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探究
2018-03-07吴慧平
吴慧平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强调以“立德树人”为育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就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努力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为落实和推进“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载体——德育,在此次改革浪潮中是可为且能为的,众所周知,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历来是专家学者积极探讨的议题,广大一线教师也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语文作为中小学教育的基础学科,理应担起重任。
本文拟“以邓颖超、吴健雄精神引领初中生道德成长的新路径”的探究为目的,对语文学科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进行一些探讨。
一、语文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依据
1.时代发展的要求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科技迅猛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多元思想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种种变化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学科知识的学习会为个人的发展奠定基础,不可否认的是,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会给个人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因此,德育的作用举足轻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语文学科教学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2.课程标准的指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
每一个社会都有对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品德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中所提到的“优秀文化传统”“革命传统”“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等应内化为每个学生的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而内化的途径之一就是语文学科的学习。
3.心理学科的支撑
心理学是教育学最重要的基础学科,心理学的一般规律指导着语文学科的教学实践。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指出:在确立理想自我和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自我意识、自我教育和榜样作用三者之间有如下关系:产生自我意识→萌发自我发展意向→进行自我设计→寻找自我发展楷模→学习榜样→发展自我。语文学科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客体榜样,语文教师如果有明确的育人意识,就会借助这些榜样的力量,从而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良性发展。
二、邓颖超、吴健雄精神的内涵
1.邓颖超精神的内涵
邓颖超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社会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她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毫无保留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她是20世纪中国妇女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妇女的骄傲。
邓颖超身上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坚定的革命精神;她一生追求真理,以“振起精神,谋国家之进步”为信念;她襟怀坦白,光明磊落,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是实践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楷模。
2.吴健雄精神的内涵
吴健雄同志是美籍华人,著名核物理学家,被誉为“东方居里夫人”,世界物理女王、原子弹之母、原子核物理的女王,在β衰变研究领域具有世界性的贡献,被公认为世界最杰出的物理学家
之一。
吴健雄一生热爱祖国,虽是美籍华裔,但是在美国的日子里,从来没有忘记中国的根源,行事为人处处都不忘自己是中国人;她勤奋好学,读书时常放弃学校的旅行或假日,留在校内学习,有时甚至为了一个问题而通宵达旦地独坐思索;她严谨求是,平时言语不多,待人温和,踏实地做好手边的每一件事;她友善待生,对待学生,像是一个严格的家长,同样对学生的付出也极多,她总是和学生谈话,一起探讨物理学习,也关心他们的生活。
初中阶段是青年学生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认真学习邓颖超、吴健雄精神(以下简称“邓、吴精神”),以伟人精神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是激励学生积极奋进的重要途径。
三、语文学科教学中的“邓、吴精神”渗透策略
1.教师言传身教的榜样示范
德育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言传身教,“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语文教师应该通过资料的搜集,广泛的阅读,深入的调研等方式,提炼出“邓、吴精神”的内涵,并通过课堂教学或直接或隐性地告知学生,使学生内化为精神品质。当然,既需言传更需身教,空洞的说教,有时未必会有良好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人格完美,对学生就会有感召作用,而人格的完美就体现在广博的知识、恰当的举止中,“邓、吴精神”内涵中的“勤奋好学”“艰苦朴素”和“善待他人”都可以通过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体现出来,而这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
2.课本德育素材的深度挖掘
深度备课,研读教材,找出课文中的德育元素,找准德育渗透的切入点,于无声中进行德育。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有描绘自然景物,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写景散文;有讲述人间真情,赞美亲情友爱的叙事散文;有塑造人物形象,体现积极乐观品质的小说,各有侧重,各具特色,不一而足。
课文是进行德育的最佳载体,每篇文章既有作者的写作目的,也有编者的编写目的,因此,语文教师要用心、巧妙地挖掘出其中的德育素材,以《邓稼先》为例,邓稼先在“两弹”研究生涯中所表现出的爱国热忱、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也正体现了“邓、吴精神”的内涵,因此,可通过课堂教学引领学生感悟这些精神。当然,我们需注意避免走向思想教育的极端,而忽略了语文学科的文学性,还需注意避免过分强调德育灌输,忽略了德育的艺术性。
3.学生生活经验的自然链接
不联系生活经验的教育无异于空中楼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邓、吴精神”影响机制的生发点,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課程标准中对“综合性学习”有如下阐述: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因此,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上的热点事件,通过调查、阅读、讨论等方式进行拓展思维,并能借助“邓、吴精神”提出观点,寻求解决
方法。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以“邓、吴精神”引领初中生的道德成长,是我们的一种尝试,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准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体会文学作品的美感,内化“邓、吴精神”的内涵,达到文道统一的目的,为学生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