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出土唐代白贵夫妇墓志考疏

2018-03-07杨程斌戢征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2期

杨程斌+戢征

摘 要:2019年北京将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下简称“世园会”),为配合相关建设工作,2016年6月—2017年8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组织考古队对“世园会”围栏区、世园村相关地块进行了考古勘探及发掘,勘探面积262万平方米,发掘墓葬1146座。勘探范围包括北京市延庆区妫河南岸的谷家营、李四官庄等村庄,其中在原谷家营村地界内发现了一座大型唐墓,罕见地出土了两合墓志。墓志记述了大量唐代地名及墓主人生平情况,弥补了相关历史的空白,对研究北京古代歷史地理及白居易家族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白贵;白旻;儒州;新妫州;防御军

1 墓葬出土情况

2016年12月初,考古队对一座前期勘探发现的大型唐墓进行正式发掘,该墓位于妫河南岸、原谷家营村委会东北、原谷家营村牌楼西侧、环湖南路南侧的台地上,发现时墓顶已坍塌,疑似被多次盗掘。

该墓为一座大型唐代晚期圆形券顶单墓道砖砌夫妇合葬墓,墓道朝向正南,墓室直径约4米,甬道长约1米,墓道长约4.2米。墓砖多为窄细沟纹砖。墓室内随葬品、人骨摆放凌乱,有多次破坏痕迹。出土遗物有陶俑(残)、塔式罐(残)、铁带钩(残)、开元通宝和大量陶片、瓷片、壁画残块等,墓室底部散落三颗人头骨。在墓室南侧还发现了仿木构建筑,有彩绘痕迹,残损较为严重。

该墓最重要的发现是出土于墓道口附近和墓室底部的两合完整墓志,根据志文所记,前者为《南阳郡白氏夫人墓志》,志石长56厘米、宽52厘米、厚12厘米,志盖厚4厘米;后者为《唐故高道南阳白公夫人高氏盖祔墓志》,志石长、宽各60厘米,厚12厘米,志盖厚4厘米。男墓主人名“白贵”,女墓主人名“高氏”。

2 墓主人生平

根据“白氏夫人墓志”所记可知,女墓主人卒于“中和二年(882)”,“享年六十有三”,是“隋代齐国公渤海郡高颎之苗裔”,据《隋书·高颎传》:“高颎字昭玄,一名敏,自云渤海蓨人也。……。开皇二年,……。九年晋王广大举伐陈,以颎为元帅长史,……。及军还,以功加授上柱国,进爵齐国公。”[1]

根据《唐故高道南阳白公夫人高氏盖祔墓志》可知,女墓主人为“高氏”。据“盖祔墓志铭并序”(以下简称合祔墓志)所记可知,男墓主人为白贵,“字子道,本并州太原人也”。“白氏夫人墓志”(以下简称高氏墓志)又记“公名公贵,字思崇”。白贵卒于“光启三年(887)”,“享年八十”。

高氏墓志记“中和三年(883)十月一日,遂迁葬于儒价城西南七里西横渠村”。合祔墓志记“以龙纪元年(889)己酉十月十五日,合葬于所居郡之西南七里白马村之原”。据此推测,白马村应在西横渠村附近。可知高氏早于白贵去世,先于白贵下葬,等到白贵去世后,又将他们合葬于原高氏坟茔。

据合祔墓志所记,白贵的长子曾任“幽州节度衙前将,充蓟门都亭馆史,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殿中侍御使”。次子曾任“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兼监察御史”。

3 男墓主人是白居易的宗侄

合祔墓志(图1)记白贵“本并州太原人也,得姓于楚平王太子之后,十一代祖建,北齐中书舍人兼给事中”。根据史料中对白居易的记述,可知白贵与白居易同宗同族。《旧唐书·白居易传》:“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北齐五兵尚书建之仍孙”[2]。《北齐书·白建传》载:“白建,字彦举,太原阳邑人也。初入大丞相府骑兵曹,典执文帐,明解书计,为同局所推。天保十年,兼中书舍人。”[3]与合祔墓志所记“中书舍人”一致。依此可知,白贵与白居易祖上同为太原人,同是白建的后代。

