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本土历史文化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渗透
2018-03-07宋琼瑞
宋琼瑞
摘 要: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现代文阅读考查“青花瓷”,全国Ⅲ卷考查“乡愁”,2016年高考語文全国Ⅰ卷现代文阅读考查殷墟甲骨文的相关知识,2016年高考语文北京卷阅读题《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与作文题“以‘老腔何以让人震撼”为题,写一篇议论文,都涉及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本土历史文化类考题在高考中频频出现,因而越来越多的地方文化被融入课堂教学,对此,就荥阳历史文化和高中语文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本土文化
荥阳曾为“天下名都”,立县历史已有2200多年,为历代政治要区和军事重镇。有各种文物古迹181处,国家级2处。织机洞遗址、大师姑城址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人文性,充分利用这一人文优势,可以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美育资源和德育资源。能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构建开放的语文课程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新课标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重要事件,学生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意识去利用和开发”。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关注地方文化资源,根据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尽可能把地方文化资源纳入教学过程中,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亲切感越来越差。新课标指出:高中学生要“关心并学习调查自己身边的文化现象,探求其历史根源和演变轨迹,讨论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但新时代青少年对于传统的认知越来越现代化、科技化,从而让许多古老的文化失去了原有的味道。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要拾起对古老文明的记忆,地域文化是最好的切入点,也是隔阂度最低的文化领域。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由于本土历史文化良莠不齐,学生尚没有足够的分辨能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本土文化渗透有一系列需要注意的问题,因此具体研究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本土历史文化,拓展教材中现有的包含传统文化的课程资源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古诗词、古代散文、小说等,这些篇章既体现了中华民族辉煌的文化成就,也传递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一手资料。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的课堂往往停留在就知识点教知识点的层面,缺乏相应的拓展和延伸,能够结合地域文化的,自然少之又少。因此,在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过程中,可就某一个知识点,结合地域文化进行拓展,如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六课《鸿门宴》一课,讲述楚汉争霸的历史,而荥阳的汉霸二王城、广武鸿沟都是楚汉争霸的历史遗迹,我们不仅可以从课本上窥见历史之一斑,更可以从课本走向生活,组织学生了解自己身边的楚汉风云、鸿沟历史。这样既有效补充了教材内容,又能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以及对杰出历史人物的崇敬,使之受到良好的精神陶冶。
2.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遗迹、文化遗址,让学生切身感受地域历史文化的魅力
书本上的历史文化是悬空的,渗透着各种理性的评价,是被人重装以后作为教材来达到丰富知识的目的的,学生难以真切地感受历史本身,带领学生走进历史发生的真实空间,才能让学生在时空变换中感受到历史传承的脉搏,体会到文化血液流动的热情,从而实现语文教学“开启人的心灵、开发人的潜能、体悟生命的意义,完善个性人格的生命场”的目标。
3.利用课余时间,引导学生开展本土历史文化综合实践活动
高中课堂教学任务繁重,对传统文化的教育特别是本土文化的渗透不可能都放在课堂上来完成。因此,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采取朗诵会、征文比赛等形式进行,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增长历史文化知识,加深对本土文化的了解。
三、研究的创新点和应用价值
1.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理解力、感悟力和创新意识
本土历史文化源自身边,贴近我们的生活实际,是一个地方的人的情感之根,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性土壤,是学习者容易接近的现实情境,具有很强的可感性。结合地方文化的特定要素,引导学生走进它们,这样就可以把他们带向更深远、更广阔的文化空间。
2.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把本土历史文化引入高中语文课堂,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积累观察,做荥阳文化的知晓者,更要更新观念,做语文教学的开拓者,文化事业的创新者。要与学生一起调查采访,搜集资料,主动研究地方文化,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精心选择贴近生活的地方文化内容,同时,还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引领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
参考文献:
[1]钱理群.解读语文[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2]黄荣华.“生命体验”与语文学习[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