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生活审美环境,享艺术品味人生

2018-03-07章蕾

新课程·上旬 2017年12期
关键词:审美环境艺术

章蕾

摘 要: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过艺术的生活便是受艺术的教育”,陶行知先生留下了这样珍贵的启示。为幼儿打造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审美活动环境,在接触生活的基础上遴选话题,依托生活化的组织形式、借助生活化材料进行创造性表达。让幼儿时时处处感受生活中的美,用自己的理解创意表现,逐步提高审美表现力,从而让自己拥有一个幸福、有品味的人生。

关键词:生活;审美;环境;艺术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园在“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引下,精心打造具有生活化的审美活动环境,用专业的眼光帮助幼儿遴选生活中美的话题,依托生活化的组织形式开展各类审美活动,同时借助丰富的生活化材料鼓励幼儿进行创造性表达,让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充满审美气息和艺术氛围。

一、挖掘生活中美的话题,激发审美兴趣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并通过生活来进行。”要寻找贴近幼儿生活的、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围绕这些话题开展一系列审美活动,打造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审美活动环境。

(一)贴近幼儿生活的话题,是开启审美兴趣的良好开端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要求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幼儿共同确定艺术表达的主题,引导幼儿围绕主题展开想象,进行艺术表现。如何在众多的生活话题中遴选出合适的审美话题,这需要专业的眼光辨识。寻找幼儿身边熟悉的审美话题,让他们感到亲切,引起共鸣,从而迫切地产生想参与审美活动的愿望,为审美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好吃的糖果、树叶飘飘、昆虫世界等都是很贴近幼儿生活的好话题,他们足够熟悉这些话题,这无形中增强了孩子们的参与兴趣。借助节庆活动展开审美话题,也会带来很多意犹未尽的审美乐趣。“国庆节”前夕,组织幼儿制作“中国龙”“民族娃娃”,让幼儿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金鸡报晓”生肖年的来临,“造型各异”的鸡宝宝和它们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被表现得活灵活现。

(二)感兴趣的话题是提升情感温度、激发审美兴趣的好契机

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根據幼儿的兴趣点,设置各种审美活动,让幼儿的情感瞬间有了温度,审美兴趣陡增。

主题课程中的话题,让幼儿有了更多想表达的内容,抓住这些契机,适时注入新能量。“有趣的昆虫”中美丽的蝴蝶吸引了幼儿的目光,教师不失时机地开展蝴蝶的制作活动,有折纸、有撕贴、有版画等等,让孩子们大大过了一把瘾。一些突发的话题也会带来好奇心和满足感。江南雨后,背着房子忙碌爬行的蜗牛让幼儿好奇不已,于是,泥塑小蜗牛、装饰小蜗牛赋予了小蜗牛多样化的艺术生命。当前热议或与时俱进的审美话题,会给孩子们强烈的时代感。如风靡一时的彩虹跑引起了孩子们的关注,他们也想尝试着往自己脸上和身上涂一些东西,于是有趣的人体彩绘活动应运而生。

二、推崇生活化的组织形式,为审美创意表达提供广阔舞台

用生活的方式、在生活的场景中组织审美活动,这种方式能让幼儿更贴近生活、贴近自然,引起情感的共鸣,为他们的审美表达提供广阔舞台。

(一)开拓生活化场地,让审美表现大有用武之地

幼儿园除了活动室还有很多可利用的空间,都可以让幼儿参与审美活动。陶先生也认为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创造能力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世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合理利用园所的角落,营造生活化的审美空间。幼儿园角角落落这些生活化的空间是让幼儿从事审美活动的好场所。比如在大树下放置一些大大小小的石头,组织幼儿进行彩绘,每当孩子们坐在大树下纳凉休息的时候,就会想起石头上有趣的故事;在运动场上,也随处可见艺术的身影,咕噜咕噜滚动的轮胎,原木材料的平衡木,都是孩子们参与审美活动的好素材。环境中适当留白,也让幼儿多一份艺术遐想的空间。在园所最初进行环境设计时就可以适当留白,多一些可以让幼儿填补的内容,激发幼儿参与共同建设的愿望。自然角、戏水池、休憩区都可以通过审美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参与生活场所建设的欣喜。

