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爱家情撼人心
2018-03-07夏茂平
夏茂平
为庆祝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一批国产电视剧在全国集中展播,获得广泛关注。可以说,最近展播的这些电视剧题材广泛,贴近生活,积极向上,给观众带来了鼓舞。
丁勇岱和张凯丽领衔主演的电视剧《黄大年》在央视一套播出,该剧讲述了科学家黄大年回到祖国,带领团队投身科研的真实经历,展现了他忘我工作、忠心报国的精神。6集电视剧短而精,同时相当有力量。从拍摄周期讲,该剧从拍摄到后期制作再到播出不过2个月时间,看似匆忙,但是观看后,却完全感受不到粗糙,原因是里面充满“干货”和“硬货”。据介绍,该剧从创意初稿到付诸拍摄,剧本结构性调整20余次,建组前修改的文本就有12稿之多,建组后剧本又是九易其稿,可见其是浓缩后的精华。
6集戏,丝丝入扣,将黄大年这位科研工作人员的形象和一颗赤子心表达得淋漓尽致,剧中有诸多细节,让人感动。比如,在英国,MK公司的老总不期而至,“闯”了黄大年的家宴,他委婉地拒绝MK公司的高薪邀请。家宴中,黄大年等人的歌声:“我们背负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富饶的矿藏。”让这位老外若有所思;比如对于黄大年的回国决定,夫人开始的不理解、黄大年在晚饭时对妻子的说服工作以及第二天夫人即毅然转让了诊所,跟黄大年回国;黄大年被夫人所感动,不觉流泪;比如回国后的黄大年顾不上叙旧就要开展工作,在电脑前啃个玉米当午餐;比如他争分夺秒地工作,出差时,每次都坐最晚的一班飞机回来,每次都直接回到办公室加班,“又赢得了半天时间”;而出差时,都是要把手头工作干到最晚,连经常来接他的出租车司机都抱怨,“黄老师,别每次都是快关机舱门了才赶往机场”。
如此等等,组成了一个真实的黄大年。有观众以为,丁勇岱将这个角色“演得精彩,儒雅有古君子风,又不刻板”。确实,这个荧屏形象通过剧本的精、演员表演的准,从而立得住,立得稳,让我们能从艺术作品中走进黄大年的内心,因之被感动,而为这位科学家的不幸离世而感到遗憾不已。这就是这部电视剧,就是可爱可敬的中国知识分子给我们带来的震撼。
北京卫视的《情满四合院》则让我们感受到了另外一种真情。住于四合院中的傻柱,原名何雨柱,是厂食堂厨师,但在一些人眼中,他常犯愣、不合流、说话像炮筒,因之称他为傻柱。电视剧开头表现了傻柱的种种不懂事,偷后厨鸡,为个人问题而闹腾等等。但慢慢和傻柱接触时间长了,观众发现了他的另一面。在这部时间跨度几十年的电视剧中,傻柱外表的东西渐渐剥离,露出了本质,他心地善良,不仅对秦寡妇秦淮茹一家的生活资助颇多,还常照顾孤寡老人聋奶奶。他有自己的立身原则,不欺负人,看不得自私自利的许大茂,在“文革”中,没有“觉悟”,不会去害人。而改革开放后,他开了饭馆,挣了钱,将四合院中的老人都养了起来。这种傻,其实很可爱。傻柱的饰演者何冰说:“男人就应该有点傻,又得像柱子一样站得住。”傻柱用真心让四合院中溢满亲情,让我们感受家的温暖。这是一个普通人带给我们的平凡而诚挚的感动。
由蒋雯丽主演的《花儿与远方》将我们的视线带到另外一个地方,该剧讲述了上世纪50年代初,一群山东女兵响应国家号召,远赴新疆兵团和战士们一起垦荒、建设边疆的故事。蒋雯丽一改以往的荧屏形象,饰演了快人快语、形象粗糙的郝玉兰,王志飞饰演兵团八连连长刘北伐。剧中刘北伐、郝玉兰夫妻和大家携手垦荒固疆,在艰苦的边疆不断奋斗,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的大西北。《花儿与远方》也充满能量,这个能量是战胜环境,创造美好家园的不怕苦的能量。剧中的故事生动甚至有趣,该剧拍摄前,制片人王大庆和编剧聂欣去新疆走访了100多个当年从山东招去的女兵,听她们讲述几十年来发生的故事。于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产生了。观看该剧,给人以激情,佩服于当初这些战士的精神。该剧可谓是用奉献给我们带来感动。
