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茶产业升级转型中的人才需求与培养思考

2018-03-07于澄清黄景贵李小玲

商场现代化 2018年3期
关键词:茶产业海南省科技创新

于澄清+黄景贵+李小玲

摘 要:海南省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茶叶,茶产业发展在90年代进入高峰,随后90年代中期又跌入低谷,近两年受中国茶叶市场热潮,加上国家对农业政策扶持和海南省加速农业经济升级转型的影响,海南茶业生产逐渐呈现抬头趋势,以五指山、琼中、保亭为代表的各茶区通过扩大种植面积、创新管理技术、引进现代化设备,加快企业规模与市场拓展;因此,在产业升级转型过程中人才与技术创新能力方面的问题日益突显。本文意在通过分析海南省茶产业目前发展现状,以及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提出了相应的人才培养对策。

关键词:人才培養;茶产业;科技创新;海南省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国家,也是世界上茶叶产销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据《中国茶叶年鉴(2013-2016)》①数据,全国有19个省、市、自治区的1000多个县产茶,茶园种植面积与茶叶产量均已跃居世界第一。随着科学技术与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茶园种植及生产、加工等技术革新的影响,中国茶叶质量大幅度提高,与茶叶有关的深加工产品持续多元化,茶产业在我国经济与国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国茶叶从业人口已超过八千万。

海南省是中国最南端的海岛,地处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纬度带,位于赤道两侧,是我国具有热带海洋气候特色的地方,也是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型生态茶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以五指山、琼中、保亭为主,辐射东部定安、北部海口等地,具有茶叶生长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半个世纪以来,海南茶叶发展之路艰辛,茶产业发展在九十年代进入最高点,而后九十年代中期又随之跌入低谷,近两年由于受中国茶产业热潮影响,加上国家对农业政策扶持和海南省加速农业经济升级转型的影响,海南茶业生产逐渐回温;茶园、茶加工企业却在产业升级转型过程中出现生产技术、先进设备、管理与创新等人才需求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本文意在通过分析海南省茶产业目前发展现状,以及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提出了相应的人才培养对策。

一、海南茶业发展现状

海南茶区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的中国最南端的新兴茶区,由于水、热、光等自然条件好,茶叶生产多分布在海南的中部和北部地区,与全国其他茶区相比,有年生长量大,成园快,采摘期长,春茶上市早等优势,发展茶叶生产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1.前半世纪茶园种植面积及产量呈现锥形

海南茶叶以海南农垦集团为主,自1960年开始种植,80年代后期,海南茶叶曾发展到鼎盛时期,茶园面积达8000公顷,产量达1.2万吨。但自90年代中期,由于我国茶叶市场全面开放,加上国际市场茶叶价格变化,红碎茶出口受阻,茶叶生产出现严重萎缩;到2001年底全垦区茶面积再次达到3.96万亩,历年累计生产干毛10.69万吨,年产量居全国垦区之首,曾经是海南省重要的出口农产品基地之一。旗下农场生产的红碎茶和红条茶96%远销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把茶叶作为其支柱产业之一。

2002年后,由于受世界贸易壁垒影响,海南红茶出口受限,经济转型困难,市场与茶叶生产规模逐渐萎缩。国有企业改制,茶园产权转让、分包到农户以后,许多农户觉得茶叶市场行情不振,种植采摘速度远不比橡胶及其他瓜果蔬菜,于是“弃茶改种”,茶叶生产出现迅速衰退情况。到2012年海南省茶叶种植面积为963.7公顷,采摘面积为751.9公顷,产量为945吨;2013年种植面积为972.2公顷,产量为799吨;2014年种植面积为l024.3公顷,产量为846吨。②

前半世纪茶叶种植及生产从无到有,再到发展壮大,进入鼎盛,然后开始衰退至跌入低谷,面积及产量出现中间大两头小的锥形形状。

2.新形势下茶企业发展利好无限

海南在茶产业发展的这条路上,历经了无数次改革与融合创新,其中主要脉博随海南农垦集团跳动,2014年茶叶经营独立成立了海南农垦茶叶集团(称海垦茶叶集团),从农户回收茶园、集中生产管理等形式重新发展茶产业,以五指山水满乡地为主的民营企业也纷纷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创新管理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树立品牌意识,大力宣传茶文化,扩大茶叶优质品种等,加之市场驱动,海南民营茶产业企业逐渐壮大规模,白沙县与五指山县先后申请了农业部认证的国家地理标志,为海南红茶品牌的推广再一次有效助力。

近两年,海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推进省内12个重点产业的培育与升级转型,其中热带高效农业是海南省第一产业及带动第二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海南茶产业几番探索与改革后,又呈现新的局面:

