅游规划设计人才培养应以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合理制定风景园林专业、旅游规划策划系的人才培养计划,调整和修订专业培养计划和方式,培养出掌握景观设计和旅游规划基本知识与实践技能,能够从事风景旅游规划设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第二,培养出“实践十创新十创业”三种能力兼备型的风景旅游规划设计人才,学生在接受本科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应不断强调创新创业能力的锻炼,激励学生广泛参与各类实践项目,特别是结合“互联网+、创青春、艾景奖、园冶杯”等学科专业竞赛,使学生融会贯通景观、旅游、管理等基本知识,增强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
4.2 彰显专业特色
区别于传统建筑院校以城市规划、农林院校以园林园艺为重点的风景园林学科发展思路,桂林理工大学在风景旅游规划设计人才培育过程中,将以多元化、本土化、国际化的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同时依托东盟桥头堡、世界旅游明珠、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桂林的地缘优势,融合旅游管理这一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广西唯一旅游管理优质专业,建立起学校、政府管理部门、企业和研究机构四方共建机制,实现专业发展与旅游行业发展紧密相连[10],将桂林理工大学风景旅游规划建设成广西一流、国内知名的特色优势专业,实现差异化发展。
4.3 创新考核机制
风景旅游规划设计是具有应用性极强的专业方向,现有以书本理论知识为主的课程考核并不能完全满足教学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考核形式较为单一传统的《旅游规划》类课程多以考试为结课方式,容易让学生形成较为机械的学习轨道,限制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其二,过于注重考试的评价功能,而忽略了反馈完善功能考核与就业的要求明显脱轨,导致学生应试态度严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考試。基于此,尝试探索出一种以明确培养方向、掌握与本学科相关的多学科知识的素质教育评价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尝试通过降低笔试成绩比重,并辅以课程论文、实测图纸、规划设计方案等多种结课形式,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考察,实现以考促学。
5 风景旅游规划设计人才培育路径
5.1 以应用型复合能力培养为核心,促进专业课程体
系进行优化
优化风景园林学科和旅游规划策划方向的课程结构体系,制定适应于应用型复合能力培养的学科内容和结构设置。第一,课程体系模块化将风景旅游规划设计课群设置为四个模块:基础理论模块、技术培养模块、专业知识模块和综合设计模块,灵活处理基础模块和技术模块的关系,努力打破风景园林专业与旅游管理专业之间的学科横向空间壁垒;第二,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探索,带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探索“以项目为中心”的风景旅游规划设计课程群建设,探索多媒体教学、案例与现场教学、讲座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探索“以赛代考、以赛促学”的创新评价机制,探索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优化提升模式。
5.2 以校企合作、技能教育为重点,实现实践教学体系完善规范
风景旅游规划设计实践教育的目标是结合市场用人需要,紧跟实践要求,培育出学生的科学性思维、艺术性思维、多解课题的破题能力、建设性方案的构思能力、调整能力和可操作化能力。可以通过探索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实现风景旅游规划设计人才综合能力的提升,具体包括“强基”、“创特”两方面研究与实践。第一,“强基——夯实专业基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建设以培养规划设计能力、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二,“创特——彰显学科特色”:抓重点,显特色,深入推进实施风景旅游规划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风景园林实验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旅游规划大师工作室制度.积极推进实训仿真化、实战工化作,采取课堂内外一体化、实习与就业结合、院内教师与规划设计单位工程师相互配合等方式,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过程中,探索建立若干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使之成体系化和常规化发展。
5.3 以协同育人、协同创新为特色,推动构建协同育人平台体系
第一,建立合作平台。充分发挥桂林理工大学下属广西旅游产业研究院这一平台优势,紧密联合现代旅游业发展中心、国家旅游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等国字号旅游发展研究平台,与重大需求提供方开展战略合作,建立新型平台合作制度,通过战略合作来整合教育资源,吸引更多高校、科研机构、地方政府为合作单位,进入协同育人平台。第二,创新协同育人机制。创新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要在“高层次创新人才聚集和培养机制、需求牵引下的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机制”的创新上下功夫,将本科、研究生教育,科研、协同创新一体化设计,最终实现协同育人机制渗透到人才培养和科研实践的各个环节。
5.4 以师资队伍、服务提升为抓手,夯实专业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师资力量是教学质量的核心,服务水平是教学质量的重点,管理平台是教学质量的保障。旅游规划设计人才培育保障体系夯实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第一,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引进来、送出去、帮传带”的师资培养模式,逐步完善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注重师资团队结构合理化,形成年轻化、高学历、多专业背景的学科梯队;第二,推进教学管理平台建设,利用实践教学网络化管理平台,使产学研一体化办学系统化、制度化,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14号)[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
[2]国家旅游局办公室.关于组织实施2017年度万名旅游英才计划的通知(旅办发[20171192号)[R].北京:国家旅游局,2017.
[3]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R].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6.
[4]张颖.从市场需求谈中西方风景园林教育[D].北京:北京林业 大学,2007
[5]樊佳奇,庞磊.风景园林专业创新设计人才培养计划研究[J].河南农业,2016 (14).
[6]谢雨萍.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背景下桂林旅游教育的发展思路及对策[C]//中国旅游协会.2010年中国旅游协会教育分年会论文集.桂林:中国旅游协会,2010.
[7]郑文俊,王金叶.地方高校风景园林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2(12):33~35.
[8]谷颐,韩冰,邢世通.风景园林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长春大学旅游学院为例[J].绿色科技,2016(21):138~140.
[9]周静毅.重庆高山草场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5.
[10]黄莹.对风景同林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分析[J].南方园艺,2013,24(6):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