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引外联解逍遥,逻辑推理明逍遥
2018-03-07代玲生
代玲生
一、快速导入,明目标
1.教师活动:《逍遥游》可谓必修五册书中的孤篇,教材几经删减,但纵观必修五册的教科书,诸子儒家作品只保留了荀子的《劝学》和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而唯一保留的一篇道家的代表作就是《逍遥游》,究竟它有何魅力呢?作为道家唯一入选的篇目它与儒家“修身齐家”“保民而王”的思想又有哪些不同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解析《逍遥游》,感受庄子的逍遥之姿。
2.学生活动:聆听、思考。
3.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问题的设置,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明确庄子的思想与我们学过的儒家思想有不同并且极具代表性。(时间1分钟左右)
二、内引外联,解内涵 看图说话,解文意
1.教师活动:解读标题,从字面意思理解,你觉得“逍遥”是什么意思?布置任务一:在你的认识里,你认为古今中外有谁做到了逍遥?为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做引导。教师课堂预设:学生有可能谈到文学中采菊东篱的陶渊明,梅妻鹤子之林和靖,还有李白,甚至有学生可能回答西门吹雪之类小说中虚构的人物,教师需要对学生谈到的逍遥之人之事进行讲解。那庄子所谓的“逍遥游”究竟是何意呢?我们进入文本找寻答案。任务驱动,任务二:请同学们参看图片内容,诵读文章,复述文章里你看到的主要故事。教师投影有关课文内容的图片,但是顺序是打乱的。
2.学生活动:思考交流表达,小组合作探究质疑。小组内成员充分调动自己所学,思考古今中外历史,文学中能代表“逍遥”的人物、事件,并阐述理由,由小组代表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学生小组合作,调动感官,参看图片,对照课文相应语段,小组内探讨交流,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并请小组成员展示,其他小组做点评、
补充。
3.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交流中体验个性化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学生明确教师的要求后,调动自己历史、文学、政治等多学科的知识,小组内分享交流,丰富自己的知識的同时,在小组间对话和师生对话中一一排除所有事件和人物,进一步明确庄子“无所待”而“逍遥游”的内涵。突破难点(时间8分钟),在没有疏通文意的情况下,借助图片,图文对照,降低阅读难度,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文意,突出重点(10
分钟)。
三、逻辑推理,明思路
1.教师活动:庄子以怎样的行文思路,阐述“无所待”而逍遥游的思想呢?
任务三:请同学们在图文对照的基础上,为图片排序,并展开逻辑推理,梳理文章行文的思路。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堂预设】文章三次提及大鹏,每次提及各有侧重:第一次,总领全文,创设瑰丽的气氛,接着于野马尘埃对应解释万物有所待;第二次是“水积厚能负大舟后”推导出“风积厚负大翼”的结论,接着用了蜩与学鸠认为自己“逍遥”的无知见解与大鹏凭借大风相对比,揭示万物活动有所待,接着用人行路准备粮食来印证,是对主题的详细说明而非简单的重复;第三次出现是在“大小之辩”后并与斥鴳对比出现,用来说明,万物有大小之辩,但万物皆有所待,最后庄子将视野从动物界的寓言,转向人世间的现实,从“大小之辩”引申到“有无之辩”,只有做到“无待”才能够达到这一要求,于是最后一段明确给出了如何做到“无待”,便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2.学生活动: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调整图片顺序,图文对比,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理清文章思路,最后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推理结果。
小组间点评补充。最终明确庄子看似恣意纵横,实则在层层推进、逻辑严密的行文思路下清晰阐述的“逍遥游”内涵。
3.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能够在图文对照的基础上,排列错乱的顺序,在排序的过程中,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理清文章的思路。理清思路的过程就是更深层次地把握文章内容,理解庄子“逍遥游”内涵的过程,这为下节课学生自主梳理文言基础知识做好了充分的铺垫,更为后面更深层次的品读打好了基础。真正做实第一课时初识文本、整体把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10分钟)。
四、辩证评价,看生活
1.教师活动:庄子以惊为天人的笔触,阐释了一个摆脱时间空间的束缚,摆脱客观现实的制约忘掉一切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对这种思想你做何评价?
2.学生活动:学生结合课堂理解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对庄子逍遥游的思想作评价。
3.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读懂文本大意,理解本文所传递的思想情感,才能做相应的评价。这个评价既是对当堂课文内容掌握情况的检测,也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阅读与鉴赏”要求,在评价中,突破难点,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6分钟)
五、课堂小节
1.教师活动:很多时候,我们人类的眼界如蜩与学鸠一样太小,自己却浑然不知,却在嘲笑“积厚”“壮飞”的“鲲鹏”,尽管逍遥之境难以企及,但对我们普通人而言,也只有像鲲鹏一样,经过长期的积累,才能有更高远的眼界!
2.学生活动:学生聆听感悟。
3.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简单归纳提升认识,感悟先贤博大的精神境界。(4分钟)
六、作业布置
课下再读课文,找出课堂上不理解的句子,并尝试翻译,写在本子上。
【设置理念】整堂课围绕着整体感知文章进行,目的是为下节课自主疏通文意,扫清文字障碍做铺垫,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大致了解,但是有部分议论性的句子学生不好理解,文章较长,一节课完成翻译难度较大,通过课下学习,学生既能巩固本节课所学,又减轻了下节课文字疏通的负担。
七、教学流程图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