(1)茶园面积和产量稳步增长

由于民营经济的不断加入与壮大,海南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和产值近几年逐步增长,茶园由原来海南农垦一家独大向多家共存,形成以国营农垦为主,携同民营企业共同发展的局面,尤其是五指山地区民营茶企占据重要地位。

1984年-2001年间,海南农垦集团有46家农场参与茶叶种植,茶叶加工与深加工企业约22家,加上民间茶农与小部分私营企业,茶叶规模种植园约有60多家,2002年后逐渐减少,到2010年底减至15家,2015年海南茶叶凭借生态资源优势,再次进入国内市场,目前茶叶生产区域已由五指山、琼中等中部地区逐步扩大。各地政府通过采取各项惠农支农措施,扩大植茶面积,如琼中乌石、白沙县等地均对在海垦茶叶集团重新规划基础下,研发新的茶叶品种,并开垦规模种植。还有定安、澄迈等地尽管目前茶园面积不大,但私营企业投入力度大,茶农生产积极性高。

(2)茶叶加工品质逐步提升,企业注重品牌形象

目前全省有规模的茶叶加工龙头企业仍然以海垦茶叶集团为主(占据全省茶产量的47.1%),在海垦茶叶集团的带动下,各茶叶企业注重生产质量管理与品牌推广,转变茶叶产业经营策略,注重品牌效益,农垦农工贸公司的“白沙”绿茶、乌石的“白马骏红”“白马君红”、南海的“海赋红茶”等品牌拉动,茶叶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产量提高,茶叶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endprint

(3)加大引进新品种的移种研究与试验

近几年,由于五指山、琼山等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和茶叶种植园在茶树引种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如福建的福鼎大白、奇兰种、云南的紫芽等新品种的引种数量增加,规模种企业与茶农新开辟茶园的良种化比例也得到提高。

(4)各级政府及地方文化机构推动茶文化的传播

近几年海南省在政府行业机构的带领下,各茶叶生产企业积极参加国内茶事活动,宣扬海南茶文化。地方民间茶艺、茶文化传播组织也竞相加入,自发组织各式茶会、赛事等,极大地促进了海南省茶产业的发展。

(5)大健康時代背景下,茶叶市场潜力巨大

在当今大健康的时代,全民重视健康养生,海南的茶叶生态资源受到全世界关注,以有机茶、富硒茶为主的茶叶及再加工产品引起了广泛关注。茶叶生产企业纷纷引进高科技现代化加工生产设备,注重生产清洁化、智能化,并制定自己品牌生产标准,以实现品种优良化、品质保证化和市场品牌化的新时代健康食品。

二、海南茶业发展人才需求状况

1.国内茶业人才依旧缺乏

我国在建国以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计划经济时代,茶叶因其特殊的地位,也吸纳了相当量的优秀人才。但在80年代后期至今,茶产业的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经济地位被逐步弱化,对人才的吸引力自然降低,许多祖辈靠山种茶,靠茶园生活的家庭也在年青一代转行放弃传统的茶叶种植与生产,茶产业从生产到制作推广后期的服务均被列入“地位低下”的“夕阳产业”,处于吃不饱也饿不死的状态,行情好一时,坏一时等变动中。

2.高校茶产业人才培养比例逐步上升

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1995年,茶叶更是被我国教育部列入限制发展的黑名单。全国已有茶学专业的高校教学中,茶学专业院系奉行“只出不进”的策略,这种政策导致在这个时期上大学的整个70后,学生及教师在茶学专业研究及推广中几乎处于断层状态。而茶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人才培养更是从1998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设立茶艺师资格开始,茶艺师正式作为茶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一种职业。

据初步统计,截至到2015年,我国总共50所本科、高职院校设有茶学专业,其中高职高专院校有33所,有20所开设茶艺专业,9所开设了茶文化专业③。2015年度毕业生首度突破了10000人。自21世纪初以来,茶学专业及茶文化、茶艺专业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中的新兴特色专业。而即使如此,高校中茶学专业学生也多有在学习或毕业后转专业、改行。相对于其他行业,茶行业受限于自身,对人才的吸引力相当有限。从事茶叶产业与经营的企业总结出人才悖论:“有专业及经验的招不来,而花大力气培训好以后又留不住!”只有寄希望于产业的发展得以解决。

现在设有茶学院系的高校,大多分属于农林类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第一、第二产业,对于培养第三产业的学生,明显的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但对于整个行业的需求来讲,仍然是杯水车薪。面对茶产业从上、中、下游8000万从业人员,在职教育是更沉重的命题。茶学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人员不够。茶行业几乎没有行业门槛,从业人员数量旁大,但又良莠不齐。这也是茶行业社会培训方兴未艾的缘由所在。

3.海南茶业人才需求现状

茶产业涉及三个产业,作为第二产业不具优势的海南省,茶叶在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上看,海南目前正在进行产业经济升级与转型,势必要求加大第二产业的建设力度,将对茶叶加工、深加工与精制企业带来新的机遇。产业升级与转型势必造成对人才的需求和资金的流通性。