白居易为其祖父白锽所写《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白氏芈姓,楚公族也。楚熊居太子建奔郑。建之子胜,居于吴楚间,号白公,因氏焉。楚杀白公,其子奔秦,代为名将,乙、丙已降是也。裔孙曰起,有大功于秦,封武安君。……。及始皇,思武安之功,封其子仲于太原,子孙因家焉,故今为太原人。”[4]合祔墓志铭:“楚平得姓,武安遗胄。”可知白贵与白居易均得姓于楚平王,同为武安君白起的后裔。

白居易曾写有《画雕赞》,其序云:“寿安令白昊,予宗兄也。得丹青之妙,传写之要;毛群羽族,尤是所长。长庆元年,以画雕贶予。予爱之,因题赞云:……。韩干之马,籍籍知名;薛稷之鹤,翩翩有声。研工核能,较真斗灵。岂无他人?不知我兄。”[5]据此可知,白居易宗兄白昊为唐中期的一位画家,而且还是能与韩干、薛稷比肩的绘画巨匠。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白旻,官至同州澄城令。工花鸟、鹰、鹘,觜爪纤利,甚得意趣。旻善歌,常醉酣歌阕,便画自娱。”[6]徐光溥《题黄居寀秋山图》:“白旻鹰逞凌风势,薛稷鹤夸警露姿。”[7]白居易宗兄白昊与张彦远、徐光溥所云白旻皆善画鹰、鸟,推测白昊与白旻为同一人,“昊”为“旻”之误。合祔墓志记:“父讳旻。每自藏明,不求善价,宗族称孝,乡党称仁。”据此可知,白贵的父亲白旻是白居易的宗兄,白贵为白居易宗侄。

4 墓志所记地名考

4.1 儒价城

据出土于延庆妫河南岸、南菜园北二区北侧的唐代逯运墓志:“大唐开元廿八年(740),岁次庚辰,三月一日丁亥,郑州荥泽县人逯运,……妫州身亡。……寄葬儒价州城东南一里坎上。”这是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关于儒价州城最早的记录,证明最晚在740年已有儒价州城的建置,且隶属“妫州”。根据墓葬出土位置推断,儒价州城就在今妫河北岸的延庆城区西南。“高氏墓志”记其“悲风傍□于儒城,……,遂迁葬于儒价城西南七里西横渠村”,推测此处儒城、儒价城即是儒价州城。

4.2 儒州

《宣府镇志》载:“北魏东燕州上谷广宁二郡……,广宁治宁城。”[8]又载:“唐武新妫儒四州,……,儒州治宁城。”[9]广宁与儒州都治于“宁城”,证明儒州是由广宁演变而来。《宣府镇志》:“广宁,今隆庆州。”[10]依此可知,儒州治在今延庆城区。《宣府镇志》:“燕上谷郡治宁,今隆庆西有旧城址。”[11]此证儒州治即在今延庆城区西南,与前述儒价城方位一致。儒价城(儒城、儒价州城)即是儒州治所。endprint

《宣府镇志》载:“穆宗长庆二年(822),改广宁为儒州。”[12]根据《宣府镇志》所记,儒州应置于822年。但据《为幽州长史薛楚玉破契丹露布》“北郡长上折冲兼儒州都督乌承恩”[13],即开元二十一年(733)已经有儒州的建置了,这是关于儒州最早的记载,比逯运墓志所记的740年还早了7年。前述逯运墓志已证开元二十八年(740)儒州属妫州。据此推测,自733—822年已有儒州之建置,但在这期间隶属妫州。自822年开始,儒州正式从妫州分离,成为独立的一个“州”。

