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在大班幼儿的美术活动中渗透乡土教育《家乡的高甲戏》

2018-03-07庄晶晶

新课程·上旬 2017年12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庄晶晶

摘 要:高甲戏流传于泉州、厦门、漳州和台湾等闽南语方言区。明末清初,泉南各地农村,每遇迎神赛会或喜庆节日,村民扮梁山伯英雄好汉,随队伍游行于村里,作简短表演。在3~6岁这个新生代的群体中将闽南文化的精华不断发展与创新,不断将闽南文化发扬光大。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高甲戏;传承

根据学园的美术课题《晋江乡土文化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实践与运用》,结合班级实际制定了大班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渗透乡土教育《家乡的高甲戏》的计划。

一、认识高甲戏,了解高甲戏的起源

高甲戏是我们闽南特有的一种传统的文化艺术,高甲戏对幼儿来说,并不陌生。它形象鲜明、贴近生活,具有趣味性、游戏性的教材,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学起来更会主动、积极。如:从《老鼠嫁女》《群丑献艺》《玉珠串》等戏剧中,精挑细选出符合孩子们接受能力的“丑角”“旦角”“小生”以及服饰、脸谱、民间器乐等主要内容,并根据幼儿的兴趣,生成我们的美术课题活动。

二、外出采风,欣赏高甲戏的韵味

为了让活动的开展真正做到回归幼儿的生活,真正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指导精神,做到从生活中来,从周边取材。利用地理优势,我们找到了就在附近表演的高甲戏演出团体,结合课题活动的安排,请家长们利用这个良好地理位置的资源,利用晚上时间,到附近的石鼓庙进行观看演出,让孩子与高甲戏的扮演者进行交流并拍照合影。并且分发了问卷调查,针对家长和幼儿对家乡高甲戏的了解情况进行摸底。同时,利用餐前时间,让幼儿观看了高甲戏的片段,在欣赏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加强对晋江高甲戏的喜爱,了解高甲戏的人物,从而让幼儿在欣赏的基础上感受家乡的优秀文化,激发爱家乡的情感和艺术表现欲望。

三、开展活动,传承高甲戏

根據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我们班从花旦开始入手,开展了一系列的绘画活动《高甲戏的脸谱》《花旦》《绣花鞋》,手工活动《脸谱》《花旦的服装》《花旦玩偶》等,利用区角活动,让幼儿对花旦进行加深。后面还从幽默而滑稽的丑角入手,了解丑角分为官袍丑、武丑、傀儡丑、家丁丑等。特点是在鼻梁中心抹一个白色“豆腐块”,用绘画的手法表现人物的喜剧特征。渐渐地幼儿对于高甲戏有了不一样的认识,从刚开始看到高甲戏就害怕,有的甚至看到会哭,到现在愿意去接受他们独特的造型。从花旦到丑角,我们选择了较突出的两个角色来进行研究,每一个角色都是采用从上到下的方式进行,从脸部开始着手,分步骤画的花旦进行了组合,将脸、身体和绣花鞋画成一幅整体的画,为了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激发幼儿的兴致,在课程中也安排了不少手工课,从幼儿的作品中,我发现幼儿还是很喜爱的,有的幼儿做完以后就开始拿着自己的玩偶与别人的玩偶进行交流。在教研的过程中,我们也一起研究出采用自助的方式进行手工的制作,从几次执行的效果来看,成效是不错,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幼儿有了更多的选择,还可以发挥幼儿的创造力,在不断地探索中进行。

四、体验操作,表现高甲戏的魅力

让幼儿欣赏晋江高甲戏,通过画的形式,把高甲戏人物在纸上重现。俗话说得好,无丑不成戏,丑角是高甲戏的主要行当之一。如《群丑闹春》充满喜剧色彩,而且里面的丑角形象众多,幼儿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各个丑角的特点、外形变化。在认识了众多丑角后,首次尝试以绘画的形式画出丑角,我发现幼儿的兴趣还是比较高涨的,除了绘画官袍丑,还利用纸盘让幼儿画出具有卡通特色的丑角形象,让幼儿从不同角度去欣赏,教幼儿用纸杯和卡纸制作官袍丑的小人物。为了让这个小玩偶更具生命力,我教幼儿利用吸管来连接,用金色小铁丝来制作官袍丑帽子上的两个铜钱,使小玩偶可以随意地摆动头,左右摇摆,可以充分地展示官袍丑别具一格的滑稽形象。

包括高甲戏人物的服装上面都有特定的花纹,而这些花纹也有属于他们的专业名称,我就利用空余时间,上网查阅了很多资料,也从《中国戏服》这本书中,了解到一些名称,在服装中最常见的是博古纹、小团花、牡丹花等。利用早谈、餐前,我让幼儿观察了这些服装上的花纹,并告知幼儿这些花纹的具体名称,加强幼儿对于戏服的认识。

五、总结经验,创新高甲戏文化

本学期更多的是在绘画上面,手工的制作相对减少,其实两种形式可以相结合,多开展手工课,使幼儿的兴趣更高,因为我班的幼儿对于手工的制作更感兴趣,从制作小玩偶的情况可以看出。虽然有不足,但我也看到了孩子们的进步,现在的他们,只要看到关于高甲戏的一切,就异常兴奋,总能很快地将他们所知道的知识讲出来,这就是一种艺术的传承,也是我们最初开展这个课题的目的,让幼儿将我们闽南的特色文化传承下去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白勇华,李龙抛.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高甲戏[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

编辑 高 琼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