(1)高科技新品种研发人才不足

海南传统农业一直占据着主流经济发展的地位,吸引了来自国内其他先进地区的种植园主以及台湾省的企业家进行投资,同时从省级到市县及乡镇各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均需求大量的要农业技术推广及茶学专业技术人才,虽然依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种植技术及新品种的研发人才有一定的补充。但总体上来说,海南省茶产业发展硬件问题主要存在于科学创新与技术的转化能力上面,也体现在创新及技术型人才的匮乏。如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海南栽培的茶树品种一直靠从云南及广东引进的局面至今没有得到改变,尽管省内已经有部分科研人员或者有请中国茶叶科研所及浙江地区的茶叶专家来做过品种的开发创新及选育工作,但一直以来都是不愠不火的进行,总体进展不大,没有突破。

(2)加工技术型人才十分匮乏

但随着经济与信息的快速发展,茶叶生产成品上市后作为食品流通环节的再生产与深加工过程技术、包装等方面的人才却十分匮乏。在对茶叶的加工、深加工来说,制茶技术也大都是靠引进其他地区制茶经验,茶叶加工类型主要是红茶和绿茶、加工工艺等均来自福建、广东,加工品种相对单一,甚至许多企业还必须依靠其他地区的技术员来进行言传身教。

(3)茶产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

据初步统计,海南岛规模茶叶生产的企业(种植3000亩或加工企业工人数量达300人以上的)仅有几家,且基本都是属于海南农垦茶叶集团,其他规模茶叶生产企业少之又少。目前从业人员的平均学历为高中以下,技术水平普遍较低,据调查,占据全省80%以上的农垦集团茶园及加工厂,工人基本都是50年代-60年代为主力军,均没有经过茶叶相关知识的培训,一线采茶及生产操作工更是没有读过什么书,而70年代以后的员工几乎也只是靠资深工人的带领,凭个人经验传授。

(4)茶文化推广及现代服务性人才缺口巨大

近几年虽然从华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引进了部分专家参与研发,但自身精通茶学专业的人才数量极少而且相当不稳定,能够从事茶叶专业技术服务的人员寥寥可数,一线技术人员更是缺乏,与茶叶企业综合管理、经营销售、茶楼、茶艺馆等相关联的现代服务性人才也远远不能满足整个茶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对茶产业研发、创新及茶文化、茶艺推广服务等人才在近五年内仍会存在较大缺口。endprint

(5)省内高校对茶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滞后

海南省茶产业的发展,将带动海南多方面人才需求:农业管理部门、茶叶种植、茶叶加工、茶叶销售、茶叶贸易、茶叶运输、贮藏、包装及茶文化推广、茶馆经营、各项茶事活动、国际竞赛等工作均需要高质素大学生,而海南目前仅有个别高校设立了茶艺选修课程以外,还没有一所高校设立茶学专业,甚至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也没有茶学专业,茶文化推广传播仅靠民间组织行为,省内高校在茶学专业专门人才的培养上严重滞后,人才匮乏将成为制约海南省茶叶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性因素。

海南省第七次党代会以后,省委省政府明确指示加速发展海南省十二个重点产业的培育与升级,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步伐,助力海南经济转型。目前海南齐聚多项优惠政策,在“一带一路”新的国际市场环境下,茶产业这一传统行业急需向现代产业升级转型,海南省一方面急需培养适应生产一线需要的大量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也需要培养一批适合于现代服务业的高质素综合型人才。

三、海南省茶产业人才培养对策

1.成立茶叶研究所,高薪聘请国内茶学专家

针对茶叶品种及产品创新落后情况,一方面需设立专门的茶叶科学研究所,通过高薪聘请国内顶尖茶叶研究专家,对海南生态茶区进行研发、创新;另一方面也可以采取与中国农业部、中国茶科所、浙江大学茶学院、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或华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院系进行联合研发,将海南茶叶推向高端、优质、生态的新健康替代品。

针对茶企业现有员工素质情况,可以适法引进人才,或请茶专业人员到茶企业进行讲课、培训等形式,提高茶企业员工的专业及综合能力。

2.在本科院校开设茶学专业,专科及高职院校开设茶文化、茶艺专业

目前对海南热带农业研究的主要依托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开设茶学专业本科,在各高职高专院校,如骨干院校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开设茶文化、茶艺专业,将茶学、茶文化、茶艺等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制定出茶学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与人力培养规格。

(1)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茶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应考虑将茶学专业知识与茶企业实践能力相结合,重视对产品或管理创新精神,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等,以园艺学、食品科学、茶文化传播为基本知识结构,延伸至与茶有关的设计、装饰、开发、经营、管理、文化传播、技术、教学与科研等相关茶业领域工作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2)能力要求和知识结构应具多样性

