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译视域下汉语歇后语的英译

2018-03-07李庆华

现代交际 2018年4期
关键词:文化语境

李庆华

摘要:变译是结合文化语境的删繁就简的变通翻译方法。汉语歇后语的变译要在领会歇后语表层意义和蕴含意蕴的前提下,结合源语文本的语境和语用因素,进行译语的仿拟和改写,从而在归化和异化之间,做到既忠实源语,又找到译语的对等成分。

关键词:变译 汉语歇后语 文化语境 对等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4-0093-02

汉语歇后语是汉语民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活泼生动不乏幽默智慧,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在网络语境下,网络热词的运用,也体现了汉语歇后语的组成凝练而又充满反讽意味的特点,比如“你这么漂亮,你的家人知道吗?”,可见,汉语歇后语的影响,让人管窥一斑。有鉴于此,本文拟从文化语境顺应的层面以及变译的角度,来分析汉语歇后语的定义、分类以及变译的原则与方法。

一、歇后语的定义和分类

《辞海》对歇后语定义如下:“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多为群众熟识的诙谐而形象的语句,运用时可以隐去后文,以前文示义。”如只说,“围棋盘里下象棋”,以示“不对路数”。也可以前后并列,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夏征农,1989:1723)该定义指出了汉语歇后语的性质与组成部分。在语言学分支中,歇后语属于国俗语义学的内容。汉语歇后语一般由语义前项和语义后项组成。语义前项一般描写的是一种习焉不察的现象,语义后项对此作出分析与评价。从语言学的视角看,汉语歇后语经历了历时与共时变化。文化典籍与古典小说,网络微信与微博,都可以成为歇后语的语言载体。因此,可以从语言功能层面,结合不同的语言文化环境,对歇后语进行分类和描写,以期从变译的角度来说明汉语歇后语的英译。

(一)文化语境中的歇后语

在百家争鸣的文化典籍中,历史事件中的要素组成了语篇交际文本的例示组成部分。由例示所构成语境的话语意旨、话语方式和话语范围的价值性内容,形成了语境构型。(Hatim Masion,2001:170)在语篇语义层面,它体现着文化价值与诗学取向。文本语境中歇后语的出现,似乎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符号。如《汉书》中的典故,“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三国志》中的故事,“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二)方言中的歇后语

方言是语言因为地域不同而引起的变体形式,不同的风物人情,使得人们采用不同的歇后语表达。如宁波方言中,人们会以生活中的姻缘打趣,“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板凳,抱着走。”

(三)修辞中的歇后语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冯翠华,1995:157)修辞使语言产生活力。日常生活中的歇后语往往和隐喻转喻相关联,像“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还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四)文体运用中的歇后语

文体一般可以分为五类:刻板体、正式体、协商体、随意体和亲密体。(转引自徐有志,2005:78)作为语言表达形式之一的歇后语,会拘囿于一定的场合,在较为正式和较为不正式的文体中出现。比如“向阳坡的问竹子——枝节多”,还有“飞蛾撵蜘蛛——自投罗网”。

(五)产生于音韵的歇后语

语言不仅是思维的载体,还是有声的文字,语言富于音乐的铿锵美感。谐音是常用的修辞格。(ibid: 222)它的灵活运用,也可以产生令人喜闻乐见的歇后语。如“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再比如,“腊月里的萝卜——冻心(动心)”。

二、歇后语翻译的变译视角

(一)歇后语翻译的意义

歇后语是汉语国俗语义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指生活中约定俗成的熟语。从译者的视角,把汉语的歇后语翻译成英文时,需要作出跨文化的逻辑调适,因为译者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核心的纽带作用。(Hatim &Masion,2001:35)从这个意义上说,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作出“归化”和“异化”之间的取舍。如何掌握好其中的分寸,让译语体现出汉语文化的精细与微妙,这正是本文拟采用变译的策略来探讨歇后语的英译方法的原因。

(二)文化语境下的变译策略

变译是非完整性的翻译,是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读者的特定需求,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和仿的变通手段摄取原作主要内容的翻译方法。(黄忠廉,2011:101-104)变译的发展,经过了一系列的嬗变。变译发轫于鸠摩罗什对天竺(古印度)佛经的翻译。鸠摩罗什探讨了佛经翻译中的文与质,繁与简的关系。而实践中,变译流变至近代有严复、林纾、鲁迅对变译的贡献。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把原著的序言译文放在了原著译文的上半部,并且对各个章节内容,重新做了梳理,这本身就是一种翻译中的创新。概言之,变译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基于翻译文本的文化语境,对语篇内容作出仿拟和改写。(焦鹏帅,2014:85-87)

三、歇后语的变译原则

在翻译实务中,汉语歇后语的英译既重形近,又重神似。译者要把汉语歇后语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蕴准确明晰地表达传递出来。译者宜灵活采用直译、意译、曲译、套译、改译和注解的方法,来体现汉语歇后语的文体特征和语用特点。

(一)直译

直译,类似于变译中的“述”,意思是直接陈述。直译的特点是顺句驱动,亦步亦趋。它的前提是歇后语的字面意义和蕴含意义,能较好地耦合在一起。译者的中介作用,可以通过译语文本清晰地传递。语言符号也成为信息的载体,体现了语符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比如歇后语“豆腐里寻骨头——找麻烦”,形容找茬生事。译成英文是“To try to find bones in the bean curd—nit-pick with somebody”。歇后语的字面意义,无需作出任何的改换和调适。

