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为中心”的绿树课堂中培育核心素养
2018-03-07冯桂群
冯桂群
摘 要:在绿树课堂的生态圈中,学生通过备学、问学、研学和践学的实践活动,不仅获得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还在与师生的互动中培育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真正提升了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备学;问学;研学;践学;绿树课堂;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发现,课堂是学生获得生命成长和人格完善的教育场。它犹如自然界的混交林,师生是林中千姿百态的绿树。在绿树课堂的生态圈中,学生通过备学、问学、研学和践学的实践活动,不仅获得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还在与同伴和老师的互动中培育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真正提升了数学核心素养,使生命成长显现出勃勃生机。下面就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长方体与正方体》为例,谈谈这方面的做法与收获。
一、在“备学”中积累经验、激活旧知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思维发展进程是从具象思维形成表象思维,并进而形成抽象思维。儿童对于概念的形成过程应从丰富的形象材料出发,把形象的实物、素材作为概念形成过程中的支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的《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时,我们提前一天布置了备学作业:(1)预习书第1~3页,标出重点,写出疑问;(2)用梨子切6刀得长方体,用8个梨丁和12根牙签围一个正方体的框架,之后再用8个梨丁和12根有3种长度的牙签围出一个长方体。我将亲手实践的作品发到了微信群,不一会儿,学生的作品就生动活泼地在模仿中创造出来了。一位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用梨子、牙签怎么做长方体呢?妈妈说,手机上有图片,自己去看。我一看,大吃一惊!竟然这么简单。我看到冯老师的口诀:一刀得面,二刀得棱,三刀得点,六刀得体。我按照这口诀切,哇,太妙了!真的切成了长方体。我用牙签和梨子丁拼成了长方体框架,5分钟就搞定了!在以上的提前备学中,学生在动手实践和实物表征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了丰富的感知与体验,为之后的课堂“问学”和“研学”做了充足的认知准备和感性积累,并为理性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二、在“问学”和“研学”中内化概念、建构模型
学生在“备学”中获得的感性经验和认识总是模糊的、散乱的、肤浅的和局部的,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数学核心问题展开“问学”和“研学”活动,使学生在问中促思、思中探究,从而掌握知识的本质内涵和实质联系,获得概念的内化,进而整体建构数学模型。有了备学基础,课始我便让学生围绕“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特征和联系”这一核心问题,进行“问学”活动,并在交流中共同列表梳理出面、棱和顶点等三方面的主要特征。在“研学”活动中,重点让学生观察什么是相对的面,用手掌相對的动作比划出3组相对的面,并追问相对面“完全相同”是什么意思?着重强调含有2层意思,即相对面的大小一样、形状一样。观察相对棱时,强调棱只有长短,没有大小,所以说成“棱长度相等”,跟“相对面完全相同”的特征有区别。同时,让学生想象自己双手的食指与小指长度一样,并用同时伸出食指与小指的动作比划出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的3组棱。在以上的比划活动中,学生的想象能力、空间观念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同时有意培养学生用精准的数学语言“相对”“完全相同”“长度相等”等表达所学所思所想,加速了概念内化,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素养。
三、在“践学”中提升实践能力、创新意识
在解决长方体与正方体的面积计算问题时,我们引领学生借助图形表征、言语表征和符号表征等多元表征方式,有序地展开审题圈字、画图标注、详写思路、注意简算等答题流程,从而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解题的步骤与策略,培养了有序思考和表征思维的本领,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在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的面积计算例5时,读题后启发学生审题圈字,圈出关键字“无盖”,明确了做这个金鱼缸只要五块玻璃;同时在实物图旁标注具体的数据——长5分米、宽3分米、高3.5分米。之后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学生想出了3种方法,(前面+右面)×2+下面,S表-S上,前后面+左右面+下面。在列式中,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从列式的长短看,第一种解法解题步骤少些,(5×3.5+3×3.5)×2+5×3;但因为有特殊数据3.5,第3种解法会使计算变得很简便,5×3.5×2+3×3.5×2+5×3;而第2种解法是步骤最多的,(5×3.5+3×3.5+5×3)×2-5×3,建议少用这种方法。解答后引导学生总结出正确、灵活解题的策略——审题圈字,画图标注,写出思路,勤写竖式,注意简算。
郑毓信教授认为,“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涵义就在于:我们应当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学会思维,并能逐步学会想得更清晰、更深入、更全面、更合理。”“数学教学主要关注的并不是活动经验的简单积累,而是如何帮助学生很好地实现相应的思维发展。后者则又不可能仅仅通过反复实践简单地得以实现‘熟能生巧,而主要表现为由较低层次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实践证明,借助备学、问学、研学和践学等学习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的思维由较低层次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还能帮助学生习得知识与技能、培养数学思维、掌握方法与策略、感悟思想与价值等,从而真正培育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完善人格。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普教立项课题”《小学数学绿树课堂构建的实践与研究》实验成果,申请号为D/2013/02/644。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