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四合院里的那些事
2018-03-07刘颖
刘颖
北京卫视正在热播的《情满四合院》成了荧屏爆款。没有云集的明星大腕,也没有狗血剧情,它的高收视率是靠人心“焐”出来的。发生在四合院里的点点滴滴,勾起了每个北京人内心最“暖”的记忆,让他们无比怀念曾经的那个院儿、那扇门、那群人……
《情满四合院》让北京人集体重温了一下儿时生活,也给剧中主创带来了无与伦比的享受,正如“傻柱”何冰说的:“我们很多演员都是北京人,都没待过别的地儿,我们操着熟悉的口音,做着熟悉的事儿,我们没有在演戏,我们就是在生活。”
本报记者特别专访了剧中主创——导演刘家成,主演何冰、李光复。对那段最有味道的生活,他们的话语中,除了怀念,还是怀念。
无忧无虑的快乐
记忆定格:滚铁环、做弹弓、糊沙燕
一说起儿时的快乐,三位“青年”老男人都不约而同嘻哈起来,仿佛一下子被拉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孩童时代。曾经不慎跌伤胳膊肘、淘气回家被妈妈暴揍、路灯下突击学习准备考试……这些“黑色记忆”如今都成了笑谈,成了回忆中最璀璨夺目的珍珠。
《情满四合院》的导演刘家成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从小在珠市口附近的一个四合院里长大,兄弟姐妹四人中他最小,也因此获得了全家的宠爱。“四合院在过去是有钱人家住的独门独院。到了后来就变成了大杂院,一个院子里可能会住上十几甚至二十几户人家。我到现在都永远记得在大院里我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情景,特别美好。我对每个细节的回忆都很清晰,在胡同里怎么上蹿下跳;怎么从三轮车上跳下来,一下子把胳膊摔脱臼了,然后去找人正骨,太有意思了。我记得小时候很多玩具都是自己做的,根本不像现在的孩子,在某宝上什么都能买到。我们那会儿都靠自己做。那天和何冰一起聊天,他也是这么说。我们那会儿做弹弓子,糊沙燕风筝,全是自己动手,要不就没有。拿着自己动手做的玩具时,心里的那种快乐是用语言无法形容的,现在的孩子理解不了,那绝对是无法比拟的。”
人们对儿时记忆怀念最多的往往是玩具和好吃的。刘家成也不例外。在《情满四合院》中,他也加进了这样的情节。春节到了,抠门的三大爷给孩子们分花生,一粒一粒地分,哪怕多一粒都得还回来。“我记得我们小时候,好吃的东西一年中只有在春节才能吃一次,花生瓜子白薯,就这三样,每个孩子一份,吃完了就没了。我们跟疯了似的。我小时候吃桃酥、绿豆糕,就没有吃够的时候。每次都是把渣舔得干干净净,还意犹未尽。永远吃不够,反倒是很快乐的事。”
和刘家成导演相似,老演员李光复的家在东单的一个四合院。那院子里和他年纪相仿的有三四个男孩,平时每天都在一起推铁环、拍洋画,还养蚕。用他的话说,那时的生活丰富至极,从来没有无事可干的时候。但这么整日淘气的后果是,一到考试就惨了。“那会儿,几乎每个路灯下都有孩子写作业。因为平时家里都不开灯的,能省一点是一点。所以天一黑,孩子们都搬着小板凳跑到路灯下学习。我妈有时候实在看不下去,就叫他们来我家一起写作业。我那时候成绩属于中等,不到考试不用功。我记得考中学之前,我们老师把我叫过去,警告我说再不用功学习,就考不上中学了。我一听就害怕了,整整一周都没玩,结果最后考了个198分,自己还挺得意。”
还有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就是剧中“傻柱”的扮演者何冰。他说自己儿时的生活和剧中差不多。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磕磕绊绊,有很快乐的事,也有很伤心的事。“人这一辈子不可能都是美好。拍摄中就把曾经有的生活自然而然就揉进去了,对每个人的判断,每个人的反应。用现在的眼光看应该不是这种反应,但那个年代就是这样的。比如说小时候过春节,那都是孩子们盼了一年的日子。大年夜里我们挨家挨户去给人家拜年,然后女孩子换新衣服,男孩子放爆竹,太热闹了。”
