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如何促进不同类型的学生全面发展
2018-03-07张丽华
张丽华
摘 要:素质教育要求教师站在学生角度去考虑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教师要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知识掌握能力,灵活调整自身教学方案。初中语文差异性教学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重拾学习自信,取得更大突破。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差异化
初中语文教师要面临一个班级学生,每个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和现有知识水平各不一样,教师要顾及整体学生需求,又要考虑到个体学生情况,差异性教学很好地解决这一大问题。但我国差异性教学模式发展历史较短,因此还需要根据教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探究,寻找教学实际情况与差异性教学模式相融合的科学
道路。
一、差异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语文功底影响学生其他学科成绩的提高效率,语文教师要担当大任,巩固学生语文知识基础。学生在差异性教学中能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尊重,有利于学生个性在一个可接受范围中发展,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和个性发展需要,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学习需求的语文教学道路。
1.素质教育新标准要求教师拉近学生之间距离
教师要及早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能力进行科学合理的任务分布。教师通过学生作业情况进行及时反思,根据学生成绩和作业情况反馈,划定学生层次水平,有助于教师展开差异性教学,对于理论基础不扎实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科学合理布置一些基础性作业,让学生在进入新作业当中寻找语文学习自信心,打牢语文学习功底。对于中等层次学生,教师为他们安排一些难度适中作业,鼓励学生向高层次努力。对于高层次学生,教师可以安排选做题,让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和课后时间通过选做题深化自身知识。教师要注重课堂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利用诙谐幽默语言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2.教师在采用差异性教学模式时要尊重学生个性化
教师要注重根据学生学习能力进行教学任务科学安排。语文教师进行差异化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语文学科整体连贯性,语文教学活动策划要体现统一的学科特点,差异化教学方法并不是让课堂变得随意,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课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差异化教学模式展开的同时,教师要注重积累模式教学经验,站在经验数据基础之上,对该模式进行反思,对于该模式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漏洞有效提出完善解决措施。
二、语文差异性教学的思路与模式
1.教学目标制定体现差异性
教师要紧紧围绕着教材内容和教材目标展开语文教学作业,科学合理制定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差异化教学包括教学目标设定,根据学生语文基础进行目标差异化设置,有利于教学活动严谨有序进行,不仅能够提高个体学生的学科素养,更能提高整个班级整体水平。
教师要注重学生平时成绩、数学作业反馈情况,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层次划分,划分标准要灵活多变,根据学生进步情况,一步步提高学生的学習目标,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提高自身的学习目标,又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2.教学提问难度体现差异性
课堂教学提问有利于学生在短小精悍问题中抓住课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在问题的压力之下投身于课堂学习。教师根据学生问题回答情况,大致了解学生学习进度,根据学生问题回答情况灵活调整自身教学进度,确保教学进度最大程度上适应学生理解问题能力。教师在问题难度设置过程中要全面考虑到三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取学习自信心,提高自身学习能力。课堂问题要体现课堂主题,问题穿插进课堂教学有利于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提问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沟通教学与学习,充分发挥了问题设置调节气氛功能。
3.作业巩固训练体现差异性
课后作业辅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教师要注重学生课堂表现,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作业。让学生在作业这个载体上获取自身知识所需,课堂作业差异性一定程度上体现教师人文关怀,学习困难学生在难度科学作业帮助下慢慢拾起学习自信心,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训练过程中获取一定语文学习价值。对于个别语文方面需要得到突破的学生,教师科学设置作业难度,搭配作业题型,深化学生对学科认知,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课后作业训练难度性与学生实际情况相吻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作业层次梯度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教师教学理念的新转变。
总之,差异化教学模式在当今教育界取得一定成就,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目标、教学进度和教学作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效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成绩。差异化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教学信心,让语文教师走在教育改革前列,学生在科学教学模式下培养学习内驱动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意志力。
参考文献:
[1]邓生会.如何进行差异化语文教学[J].小学时代(教师版),2009(7).
[2]肖兴建.谈谈语文教师的“个性”和对学生“个性”的尊重[J].雅安教育学院学报,2007(2).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