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生活化的中学思品课
2018-03-07邓方秀
邓方秀
中学思品课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理论性较强,比较枯燥,这就要求思品课教师必须在如何增强吸引力上下工夫,让思品课堂充满生活性、权威性。通过几年的探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让思品课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现在的中学思品课本上的案例都比较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注重把道理、案例保持原汁原味的情况下进行丰富、取舍、转换、替代,把知识原理与充满地方色彩的典故传说、发生在身边的切身事例结合起来,用生动幽默的语言作为载体呈现在学生面前。尤其是身处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学生,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日常生活的环境不同,理解起比较抽象的理论要吃力得多。但是,一旦把抽象的道理转变为生活化的语言,枯燥的理论变成生活中的美味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到亲切、真实,学生自然而然地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种来自生活的教學资源能够在一瞬间打动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思想就会产生震撼的效果。例如,我在讲述良好情绪的控制时,特别提出了我们为什么对自己最亲的人总是很凶?产生这种不良情绪时该如何控制?我让学生积极讨论,畅所欲言。学生从事例中结合生活实际得出控制情绪的重要性,然后去分析不可取的理由,从而得出正确结论,要学会控制情绪。只有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素材,让学生想,让学生说,让学生评,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每节课的价值就真正体现出来,学生动起来了,好课就自然形成了。
二、好的思品课就是生活场景的再现
好的学校教育,必然是贴近生活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关注的是学生的成长,是把学生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来进行教育的,这样的教育才有意义。通过教育,人的欢乐忧伤、人的实践与技能、人的成功与失败、人的有用与无用,都生活化、现实性、具体化地表现出来。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教育差别大,基础教育差,无论学校还是家长,都把学生的升学放在第一位,把学生分数放在第一位,从而造成教师满堂灌,强调把大量的知识点、原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机械地执行、运用。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缺乏思想,创新能力差,动手能力差,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要让我们的课堂变得富有吸引力,课堂教学必须从纯粹书本化向生活世界回归,从考试工厂化运作向感性的、具体的、现实的、流动的生活延伸。学生必须能够亲身体验、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感悟,能够讲出自己的观点,不管是正确还是错误的,教师应该给予尊重、原谅和善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生活所在。
在教学“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要求学生要悦纳自己的生命,尊重其他生命,树立起勇于面对困难、勇于挑战失败的信心。比如,有一位学生家庭情况不好,自己身体有缺陷。不懂事的同学在无意间说的话、无意间做的事,他总认为是在谈论他。常常郁郁寡欢,性情变得多疑善感。针对这一情况,我先是深入了解他家的生活实际,通过生活化的了解,告诉他要树立积极的心态,困难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困难的惧怕心理。一旦人的这种惧怕心理压垮了自己,人就会变得一蹶不振,难以有所作为。然后,我用鲁迅先生的话来奖励他,“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面对淋漓的鲜血”,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通过奖励性的教育,这个学生逐渐变得开朗起来、自信起来。我让他上课多发言、多展示,他也变得乐于接受的生活,让我们的教学向生活不断延伸。
三、建设动态课堂,树立处处即课堂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育是教师讲解,学生记笔记,教师照本宣科,学生照单全收,是一个静态接受的过程,课堂学习枯燥,缺乏活力,如同一潭死水;新课改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退位”,学生“登基”,还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我们要建设好动态课堂,树立起处处即课堂的观念,带领学生用好地方资源,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布依山寨,深入移民新村,深入大街小巷。把教学内容和孩子们的生活结合起来,动员学生家长参与进来,把中学思品课、法制课融入现实生活中去,让教育有的放矢,成为有根之木、有源之水。学生觉得知识活起来了,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了,学习的主动性就增强了,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也随之增强了。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何让学生愿学,愿意被你的课吸引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关键是要不断摸索,用心去做,大胆实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打造出让学生喜爱的和生活紧密联系的思
品课。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