(二)打破集体活动形式,创造更生活化的审美活动方式

“一日活动皆课程”,集体活动固然有它的优点,但整齐划一不是艺术表现的最佳形式,艺术更需要独特的个性。大孩子可以自主规划,拿出可行的方案。在参观“美丽的家乡”后,根据孩子们的喜好和兴趣进行小组的审美活动,可用建筑来体现小桥流水和高楼大厦两种不同的美,可用刺绣表现苏州园林的艺术美,还可用版画表现桃花坞木刻年画的特色美。尝试打破班级与年龄层次限制,让审美活动弥漫着生活气息。不同班级、不同年龄的孩子可共同参与同一类活动,起到相互学习、促进和借鉴的作用,并充分体验“家庭”氛围,感受生活气息。如“万圣节”活动中,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共同参与到装扮、表演中,充分体验着亲情和友情的快乐氛围。

三、借助多元的生活化材料,为审美表现提供各种可能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幼儿生活的周围有各种随处可见、形态各异的材料、有些存在于大自然中,有些是在生活中能接触到的,把这些材料收集起来,经过艺术加工和创造,就能成为有艺术生命的审美作品。

(一)分类收集生活化材料,为审美表现活动提供有力保障

陶行知先生的课程资源观认为:“课内是课程,课外也是课程。”将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自然物和生活物品收集起来,并进行清洁、整理和分类,给幼儿的审美游戏活动提供资源库。阶段性开展“收集小达人”活动可充盈资源库。活动前应向大家发布倡议书,征集的物品要求家庭先进行初步清洁,事先给收集盒贴分类标签。开展审美活动时,就地取材,让幼儿体验从生活中取材的乐趣。生活化物品的收集还能让幼儿感受“废物利用”的理念。平常随处可见的石头、树枝、瓶瓶罐罐,通过一次次的审美活动,变成了一件件有生命力的作品。如这些憨态可掬的娃娃的原材料居然是勺子和饭勺;那些娃娃是用变形后的易拉罐做成的,这些无不让幼儿感受到“变废为宝”的惊喜。

(二)巧妙利用生活化材料为创造性表达提供良好平台

陶行知先生启示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让教育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学生才能找到创新的基点。当大小、颜色、材质各异的材料投放到幼儿眼前,好奇的他们乐此不疲地尝试着。同种生活材料多用途是激发幼儿创造性表达的好方法。同样的纸盒,有的变成机器人,有的变成小汽车,还有的变成房子。收集的塑料瓶,有的做成花瓶,有的做成游动的小鱼,还有的做成瓶子娃娃。这些都让孩子们有了更多的个性化审美表达。多种生活材料组合能带来更多艺术创想。不同材料的组合让材料的特性得到互补,造成强烈的视觉刺激和感官舒适度。在瓶娃娃的外面,裹上布制的衣服,加上小纽扣作装饰,娃娃的形象立马丰满了起来。把形状各异的鹅卵石铺在小池塘四周,用小树枝制成一棵棵绿绿的垂柳,再放上一只只泥捏的小鸭子、纸折的小青蛙,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跃然眼前。

打造园所生活化审美活动环境,把生活中的美带给孩子们,同时也鼓励他们创造生活中的美。在生活中培养他们对审美的态度、激发兴趣,不断提升审美表现力,从而让表达可以更精彩,为孩子们拥有一个“艺术”人生而喝彩。真正践行了陶行知先生对于审美精神的永远传承:用美术的精神去驾驭、改造社会,以求得生活其乐融融,充满着意趣,情味盎然。

参考文献:

[1]周洪宇.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05.

[2]宫少华.陶行知谈怎么教学[M].郑州:温馨出版社,2008-08.

[3]周德藩.走进陶行知——教师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1.

编辑 温雪莲

猜你喜欢

审美环境艺术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纸的艺术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