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新课改下诗歌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2018-03-07李进友
李进友
摘 要:曾经做过一次小调查:“问学生最不喜欢哪种文体?”学生回答最多的竟然是诗歌,居然比枯燥的说明文、难懂的议论文还多。为什么诗的国度,“集万千精华于一体”的诗歌,如此缺乏吸引力,让学生失去兴趣呢?“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歌几曾落到了这样尴尬的境地?这与诗歌教学有没有一定的关系呢?
关键词:新课改;诗歌;对策
一、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
请先看这样一堂公开课(《秋天》人教版七上)的教学流程:
1.引入新课。教师由秋景引入《秋天》。接着听录音机范读,学生再自由读,处理生字词。
2.整体感知。教师问“写了哪几幅画?”接着简析: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教师点明“乡村秋景”。教师再问“作者对秋天是什么样的感情?”归纳出“喜欢、赞美”。
3.品味语言。教师问“你喜欢哪段、哪句或哪个词?”学生互相合作探究,然后交流展示。
4.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三幅美丽的图景。”(又听音范读,展示学生的画作。)接着交流展示。
5.布置作业。先总结全文,接着布置作业:课下写小作文“家乡的秋天”。
二、解决诗歌教学的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两个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四点对策,也可以看作是诗歌教学的四步法:
对策一:读熟——吟诵韵律格式美(读诗韵)
诗歌讲究整体感、音乐性。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是深情导入,听音或范读后,却处理起了“生字词”,而且还用了很长的时间。我认为,这种做法割裂了诗歌教学的整体性,破坏了诵读的连贯性和整体美。刚刚的导入和范读都白白地投入,刚刚调动起学生读书的情绪都付之东流。就好比唱歌,唱了第一句等一会儿再唱第二句一样,整首歌的基调刚刚把握好又岔道了。所以正确的做法是提前处理生字词。
诵读不是生硬地齐读;也不是单调地评读;更不是乏味地自由读,而是贯穿于理解、想象、体悟过程之中的深情吟咏。读要调动学生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可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如读到“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可边做动作边朗读。在品读“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不仅要品味“飘”字的贴切传神,更要适时引导学生读出声音,吟诵“飘”出幽远的意韵。
对策二:读懂——品鉴情景理法美(感诗意)
“感诗意”就是让学生初步整体感受诗歌的意象美(画面美、情感美等)。只有读懂了诗歌,才能品味出情感美(思想美)、景象(意象、景色、景物)美、哲理美和写法(手法)美,这就是“情景理法美”的统称。对《秋天》来说应该着重引领学生品鉴意象美和情感美。“读”是自然的过程,“懂”是“读”的必然结果。学生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美读、发自内心的“真读”,那种“懂”才是“真懂”。
再说情感美,更要靠不断的吟诵、品读赏鉴等手段,才能体悟到表面文字下蕴含的深刻内涵。何况有的诗歌情感复杂,有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呢?《秋天》教学中,老师问“表现作者对秋天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喜欢、赞美”。试问这种情感可以适用于多少诗歌,又可以适合于多少篇文章。可以说“喜爱、赞美”之情是“不是情感”的情感,因为它太笼统,太宽泛了。学生没有深情地诵读;没有诗情画意地想象;没有字里行间的感悟。岂能读懂“作者对秋天的情感”。即使读懂了,也是“被读懂”,那是老师的“功劳”,而不是学生真情的自然流露。
对策三:读透——体悟意境语言美(品诗境)
诗歌教学的第三步,就应该体悟意境美,品味语言美,其前提条件是“读透”。何为“读透”呢?拿《秋天》一课来说:
“读透”诗歌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推敲词句。也就是咬文嚼字,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体会炼字、炼词的妙境。《秋天》一文中的关键词句,课后的“思考与练习”列举得很清楚,但授课教师并没有用好。二是旁征博引。讲解诗歌的最佳方法是“以诗解诗”(学习文言诗词,尤其如此),引用其他的诗词佳句,对此更易理解。可惜《秋天》的授课者并没有“旁征”,更别说“博引”了。
对策四:仿写——升华诗兴创作趣(仿诗言)
诗歌教学的最后步骤应该是仿写。我说的仿写是指:仿写一两句或一两节,而且是在课堂上完成,并且当堂互相交流展示。
《秋天》授课者的步骤是想象画面和小作文“家乡的秋天”,我认为都不可取。想象画面应该是在朗读之后的环节,属于整体感知范畴的内容,课堂结尾才想象画面美,那么之前的欣赏情感、品味语言等等都成了“空中楼阁”,想象画面是诗歌的意象、景物,是基础性东西,要放在“地基”上,不能放在“楼阁”上。
写“家乡的秋天”,很多人可能应付了事,像那种写景的文章,写一篇也不如仿写作者一两句话。通过课堂仿写,使你的教学流程更有诗的韵味,这也是诗歌教学的终极目的之一,更让学生明白:诗的语言不同于文的语言。“向江面的冷雾洒下圆圆的网”,学生有可能仿写“(神八)向空中的彩霞献上深情的吻”,“秋天游戏在渔船上”,可仿写“冬天躲藏在暖炉里”。这么俏皮、新颖的语言胜过老师多少夸夸其谈,滔滔不绝啊!经常不断地仿写,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学习诗歌的兴趣,使你的诗歌教学更有诗味。
参考文献:
[1]袁梅梅.初中语文诗歌教学[J].中国教师,2016(S1).
[2]樊小勇.感性的开发与审美的回归: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论[J].讀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7).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