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365个故事》编导手记之一
2018-03-07
《中国梦365个故事》是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策划立项、由以北京电视台为主体的制作力量制作完成的、我国首部以“微纪录”的形式,以365集的体量,全面记录当代中国人信仰追求与梦想故事的微纪录作品,也是首部被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和市党代会报告的电视节目。9月18日起,《中国梦365个故事》第二季在《北京新闻》等节目中播出。本报从本期开始将刊登《中国梦365个故事》的编导手记,让您了解节目背后的故事。
用歌声拉近医患的距离
《麻医主唱》编导周佳榕
曲音音是一名年轻的麻醉医生,每天早上7点,她准时进入手术室准备工具,从8点第一台手术正式开始,到晚上夜深人静之时,全程处于像速滑比赛那样紧张的氛围中,处理着各种突发情况。有些凉险时刻,甚至要在五分钟之内爬上十二层楼,在肾上腺素耗竭的情况下保持冷静处理病人。一台接一台的手术完成,回到家,她继续严谨的科研任务,看文献,写文章。她的另一个身份是“青光眼乐队”主唱,她把在临床上遇到的疾病写成了旋律轻快、歌词幽默的民谣歌曲,青光眼、全麻、腰椎间盘突出……各种医学现象被简单透彻地诠释。曲音音将音乐作为流量的入口,希望借此来传播更多的健康理念和科普知识,提升民众的理解,也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
麻醉医生曲音音这个人物选题,无疑是比较难搞定的,因为她太忙,又由于每天在手术室工作的特殊性,拍摄她的工作画面太难,终于,经过多方沟通,在她24小时值班的一个夜里,我们争取到了两小时的拍摄机会。
监护仪,麻醉机,气管插管,动脉穿刺针……曲大夫在为我们逐一介绍每天七点来医院所要准备的麻醉工具,“喉镜,我觉得这是一个麻醉大夫相对标志性的一个用具,就是要靠这个东西去把病人的声门暴露出来,然后把气管插管放到气管开口里。”曲音音拿起一个带柄的弧形镜体在手中组装,“咔”一声,喉镜前的小灯亮起,再看她眼中,是一份对麻醫这份工作的衷情。
“我们的节奏就是没有停歇,完全是突突突,推土机式的,让你完全停不下来。”第二天清晨的拍摄过程中我们跟随曲音音快速在生活区、手术梯、转运间来回穿梭,没有废话,偶尔说出的只言片语就像忙碌身影的同期解说,而快节奏的拍摄直接影响了剪辑风格,并非为了追求影片效果,而是想呈现一个麻医最真实的工作状态。
走出手术室,在排练房里的曲音音,当她和青光眼乐队的成员们聚在一起,则像是放飞了身体里的另一个自己,一进入镜头便俏皮起来,对着摄像机兴奋地讲述自己从最开始想做一个乐队,到写出第一首歌,再到让自己紧张的演出经历等等,扫动琴弦的那一刻,整个人都在发光,似乎和手术室里冷静寡言、行色匆匆的她判若两人。
听过青光眼乐队的《花臂小丸子》后,很多人都被这走心的旋律感动,而当采访时问起她写歌的初衷和做音乐的想法时,却常常被她轻描淡写打趣似的略过,“可能是我们所有人深藏在心底有一个音乐梦想吧,六七个人,刚好是个乐队的建制,真的是随口一说,就好像我们最近的团建是狼人杀,因为经常凑不够人,每天大家都报数,一、二、三、四,后来就解散吧,回去看文献吧。”生活中的曲音音更像个段子手,这也让作为编导的我担忧,似乎很难挖掘到那些打动人心的表述。