无可比拟的善良
记忆定格:“傻老大”的疼爱
《情满四合院》中男主角叫傻柱。曾经有人劝导演刘家成把“傻”字改掉,但他坚决不肯。一是因为在他看来,再没有比这个字更能展现出北京人的善良、憨厚和真诚。二是因为他就有这么个“傻姐姐”。
《情满四合院》原名《傻柱》。说起这个“傻”字,刘家成还讲了一段故事。“八年前,我在拍摄《傻春》的时候就觉得没拍够,于是心里盘算出傻柱这么个男人,就找来编剧准备开写。但是有人曾经劝我把‘傻字改掉。我当即拒绝了。在我看来,‘傻绝对是个褒义词,是对一个人的爱称。和现在相比,过去的人就是简单、善良、真诚很多,只有‘傻才能把这种优秀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接着说,其实“傻”这个字跟自己的生活经历有关。刘家成在家里最小,除了妈妈就数大姐对他最疼爱。“我妈妈就管我大姐叫傻老大。因为老大很忍让,她会把最好的东西都让给弟弟妹妹,吃苦耐劳的活留给自己。在我们家,洗衣服、刷碗这些家务活肯定都是老大干,她付出最多的。”大姐和刘家成感情最深,平时也最疼他。“大姐赶上了插队那拨儿,她一天干很多活才能得到少得可怜的几个工分。每次回家的时候,她都让妈妈炒一大罐咸菜,包起来带走。这就是后面几周的下饭菜了。每次走的时候,大姐还会偷着塞给我五毛钱或者一块钱。那都是她拿工分一点点换来的,可能要干好多天的活。大姐自己不舍得花,全都给了我。这些情感上的回忆真的能够感动我一辈子。”说到此,刘家成导演的眼眶泛起了泪光。“这些经历聊多了,都是会掉眼泪的。所以我跟别人说过,像《情满四合院》这样,再让我有这么浓厚、深刻感情的戏,不会再有了。”
刘家成告诉记者,直到现在,他都很喜欢傻柱。“他身上有着北京人特有的善良。嘴皮子特欠特溜,但内心其实特别真诚。北京人优秀的品质在这里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演员李光复也同意导演的说法。“北京話里有个词叫傻实诚。没错,北京人就这样。但这里面其实是有大智慧大聪明的。现在看来,像傻柱这样的人可能是有点傻,但这正好是我们这个年代所需要呼唤和提倡的,这也算是我们这部剧的一个功能吧。”
相比之下,何冰的想法更加理性和辩证。他认为过去那个年代的人都跟着心走,而不是跟着脑子走,这就是“傻”。“其实现在回头看看,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幸福和成功的获得,都是跟着心灵走的结果。人算算不过天嘛。”endprint
无处不在的规矩
记忆定格:药锅不借人,壶嘴儿不冲人,说话不带脏字
凡事“讲究长幼尊卑,讲究礼让三分,讲究面儿”,北京人重规矩讲礼节,怕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了。如果你在饭桌上不等长辈动筷就自顾自开吃;放茶壶刚好把壶嘴儿冲人了;说话不自觉带出脏字;不得不说你可能就要挨呲儿了!
导演刘家成告诉记者,剧中很多情节都是来源于真实生活经历。比如有一集中,二大爷的儿子要煎药,找邻居要药锅,还劲儿劲儿地要给人家还回来,没想到却吃了个闭门羹。因为在北京人看来,药锅是不能借的。如果你需要了,就自己上邻居家去拿,用完了悄没声地再给人家放回去,这就是规矩。
北京人也很重视饭桌上的规矩。刘导说:“我们家一共兄弟姐妹四人。要是赶上过年过节,全家人凑齐的时候也十来口子了。但是一起吃饭时谁也不能破了规矩。比如说,只要长辈不动筷子,晚辈就不能动;夹菜必须夹离自己最近的;不能敲桌子等。我看现在很多年轻人家里吃饭,都是先顾着孩子,一家大人都先喂饱孩子再开始吃饭,过去是没这套的。”
要说最重视礼节的,绝对当数老北京人。刘家成坦言:“这些年我也经常会到国外给自己放个假,哪儿好就去哪儿旅游。很多人都说外国人素质都很高,比如进电梯的时候,遇到不认识的人,他们都会主动点头打招呼。走的时候微笑再见,很温馨。但其实这跟我们过去都一样。我们那会儿住在一条胡同里,不见得谁都认识谁,但是见面一定会打招呼:吃了吗您哪?早上好!下班了您哪!都是很司空见惯的。”