庆祝十九大胜利召开展播电视剧还有《春天里》,该剧讲述了以铁振国三兄弟为代表的农民,从农村到城市拼搏奋斗、艰苦创业的历程,抒写了一代建筑“铁军”的追梦之旅。电视剧《维和步兵营》讲述中国维和军人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的故事,全景展现了中国维和部队的发展轨迹。电视剧《国民大生活》讲述了一个北京小伙子和一位上海姑娘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之间,追求真挚爱情的故事。
丰富的题材、种类使得近期荧屏上的电视剧有非常高的观赏性,从农民工到公司白领,从维和战士到科学家,十九大展播剧从不同方面描绘出我们国家各行各业的工作者身上具有的积极向上、不断拼搏的精神。正如电视剧《黄大年》中黄大年说的:“我始终觉得,把自己的幸福根植于祖国的土壤里,把事业和追求,能跟祖国的需要相统一,这才是最幸福的。”
这些电视剧,让观众被打动,受到震撼,甚至影响。于创作者来说,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读者点评
跟着BTV,关注十九大
十九大在京召开,媒体做了大量报道。而我关注大会的方式之一,是观看北京卫视晚6点半的新闻节目。
所有有关大会的重要讯息,如大会报告、各场记者会、代表通道上的问答,北京台自然也不会落下。而作为北京市民,此时在这里还可以得到许多与我们这座城市有关的会议新闻。每天的北京新闻,既有許多场内北京团讨论的情况,也有电视台对北京代表的采访;既有围绕会议主题的采访报道,也有会场下的许多相关情况;既有各部门、各街镇负责人改进本部门、本地区工作的一些初步设想,也有广大居民百姓直抒自己的感受。
有两个细节,笔者感触深刻。一是采访铁路部门的有关负责人得知,会议有明确要求,要确保普通旅客的乘车。二是采访北京会议中心负责人得知,会议不仅一律自助餐,且都是普通家常菜,没有酒水,也没有高档食材;代表房间没有水果,会场不摆鲜花;会议所用的纸和铅笔,也都是再生材料制成的。由此使人感到党代会的节俭、务实和环保。
BTV对大会的报道既及时又全面,使人每天都有收获。
潘璠
《光辉的旗帜》特别报道催人奋进
10月9日开始,新闻广播的《新闻2017》在晚6点半,推出特别报道《光辉的旗帜》,“重温党代会的红色记忆,讲述历次党代会中不为人注意的细节,回顾96年我们党苦难、艰辛的历程。”收听之后,获益匪浅。
第一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名称的来历、一大代表产生以及一大文件在美国被发现的过程等,有许多内容是首次听到。此外“国共合作从形成到破裂”、“莫斯科郊外的中共六大”、“宝塔山下凯歌扬”、“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起点”、“经济的腾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生中国、美丽中国”等专题都很接地气,通过采访中央党史研究室李蓉、曹楠,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一处常颖、二处苏峰以及宣教处、编辑部的有关领导、专家、研究员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知道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和故事,对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发展壮大以及创建历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感谢江宁、杨洪、孙畅、于浩、钱冰冰、杨迪、曼宁等有关主持人、记者的精心采制,在十九大召开之际,为广大听众带来如此精彩的内容。
杜奔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