选择茶学、茶文化专业的学生,在能力要求方面除了应掌握主要基础课程中的茶学、生物科学、食品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以外;还需要掌握茶树的育种与栽培、茶叶加工与品质检验、茶叶贸易与经营管理、茶道及茶艺表演、食品工程、工艺、饮料加工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另外还需要具备:茶叶学科和食品工程的基本理论和茶树栽培育种、茶叶加工、审评、检验、茶文化和经济贸易、营销、茶艺表演、食品及饮料加工的实践能力。并具备了解茶学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熟悉国家对农业和茶业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能有效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处理与创新的能力。

3.加强茶学学科建设研究,推动科技创新

针对海南省茶叶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和基础薄弱问题,结合学校已有的研究基础和目前承担的科研任务,可以将主要研究方向确定为热带茶树遗传育种、茶树生理生态与可持续发展、茶叶加工与品质化学。按照该研究方向与目标,再密切结合海南茶区的生态特点,开展有关科研选题和科学研究。

利用海南岛近70年来在“大叶种”种植中所形成的优势,加强对优质品种的筛选与利用,加强对茶叶加工产品质量问题的研究,着力解决海南茶叶品质的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问题,强化对茶叶生态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研究,“由点及面”,逐步做出优势与特色。继续以食品安全生产为目标,研究茶叶清洁化、智能化生产技术,突破传统的生产模式,为茶叶企业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奠定基础。可以通过联合申报项目、与企业合作攻关等措施,不断加强科研基地建设,发挥多学科、跨部门的联合优势,不断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

4.整合现有教育资源,组建高水平实力派的师资团队

组建一支具有茶叶生产运营管理等实战派的高水平创新教师团队,是茶产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目前如何留住本地高水平人才以及如何吸引外地优秀人才进来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将现有高校、科研单位,甚至是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或资深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等方面的资源,在人才的选择上奉行多元化原则,将来自与茶产业相关的不同学科领域、不同单位、不同性格、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等人才融合在一起,组建一支理论知识强、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实力派师资队伍。

5.政府助力人才培养的推动器

政府、社会科研机构及行业协会等需要直接参与对茶文化研究中去,将茶文化延伸的产业经济实体,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与茶叶企业共同推进;并需加大挖掘力度,将地方特色历史茶文化传说、习俗、歌舞、奇闻轶事等,对茶产业资源做出系统调查整理,并创作出能反映海南民族风情的茶文化主题的宣传片、故事片,通过互联网、新媒体等途径由海南省统一对外宣传,作出长远的茶产业发展战略。这样才能有效地助力茶产业市场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成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加快人才培养的助推器。

6.重视民间机构对茶文化、茶艺人才的培养

目前海南从事茶文化与茶艺专业人才培训的机构仅有一家,当今多元文化的渗入与影响下,茶企业推广越来越重视个性化,对茶文化、茶艺及茶馆装饰方面的美感研究呈现多样,人才要求上除了精通茶叶和茶文化基础知识,更是在园林艺术、装饰设计、服饰艺术、插花、水果拼盘、茶器具组合等方面也有着相对较高的造诣,对人才技能类型具有多样性特点。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也要重视民间机构或民营企业对茶文化推广与茶艺人才的培养,形成“百花齐放”局面,从而不断壮大茶产业专业人才,提升整个茶产业的服务质量。

注释:

①中国茶叶学会.《中国茶叶年鉴(2013-2016)》.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年12月第一版。

②陈世登.“海南省茶业基本情况”,《2013-2016中国茶业年鉴》.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年12月第1版,第202-203页。

③郭桂义,张洁,等.高职茶文化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与实践.中国茶叶加工,2014,(2):44-48。

参考文献:

[1]丁兆堂.山东省茶产业人才需求状况及培养对策.高等农业教育,2010-8,8:68-70.

[2]郭桂义,张洁,等.高职茶文化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与实践.中国茶叶加工,2014,(2):44-48.

[3]中国茶叶学会,中国国际茶叶文化研究会.2013-2016中国茶业年鉴.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年12月第1版.

[4]于澄清,李小玲.茶文化对海南茶产业发展的影响作用研究.中国集体经济,2017-07:13-14.

[5]中国茶叶学会.《中国茶叶年鉴(2013-2016)》,中國农业出版社,2016年12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于澄清,硕士研究生,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高级茶艺师,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研究方向:经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茶文化;黄景贵,博士研究生,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研究方向:经济与管理;李小玲,硕士研究生,副教授,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工程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负责人,研究方向:电子商务endprint

猜你喜欢

茶产业海南省科技创新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宣城市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和建议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产业化发展研究
浅析以恩施旅游业助推茶产业的发展途径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我国湿地10年“丢”一个海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