又一次采访,是在曲音音刚结束了全天值班的晚上11点钟,没想到一聊就到了深夜。这次,提起她7年的从医生涯中所遇到的印象深刻的病患和各种紧急情况,曲音音疲惫全无,思绪飞扬。
“猝死的大夫挺多的,麻醉大夫占其中的大部分。因为太紧张,全是急茬儿,没有慢的,确实有一些情况措手不及,太意外了,但是你的职业属性要求你一定要保持冷静,否则可能生命就终止在这一刻了,这不是小事。”有一次,曲音音遇到一位患者,是急诊心脏肿瘤的病人,心衰症状严重,躺不平,只能坐着,麻醉难度非常大,当时怀疑肿瘤在心脏,非常危险,万一躺下或者侧身,瞬间就没了。曲音音在这种情况下以80度、90度的体位做了气管插管,在完全没有任何视线的情况下成功地为病人过了手术麻醉这一关。在讲述完许多与病患交流的经历后,我提起青光眼乐队的歌曲里跟她工作最息息相关的一首歌——《全麻》,她回忆起那个写歌的晚上,是在一场全麻结束后,病人躺在手术台上安静睡去,监护仪上花花绿绿的数字和此起彼伏的仪器“滴”声中,她忽然觉得眼前的画面如同定帧一般静止,歌词和旋律都应声而出:亲爱的你慢慢睡去,亲爱的你渐渐松弛,亲爱的你不再疼不再痛,让你畅快呼吸氧气,让你享受身心的灌溉,都交给我吧,当你在手术台上进入梦乡,当你的生命之光幻化成这花花绿绿的数字和曲线,有我在,我会一直在你身边,陪你到康复的彼岸,陪你到世界的尽头,睁开眼,将是可爱的今天。
《全麻》歌词里的那份深刻,歌颂的不是爱情或者亲情,而是一名医生在生死时刻对职业生涯和人生意义的感悟,曲音音在淡蓝色的“刷手服”里露出的双眼,不仅全程监护着病患的安危,也在透察着医生和患者间微妙的连接,她觉得自己用音乐去做科普,仅仅是能迈出的一小步,就像在结尾所说的“希望这个步子会越迈越大,逐渐和患者的距离越来越近。”
愿世界每一寸土地都能变成像家一样温暖
《无国界医生》编导汤倩倩林天趣
无国界医生(MSF)组织是全球最大的独立人道医疗救援组织,1971年成立于巴黎,近些年逐渐开始有中国的志愿者加入,北京的妇产科医生安娜就是其中一员。作为一名无国界医生,安娜先后出使任务达11次,最长一次有6个月,在炮火连天的战场,在瘟疫横行的贫困地区,她用瘦弱的身躯迎接一个又一个小生命,也挽救了无数妈妈。通过安娜,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的悲伤和无奈,也看到了他们的坚强和对于生命的渴求,还有那些相信各国人民都有获得医疗权利的人们的努力。
安娜这个短片,我从去年冬天拍到了今年夏天。目睹了安娜待在国内,出使任务,又飞回国内的整个过程。
而安娜出使任务就像四季轮回一样自然流畅,截至今年,她已经加入无国界医生组织7年,出使任务11次。
要知道,她去的是怎样一个混乱的世界。第一次值班就有5个病人流着血排着队等她做手术。
要知道,她所在医院也可能是暴徒轰炸袭击的目标。2015年10月,无国界医生组织在阿富汗的医院就被炸弹摧毁,死伤几十人。
她不是没有危险,也不是在北京就没有病人可医。而是,那个地方太需要她了。一个产妇在本来就很危险的情况下,可以顶着烈日,脚踩砂砾硬走两天,来到她所在的医院,为的是什么?因为那是整个地区唯一的一所医院,而安娜更是其中为数不多的医生之
透过安娜的眼睛,我们能看到最普通的人对生命的渴求;也更能理解她为什么坚守在那里。
他们在炮火连天的战场,而我却蜷缩在最温暖的地方。他们是一群勇士,在飞溅的鲜血里,为每个人的生存的权利不懈努力,不顾安危。
愿这个世界的每一寸土地都能变成像家一样温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