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四合院里的那些事 本报记者专访知名作家、主持人
2018-03-07
刘一达:老北京的魂是四合院
常江
著名的京味作家刘一达用45年的时间执着于京味文学创作,出自于他笔下的几十部京味小说塑造了上千个各具性格特点的小人物形象,在京城百姓心中打造出一条延绵不绝的京味儿文学风景线,成为文坛一景。对“老北京四合院”,刘一达更是情有独钟。
出自于刘一达笔下的《人虫儿》、《北京爷》、《胡同根儿》、《故都子民》、《北京话》等京味小说达几十部之多。刘一达说:“胡同是北京文化的根,魂是四合院,北京文化要离开了胡同、离开了四合院就免谈了。我时常会想,全世界都知道四合院是北京的标志,是北京的符号,可是若干年后,问到北京的大人和孩子,什么是四合院,四合院是什么样子,四合院的生活是怎样的,恐怕没有几个人能答得出。真是难为后人们了,别说是后人们了,就连我们这些生在四合院,长在四合院的人,如今说起四合院来,还不是要拿起记忆的钥匙,打开尘封的往事,一件件像数传家宝似的捣腾出来……只有北京才有更多的四合院,才有更多的胡同。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多元的时代,或者叫信息时代,也叫网络时代,对北京的传统文化冲击比较大,特别是这些年北京的胡同、四合院拆迁、改造的不在少数,许多老胡同、老四合院正在消失,再加上许多外来文化的冲击,北京的本土文化,也就是老北京的味道似乎越来越淡了。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研究北京文化的,或者是在北京生在北京长的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就应该多写一点东西,带着一种社会责任感,把北京的传统文化留下来,将老北京的语言、礼节、吃食、理念通过文学作品来表现和传承。”
刘一达说:“我记忆中的四合院大多都是几个家庭住在一起的,遇到刮风下雨时,在收回自家晾晒的衣服被褥的同时,一定要大声提醒:下雨喽,谁家的衣服被子还没收。邻居肯定立马跑出来收取,并向你表示感谢。如果邻居不在家,千万别忘了帮着收一下。这样的举手之劳,往往会极大地密切邻里关系。还有就是不要独自长时间占用水龙头,以免影响邻居用水,更不能在水龍头处倾倒、冲洗粪便或其他污秽物,否则一定会让人嫌,讨人骂。孩子之间打架,首先要教育批评自己的孩子,更不能‘护犊子。要注意邻里街坊的隐私,不能在邻居门前窗下乘凉闲坐。如果院子里有人上夜班休息,或者邻居孩子准备中考、高考复习功课,一定不要肆意喧哗。如果邻居不在家,但邻居的亲戚朋友来访,要视情况接待。如果是邻居的老人来了,一定要主动热情,可先让到自己家中,沏个茶倒个水什么的。”
说起来,这些在四合院里发生的故事也不过是一些鸡毛蒜皮的琐碎小事,刘一达说:“在促进院里的邻里之间的和睦及人际关系的融洽上,四合院里的生活却是有着符号式、不可替代的作用,‘远亲不如近邻就是形容四合院生活最贴切的说法。”
周妞妞:—进院儿就是一家人
程戈
BTV卡酷少儿卫视的主持人周妞妞从6岁开始就住在西城区的宝产胡同,一直到21岁大学毕业,在胡同里生活了15年。电视剧《情满四合院》的故事在她看来非常亲切,因为很多都是她曾经经历过的。“《情满四合院》里的四合院跟我们家那个四合院特别像,它是三进的院子,我们家是两进的院子。剧中有一个情节设计的挺合理的,就是在一个院子当中,住哪个屋很有讲究。住在北屋儿的属于正房,一般都是岁数大的或者说在院儿里地位比较高的,要不就是人品特别好的,会住在这个屋。一般住在东屋的人就比较热情、善良。我们院子我觉得也是这个位置分配。在我们家那个院子里,我奶奶被孩子们称为‘太太,我比其他小孩儿都高了一辈儿。”