又据延庆明代志书、嘉靖《隆庆志》载:“唐末析置儒州”[14]。证明到了唐末才置儒州。《读史方舆纪要》载:“乾宁元年(894),李克用击幽州,拔武州、新州。进攻妫州。李匡筹发兵驰救,出居庸关,为克用所败,幽州遂入于河东。”[15]清乾隆《延庆州志》载:“韩梦殷,幽州安次人。……。乾宁元年,李克用即陷武、新。又使李嗣源、嗣昭等并出飞狐、定山。后取妫、儒州。遂以梦殷为妫儒州刺史。”[16]《辽史》亦载:“韩延徽,字藏明,幽州安次人。父梦殷,累官蓟、儒、顺三州刺史。”[17]据以上记载可知,“儒州”应置于唐末894年之后,这与《宣府镇志》所记的“822年”不符。

合祔墓志记白贵“七代祖通,驾部员外,谪官于蓟,因为妫州缙阳人”,又记“光启三年(887)……,属纩于新妫州之私弟”。可知,887年前后儒州属新妫州,推测822—894年期间,儒州建置曾有撤废。

整理出唐代儒州建置、撤废、隶属的演变序列:733—822年(儒州属妫州),822—?(儒州为独立一州),?—894年(儒州属新妫州),894—?(儒州为独立一州)。

4.3 新妫州

合祔墓志记白贵于光启三年(887)卒于“新妫州”。《新唐书》载:妫州“本北燕州。武德七年平高开道,以幽州之怀戎置,贞观八年更名”[18]。按以上记载,妫州置于贞观八年(634)。此后,唐在妫州西部,又置新州。《宣府镇志》载“妫州治怀戎,……。贞观间伐突厥得怀戎已西地,则未置州。……。初唐时,妫州尽统其西北地,而武、新二州置在垂拱(685—688)后也,二州置则妫不得有前地矣”[19]。依此可知,在原妫州西北地界上又析置了武州和新州。《宣府镇志》云穆宗长庆二年(822)“改涿鹿为新州”[20]。《旧唐书·地理志》妫州条下记“长安二年(702)移治旧清夷军城(今官厅水库下旧怀来城)”[21]。可能是武州、新州从妫州析置后,妫州不再管辖西北地界,所以将州治东移。

推测,为区别于“老妫州”,遂将析出武州新州、州治迁至旧清夷军城的妫州称为“新媯州”,887年前后,儒州又隶属新妫州,新妫州的管辖区域与之前大不相同,地界从西一直向东移动,妫水之名也随之自涿鹿保岱东传,这就是今延庆妫水名称的由来。

4.4 北郡

前述“北郡长上折冲兼儒州都督乌承恩”[22],证明儒州附近应还有北郡城。据另一出土于延庆南菜园湖南小区的唐刘日用墓志(图2),墨书志文记刘日政曾任“北郡使兼儒价州刺史”,刘日用亦“迁厝于北郡城南三里。……永泰二年(766)五月日”。自今南菜园向北三里,跨过妫河,即今延庆城区,推测北郡城在儒价城北部,也在延庆城区。

4.5 防御军

高氏墓志记“终于防御军阛阓之东南私第”,可知在儒价城附近还有“防御军”。据史料记载,防御军极有可能是在“清夷军”被摧毁后设立的。《唐会要》载:“清夷军,垂拱二年(686)妫州刺史郑崇古奏置。”[23]《旧唐书》载妫州:“长安二年(702),移治旧清夷军城。”[24]“清夷军,在妫州城内。”[25]妫州治所在今河北怀来卧牛山的官厅水库淹没区,清夷军城设在此。《资治通鉴》载圣历元年(698)突厥默啜可汗“发兵袭静难、平狄、清夷等军”[26]。推测经过这次破坏后,清夷军不复存在,防御军应置于698年之后。《新唐书》载昌平“其北有防御军,古夏阳川也”[27],这就是“高氏墓志”所记的防御军。

