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儿童诗“读写绘”微型课程的课型探索
2018-03-07夏杰燕
夏杰燕
【摘要】低年级儿童诗“读写绘”微型课程必须依靠有效的教学才能得以实施,可通过“童诗诵读、主题欣赏、名篇仿写、童诗配画”四种比较典型的课型开展教学。该微型课程的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是让低年级学生在诗歌的吟诵、创写中喜欢母语,乐于表达。
【关键词】儿童诗 读写绘 课型
儿童诗语言清新、节奏明快,富有想象特征,很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特点,适合他们阅读、吟诵,为他们所喜爱,更能丰富、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在现行的人教版低年级教材中,每册编排的儿童诗甚少,因此,我们开设了低年级儿童诗“读写绘”的微型课程。实践表明,该微型课程作为语文课程的有益补充,通过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诵读活动,丰富儿童的语言储备;在循序渐进的阅读中把握儿童诗的基本形态;通过自由想象的创写活动,提高表达的热I青,增强语言的韵味。
低年级儿童诗“读写绘”微型课程必须依靠有效的教学才能得以实施,为此笔者结合具体的课例来谈谈对低年级儿童诗“读写绘”微型课程的课型探索。
一、童诗诵读课型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有了读的厚积,才能有写的薄发。儿童诗读多了,就能渐渐品出其中的韵味来,同时也会激活诗心,产生一种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表达欲望。
【教學流程】
1.创设情境,尝试朗读
首先,创设一定的情境氛围,让学生尝试通过朗读童诗,体会童诗的节奏、韵律,将学生初始的诵读状态呈现出来,做到读准字音和节奏。
2.入情入境,感情朗读
通过教师范读、音乐渲染、媒体辅助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行自我体验。然后将这种体验通过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适当的肢体动作等多种形式自然地流露出来。
3.迁移诵读,积聚提升
将学习到的诵读方法迁移到其他童诗的诵读中去,通过开展童诗诵读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自主诵读童诗的能力,体验阅读童诗的情趣。
【课例与评析】
如在金波的《鲜花和星星》童诗诵读课上,教师先用星星、鲜花这两个谜语引入,让学生猜谜,激趣导入后再范读引路。在教师绘声绘色范读的基础上,指名诵读《鲜花和星星》(我最喜欢夏天满地的鲜花: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到了晚上,花儿睡了,我数着满天的星星:这里一颗,那里一颗,真比地上的花儿还多)。要求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加上自己的表情、动作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且在互动中共议如何读好这首诗,利用学生对话中的资源,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的意境。随后配上音乐、画面来读诗,在朗读体验中总结提炼出读好这类诗的小技巧,如想想诗句写了什么,根据诗句加上自己的表情、动作等。最后同伴合作或小组合作选诗诵读。
在本堂课中,诵读方法不是教师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一次次朗读过程中逐渐体验、提炼出来的,并且在自主选择诵读的内化运用过程中得到巩固,学生的诵读水平也在此过程中逐步提高。
二、主题欣赏课型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阅读童诗、欣赏童诗可以让学生的童心鲜活,诗心生长。围绕主题对风格各异的童诗进行欣赏的主题欣赏课型便应运而生了。
【教学流程】
1.欣赏范诗,赏出特点
主题欣赏课的教学内容一般由同一主题下的几首童诗组成。教学伊始,可以选取一首具有典型性的童诗组织全班学生一起进行欣赏。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创设一定的欣赏情境,借助反复诵读、激发想象、表演体验等手段围绕该诗的主要特点进行感悟,帮助学生将零散的感悟串联起来,让学生逐渐学会欣赏诗歌的方法。
2.再赏范诗,赏出不同
这个环节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与第一个环节“并联”,进行对比阅读欣赏;另一种是与第一个环节“串联”,进行阅读欣赏迁移。不过,前者更适合已经具备一定诗歌欣赏能力的学生。在此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创设与上个教学环节相关联的阅读情境。帮助学生移情,让学生发现每首诗都具有它的独特性。