在《情满四合院》中饰演三大爷的演员李光复直言,在过去物质匮乏的年代,像三大爷这么抠门的人的确是有,但北京人的一个特点就是“抠门却不占便宜”。“那个年代的人普遍都很诚实,没人撒谎,也不爱占别人便宜。比如我们家其实生活条件还算好的,但也是吃不起点心的。我有时候就去义利买点心渣儿吃,已经很解馋了。有时候特别想吃水果,就去义利花一块五毛钱买一罐被挤瘪的罐头,买回来也不舍得咬,就用舌头舔。”
吃不起喝不起,但大家伙儿却不会为此失了规矩。茶壶嘴儿不许冲着人,任何时候这都叫“没礼貌”。“而且谢舌绝不带一个脏字。那会儿要说脏字,大家就认为你不是好孩子。哪儿像现在,有些人不说脏字说不了话。”李光复颇为感慨地说。
何冰也坦言,自己没有在第二个城市生活过。可以说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拍摄《情满四合院》让我们回忆起小时候的生活方法,操着最熟悉的语言,过着曾经最熟悉的日子。我们北京人是很讲究规矩的。在摄制组也是一样的,长幼尊卑,老的像老的,小的像小的。大家生活当中也是这样,我们讲究礼让三分、先来后到。北京人就得有里有面儿,这是非常令人享受的。”
无微不至的帮衬
记忆定格:月底借面粉,饺子大家吃,夜里不锁门
四合院关上门,少则几户多则十几户就成了一大家子人。谁家有点困难,大伙儿都跟着一起忙活解忧,恨不得比自家事情还上心。也没准儿你这边饭菜刚摆上桌,邻居推门就进,抄起你的碗筷,边吃边说:“我家没米了。”对啊,这就是老北京人的家常。
老演员李光复从小居住在东单的一个四合院里。如今这个院子很幸运地被保留了下来,他没事还会呼朋引伴,一起到小院坐坐,感受一下当年的“地气”。李光复的母亲是位医生,平时谁家有个头疼脑热,母亲都会过去帮忙,李光复也是在那个时候给母亲当小助手的同时,学会了打针拔罐。“一次有个街坊得了偏瘫,还是我帮他扎过来的。”
因为母亲是医生,李光复的家里条件在那个年代相对算好一点的。“那会儿我家稍微富裕点,一到月底邻居家很多都吃不上饭了,就到我家来借面。每次,他们都从我家借一个碗,里面装满了面粉。还回来的时候一定用一个更大的碗,而且肯定不是空的。”小时候的李光复最爱做的一件事就是等着母亲包饺子,每次她都会多包出一些来,让李光复送到别人家去。“你想我端着一盘饺子进门,肯定邻居得一通夸我,而且不会是空盘子回来。不是白薯就是玉米,装满了我再端回来。一个院子里的邻居其乐融融,生活特别幸福。”
说起包饺子,刘家成也回忆起了《情满四合院》里的一个情节,春节的时候大家都在一起包饺子,之前都要算计好到底去谁家包。“在谁家就是对谁家最大的恩赐,所以要选条件最差的那户,这院子里就秦淮茹家条件差,所以就选她家。因为包饺子肯定会剩饺子馅和饺子,那就都归他们家了。这其实就是生活中真实的经历,那个年代就是这样,一家有难,万家增援,大家都愿意伸手去帮忙。”
刘家成说,自己小时候家里从来没锁过门。“这就是所谓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每家睡觉都没有锁门的。夏天热,也没有空调,每家都敞着门,也没听说过谁家丢什么东西了。上谁家串门都是推门就进,跟着吃点饭更是司空见惯,再正常不过了。邻里之间的亲情真的特别深厚。但是现在社会大家却冷漠了很多,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远了很多。”如今的邻里关系实在让刘家成有點无可奈何。他有一次回家,电梯门一开里面有个街坊,他走进电梯转身按钮关上了门。“那一刻我觉得好尴尬。你说我主动打招呼好像特别奇怪,不理人家吧气氛又很尴尬。还好我们住的不是太高,五层就忍过去了。后来我也反思了一下,好像过去就完全不会发生这种事。每次都会特别主动热情地跟街坊打招呼。我也是希望能通过这部戏呼唤一下,不要把人与人之间曾经的真情都忘记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