(二)意译

意译,意味着循名责实,用迂回的方式把歇后语蕴含的深层意义给表现出来。译者所用的替代之物和置换之言,和源语做到形似对应与文本等值。(张美芳,2005:24-25)意譯类似于变译中的“编”,要找到意义上的对等成分。这种替代本身,从译语表达效果上,要具有较强的逻辑关系,突破了译者本身认知的局限,能让读者在认知的意象上能有所感悟和联想,并在构建揭示事物共性的认知图示过程中,来找寻事物的范畴,以揭示事物的表征。(Evans &Green,2006:115)像歇后语:“王八看绿豆——对眼”,译成英文就是“The tortoise watches the green bean—to fall in love at first sight”。再比如,“丈二的金刚——摸不着头脑”,译成英文就是“A buddhaswarrior guardian statue—too tall to have his head touched”,还有“骨鲠于喉——不吐不快”,译成英文就是“Having a fish bone in ones throat—has to spit it out away (have an opinion one cant suppress)”。在认知图示的构建上,一些歇后语可以凸显认知图示的文化语境特征。如“聋子的耳朵——摆设”,译成英文是“The ears of the deaf—it is like the appearance”。译者在进行意译处理时,更要综合考虑社会文化因素。endprint

(三)套译

套译,是比较源语表达式和译语表达式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找出源语表达式的话语意旨,同时寻找译语表达式中的对等形式,译者在变译时,不妨采用“拿来主义”。套译,类似与变译中的“仿”。比如歇后语“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可以英译为“A tiger wanting to eat the sky—not knowing where to start”。再比如,“怀揣着兔子——惴惴不安”,可译为“Like hiding a rabbit in somebodys bosom—to be on tenterhooks”。

(四)注解

在文化历史典籍中,文史学家为了准确地注解文学作品及历史著作中人物的活动,杜撰歇后语来传情达意,来注释、诠释和说明历史事件的原委和曲直。对待这类高端文化变体的歇后语,宜采用注解的方式加以说明。译者要结合语境和具有交际功能的词语来表达。那么注解,可視为变译中“增”的手段,使得源语表达的内容更加充实与丰盈。例如“冬季跣足乘骑——难重”(宋·王君玉《续纂》)英文可以表达为“To mount a horse with the bare feet—it is double difficult”。无独有偶,译者可以作出说明,“To describe the difficulty of finishing a task.”。再比如,“伍子胥过韶关——一夜愁白了头”,可以译为“Wu Zixu passed through Zhao Mountain Pass—his hair turned white overnight”。歇后语中的伍子胥可以加以说明“a general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五)曲译

曲译体现了歇后语诙谐幽默之处,并体现隐喻或转喻关系。这就印证了隐喻是体现事物之间关系的一种机制的观点。曲译,等同于变译中的“并”手法,聚焦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比如“兔子尾巴——长不了”译成英文是“The tail of a rabbit—cant be long, wont last long”。译者的曲译手法,是为了使歇后语的英译能做到雅俗共赏。而一些古旧色彩的歇后语,在翻译的过程中,也是一个合并语义项,找到派生语义的过程。比如《儒林外史》第十四回的描述:“我说二三百两银子,你却说二三十两,带着斗笠亲嘴——差着一帽子。”对这个歇后语理解就可以不拘囿于日常生活经验,而要找出戴着斗笠亲嘴的实际蕴含意义。所以曲译后的翻译表达是“It is like kissing in straw helmets—the disparity is far apart”。在博客等文体的流行语中出现的歇后语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例如“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英语可译为“Beating a dog with a meat dumpling—never to return”。曲译可以看成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合并同类项,充分把握汉语是意合型语言的特征。循名责实,从而找到英语中的替代语。曲译手法的变译,在双语语码转换的情形下,体现了源语所蕴含的生活内涵。

(六)变译中的文化及语用因素的体现

汉语中的歇后语既具有大众化和通俗化的一面,也具有文学化和诗学化的特点。歇后语在体现诗学化的同时,具有传情与喻世的功能。如《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中的歇后语:“黄柏木做了鼓槌——外面体面,里头苦。”译成英文是“Worm wood carved into a drum stick may look imposing, but it is bitter inside.”。这样,歇后语在表达中,充分体现了交际中的语用预设特点,为交际双方顺利地沟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结语

变译视角汉语歇后语的英译,可以使译者充分体察歇后语构成的理据,找到歇后语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蕴,把握歇后语的内涵。这种文化内涵的把握,是基于文化语境,从语境构型中的话语意旨、话语范围和话语方式来确定歇后语表达的深层意蕴。从而在文化层面,把握文本变译过程的脉络,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和仿的方法,来进行翻译上的仿拟和改写。这样把变译的技巧,灵活地运用在汉语歇后语的英译中,来传播和弘扬民族文化,使外宣翻译取得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1723.

[2]Hatim B. &Masion J. Discourse and Translator[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ess,2001:35,170.

[3]冯翠华.英语修辞大全[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5:157.

[4]徐有志.实用文体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78.

[5]黄忠廉.变译理论类型考[J].外语学刊,2011(6):101-104.

[6]焦鹏帅.变译理论与翻译改写论的异同[J].外语学刊,2014(1):85-87.

[7]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24-25.

[8]Evans V. & Green M.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M].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6:115.

责任编辑:于蕾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语境
文化语境中音乐教学的探索
对等理论指导下文化语境翻译的策略
翻译与语境初探
文化视域下社会流行语传播特性分析
基于性别和观看模式的思考
情景教学在日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当代文化语境下的曲艺传播与身份认同
大学英语中的文化语境教学模式初探
文化语境对西方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
意义的缺失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