3.课外拓展,赏出个性
既然是主题欣赏课,课堂学习就不可能囊括该主题下的所有童诗。于是,童诗欣赏就具有了相当大的课外伸展空间。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对同主题童诗进行课外阅读,也可以鼓励学生主动收集相关童诗,引导学生将课内阅读欣赏所产生的兴趣点扩散到课外,产生大量阅读的需要。当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在下一节拓展性活动课上分组交流自选的主题诗,开展赏读活动等,为学生创设交流展示的平台。
【课例与评析】
三、名篇仿写课型
也许儿童偶然进发出的童言稚语就带有诗的味道,但是儿童要想真正叩开诗歌的大门,有意识地用诗的语言进行表达是需要学习吸收前人优秀经验的。优秀的童诗阅读不仅能陶冶学生心灵,而且能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与学习写作相通的是,由仿到创也是学生学习童诗创作的必由之路。
【教学流程】
1.名篇欣赏,发现特点
首先教师创设欣赏情境,有选择地出示例诗,让学生通过诵读体悟,聚焦诗歌中独特的仿写点——内容、句式、修辞等。
2.激发想象,清楚表达
当学生从童诗名篇中找到诗歌的仿写点后,教师可以通过谈话,拓展学生的想象,或用思维导图等形式,帮助学生放飞想象,唤醒他们更多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清楚地与同伴交流。endprint
3.尝试仿写,大胆交流
头脑风暴过后,学生对某些意象产生了仿写的欲望。此刻,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在纸上按名篇中的仿写点写一写。教师可以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表达中遇到的遣词造句的困难。最后,组织学生进行诗作互赏。可以通过同桌互读、小组荐读等多种形式,促使学生进行大胆交流。
【课例与评析】
如仿创名篇《我来了》,学生反复诵读张秋生的《我来了》(春天,用第一个小嫩芽说:我来了。夏天,用第一个小花蕾说:我来了。秋天,用第一张飘落的叶说:我来了。冬天,用第一朵洁白的雪花说:我来了)。引导学生发现诗歌段式上的特点。四人小组运用思维导图讨论四季的变化,激发想象,用有节奏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象,集体合作串联成一首完整的小诗。
附学生作品:
以上课例将学生带入童诗的意境,体验美好的感情,再用这种感情催生出更丰富的联想,进而模仿原作的段式结构进行表达。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始终创设了一种表达“发现”的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
四、童诗配画课型
人们常喜欢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表达对诗画高超艺术的赞赏,这说明一首优秀的儿童诗也应当具有意象美。
如《咏鹅》,区区十八个字,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跃然纸上。追根究底,这与骆宾王目睹池塘里的大白鹅欢快浮游的真实场景直接相关。因为这美丽的景象,引发了作者的诗心,也点燃了他智慧的火花与创作的灵感。由此可见,儿童诗的创作要借助美的具体物象来传达心中的情感,凭空而造的诗是无法体现儿童的天真与烂漫的。为让学生实现这样一种创写状态,童诗配画课型可以分步进行指导。
【教学流程】
1.给诗配画
让学生试着给学过的一些儿童诗或自己创作的童诗——如《鞋》《池上》《小雨点》等配上色彩鲜艳的图画,让他们在涂鸦过程中,知道每一个诗句的背后其实都有一种可以视觉化的美感,这就是所谓的“诗中有画”。请看以下学生作品。
2.給画题诗
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各种富有童趣的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上的物象,再在上面创写小诗,逐渐形成动笔之前眼中有图景的习惯。
风
风最讨厌了
每次都偷偷地掀起我的裙子
然后在我旁边大叫
羞!羞!羞!
真是气死我了
羊儿
羊儿妹妹出国度假了,
羊儿想念妹妹,
一面吃草.
一面低低地说:
“妹妹、妹妹”
3.引画入心
为了让学生达到“心中有画,笔下有诗”的境界,教师还要坚持做儿童认识美的引领者,帮助他们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让儿童的心时常被身边的美所打动,丰盈脑海中有关美的物象,不断丰富真实的创作素材。
总之,小学低年级儿童诗“读写绘”微型课程的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低年级学生在诗歌的吟诵、创写中喜欢母语、乐于表达,让他们在清纯的文学世界里找到精神的栖息地,把童年的季节拉长、扮美,走向一个草长莺飞的诗意时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