四合院生活让周妞妞最怀念的是那种亲如一家的温暖,“住的时间长了,大家都相处得特别好。我记得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谁家大人有空,就把我们一个院子里的孩子全都接回来,谁接的我们,我们就在谁家待着。那个时候没有太多邻里之间的区分,感觉进了这个院儿就是一家人。当时前院住着一位30岁出头的叔叔,是给快餐店提供半成品的公司员工,他们单位会定期发一些大袋的薯条、鸡翅,他都给院子里这帮孩子们分了。后来时间长了形成规律了,院子里的孩子到时候就盼着好吃的。这位叔叔的妻子是导游,人也特别好,我们管她叫小姨。小姨每次出差,去广州或者西安、新疆,都会给我们带当地的特产、零食回来,我们院儿里的孩子从小就能吃到全国各地的好吃的。而且我们院儿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不管谁家大人出差,回来除了给自己家的孩子买点玩具、好吃的、衣服什么的,都会给院儿里其他孩子带点东西分一分。所以孩子们只要看到院儿里的大人拉着箱子出差走了,就开始盼着他们回来,盼着好吃的。”
周妞妞家的院子里有棵枣树,每年打枣的日子都是无比快乐的时光。“我们家院子里的枣树听我妈说是清朝早期种下的。每年结枣的时候,一群小孩儿就去摘枣吃,我们几个上了学的爬到树上晃,年纪小的站在树下捡枣。有一次,一个小胖子上树摘枣,爬的太靠边了,那树枝就折了一部分,我们都慌了,他也吓得不行,三个人跟猴子捞月似的,拽着把他捞了上来。等到分枣的时候非常公平,谁都不能多也不能少,那个枣特别甜,比现在的枣甜多了。”《情满四合院》里邻居们会一起在院子里吃饭,这也是周妞妞心中美好的回忆。“在饭点儿,只要是胡同长大的孩子,从胡同东口走到西口,闻到谁家饭香,推门进去就能吃。逢年过节特别是夏天的时候,大家经常聚在一起吃饭,每年的端午节、七月节,每家端两三道菜,大人一桌,小孩儿一桌,就在院子里吃,特别开心。”
李然:儿时最爱在院子里捉迷藏
白鸽
上世纪九十年代,主持人李然就住在北京西单附近的一个大杂院。李然说,自己非常怀念大杂院的时光。李然回忆道,“小时候特别爱玩捉迷藏,尤其晚上院里没有灯,有很多黑暗的角落可以隐藏自己。藏在一个角落,马上就要被人找到的那一刹那,又紧张又兴奋。我有一次藏得可能太好了,以至于小伙伴们都找不到我,到后来就把我给忘了,我在一个旮旯躲了很久都没人过来。等我自己出来时发现,他们已经都散场回家了。”
李然说,大杂院的生活留给自己很多美好的回忆,“记得每天早晨洗漱完毕,我就拿着家里大人给的钱去胡同口的早点摊吃早点,要上一碗现包现煮的馄饨,再来上两根油条,夹点咸菜丝儿。吃饱了喝足了,家里的大人也都去上班了,脖子上挂着门钥匙的我们这些孩子们,就要开始这一天的精彩了。尤其是夏天,我们院里的几个小朋友最爱玩的就是打水仗,滋水枪有透明和不透明的两种,在院里水管子那灌满了水,把塑料帽一盖就可以开练了。还有人拿欢乐球灌上水扔出去砍人,管这个叫水雷,威力可就比滋水枪大多了。整个中午就这样拎着滋水枪你追我赶,从院里跑到胡同里,嘻嘻哈哈,大喊大叫。直到有街坊的爷爷被我们的欢闹吵醒了午休,出来朝我们骂上一顿,大家才悻悻散去。散去可不是回家,我们有时会去西单购物中心闲逛,那里有一个扶梯,我们会坐着它来回的上上下下,并且莫名的哈哈大笑。还能玩出各种花样,比如从正在下行的电梯往上走。可每回玩的高兴时,总会有戴着红箍的商场管理员把我们吓唬走。除了西单购物中心,灵境胡同也是我们下午经常去的地方。那里有很多卖玩具和漫画书的。当年小叮当还叫机器猫,大熊还叫野比康夫。两块五一本已经是大价钱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