1975年,在白贵墓东侧几百米的地方曾发现唐代张乾曜墓,出土了一合较为珍贵的墓志。志文记张乾曜卒于“元和八年(813)”“亨年有八十”,生前曾任“云麾将军、守右金吾卫大将军、试太常卿、防御军防城副使”,“迁袝于军之西南五里古原”。据此可知,张乾曜墓在防御军西南五里,白贵墓在“儒价城西南七里”,白贵墓在张乾曜墓的西侧几百米,推测防御军在儒价城的西侧,即今妫河北岸的延庆城区西南、沽河东侧(图3)。

4.6 白马村

《辽史》载:“儒州,缙阳军,中,刺史。唐置”[28]。可知辽代也有儒州的建置。《辽史》载辽圣宗于统和七年(989)“五月辛巳,祭风伯于儒州白马村”[29]。清光绪《延庆州志》引《大清一统志》:“白马村在州城北三里,辽统和二年祭风伯于白马村。”[30]正因此记述,多数学者都认为辽史所云白马村即在今延庆三里河村,其实是不对的。合祔墓志记:“以龙纪元年(889)己酉十月十五日合葬于所居郡之西南七里白马村之原。”此时距圣宗在白马村祭风伯才100年,所以,延庆原谷家营村东北才是“儒州白马村”之所在,《延庆州志》记述有误。而且统和二年(984)辽圣宗也没巡幸过儒州。

5 结论

本文首先介绍了白贵墓的出土情况,根据墓志,叙述了墓主人白贵、高氏的生平,之后引用《隋书》《旧唐书》《新唐书》《辽史》以及地方志书《隆庆志》《宣府镇志》《延庆州志》等对墓志中记述的古代地名、墓主人家世进行了考证,最后得出结论:唐代儒州治所及防御军、北郡城地望皆在今延庆城区,唐末及辽代儒州白马村在今延庆原谷家营村东北,男墓主人白贵和白居易是同宗同族。

[1](唐)魏征.隋书·卷41·高颎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后晋)刘昫,廉湘民标点.旧唐书·卷166·白居易传[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endprint

[3](唐)李百药.北齐书·卷40·白建传[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4]白书斋,顾学颉.白居易家谱[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83.

[5](唐)白居易.白居易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6](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全译[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7](清)彭定求.全唐诗[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8][9][11][19](明)孙世芳.嘉靖宣府镇志·卷7·疆域考[M].台湾:成文出版社,1970.

[10][12][20](明)孙世芳.嘉靖宣府镇志·卷1·制置考[M].台湾:成文出版社,1970.

[13]周绍良.全唐文新编[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

[14](明)苏乾.嘉靖隆庆志·卷1·地理·建置[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2.

[15]陆岩司,程秀龙,吕福利.读史方舆纪要选译[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78.

[16](清)李钟俾,穆元肇,方世熙.乾隆延庆州志·卷5·名宦[M].影印清乾隆七年刻本.

[17](元)脱脱.辽史·卷66·韩延徽传[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18][27](宋)欧阳修,(宋)宋祁;陈焕良,文华点校.新唐书·卷39·志29·地理3[M].长沙:岳麓书社,1997.

[21][24](后晋)刘昫,廉湘民标点.旧唐书·卷39·志19·地理2[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22]周绍良.全唐文新编[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

[23](宋)王溥.唐会要·卷78[M].北京: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55.

[25](后晋)刘昫,廉湘民标点.旧唐书·卷38·志·18·地理1[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26](宋)司馬光.资治通鉴·卷260·唐纪22[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4.

[28](元)脱脱.辽史·卷41·志11·地理5[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29](元)脱脱.辽史·卷12·本纪12·圣宗3[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30](清)张惇德.光绪延庆州志·卷11·古迹志·废城堡[M].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