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写一点诗歌
2018-03-07熊芳芳
熊芳芳
2014年北京高考微写作题目之一是“写一段抒情文字(可写诗歌)纪念自己的18岁”,2015年北京高考微写作题目之一是“请以‘圆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考场作文“诗歌除外”已然成为历史,如今,诗歌落落大方地登上了高考的舞台。
但为什么我们不鼓励孩子们写诗呢?
为什么大作文要将“诗歌除外”呢?
其实,诗歌永远无法被“除外”,即使在被“除外”的时代,它也一直是精神在场的。诗歌的力量简直无孔不入:诗化小说、诗化戏剧、诗化散文,还有诗化寓言。几乎每一种文学体裁都已经被诗歌渗透。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国人不读诗,不写诗,怕是枉为中国人吧。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看来,无论什么人,读一点诗想必是有些好处的。
中学生读诗歌的必要性,我想以一个真实的案例来跟同学们说说。
广州市2013年调研考试的作文题是这样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在世,往往会经历种种的痛。
有人说,痛了,就直接说出来,这是本能。
又有人说,痛而不言,体现了人性的坚强。
还有人说,痛而善言,这是一种人生智慧。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诗歌除外)。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一个考生在开头引用了泰戈尔的一句诗:“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飞鸟集》)然后,以“痛”与“歌”为话题核心进行写作,表现了“要将世界加给我们的痛转化为生命的赞美诗”的主题。作品的立意和构思,一下子就跟其他作品决出了高下!我给她打了58分(满分60分),双评之后,这篇文章毫无悬念地成为了一篇遥遥领先的优秀考场作文。
以泰戈尔的诗句来开头,以这样的角度来切入,很精准,很漂亮,很聪慧,很灵巧。被世界要求回报以歌,固然多少有些无奈,但我们若能回报以歌,就是一种非常美好、充满智慧的人生态度。
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就有过这样的独白:
诗人啊,请告诉我们,你在做什么?
——我赞美。
那些可怖而诡异的东西及其方式,
你怎能忍耐,为它受苦呢?
——我赞美。
那些匿名的、平庸的日子,
你如何响应你的呼召呢?
——我赞美。
这么多的形式,各有各的面具,
你怎能说出真理的状态呢?
——我赞美。
你知道你沉静如星子一般,
狂热如风暴一般吗?
——因为我赞美。
这首诗是他一时灵感迸发,信手写在他的朋友的一本书的扉页上的。他的意思是什么呢?
——世界以它的可怖和诡异让我受苦,我赞美;平庸无名的日子让梦想搁浅,我赞美;世界向我们隐藏了它的真相,我赞美;我的情绪时而沉静时而如同风暴,因为我心中充满了对这个世界的爱,我赞美。我赞美一切看得清的和看不清的事物,我赞美一切好的或者坏的情绪……这就是一种“痛而善言”。
一个人倘能读一点诗,他思考问题的角度是会跟别人不一样的,他眼里的世界的样子也是会跟别人不一样的。他会对这个世界始终保持一种纯净的心态和诗意的眼光,就像康·巴乌斯托夫斯基所说:“在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世界对我们来说,和成年时代不同。在童年時代阳光更温暖,草木更茂密,雨更滂霈,天更苍蔚,而且每个人都有趣得要命……对生活,对我们周围一切的诗意的理解,是童年时代给我们的最伟大的馈赠。如果一个人在悠长而严肃的岁月中,没失去这个馈赠,那他就是诗人或是作家。”(《金蔷薇》)
一个拥有诗心的人,自然也会拥有慧心。
同时,一个美妙的诗句往往会带给你一种启发,为你提供一种美妙的构思。
所以,永远不要以为“诗歌除外”就意味着诗歌不必在场。
相反,越是不在场的角色,越是真正的主宰者。
真正具有决定性的权力的人,往往在幕后而不随便抛头露面。
它是一种精神的在场,是灵魂的核心力量。
所以,不要相信诗歌真的可以“除外”,恰恰就是这不在考查范围之内的素质与底蕴,能够决出高下。
现实功利者目的明确,只为考试而学,只为考试而读,只为考试而写,结果,浮于模式技巧层面,缺乏深厚的阅读背景和人文背景。
真正热爱文学的,必然广泛涉猎,在文学中养成生命,养成文采与才情。
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同样,汝果欲学考场作文,功夫在考场作文以外。
别人不肯学的,你学了,你就超越了别人。
并且,不为考试而阅读的学生,往往是真正能够在考场上叱咤风云的人。
因为他们没有奴性,精神自由,视野宽广,背景深厚,人格独立。
一个连人生都能够驾驭的人,驾驭一篇考场作文,自然不在话下。
并且,历年的高考也并未真正让“诗歌除外”,譬如2009年的山东卷有一道语言运用题:
请仿照下面诗歌前两节的格式,续写第三、第四节。
我是雪
我被太阳翻译成水
我是水
我把种子翻译成植物
这前两节诗歌,就节选自当代诗人严力的《我是雪》。这样的续写,正是典型的诗歌创作。
还有2012年四川卷的一道语言运用题:
按照要求续写句子。要求:①运用比喻修辞手法;②“回忆”与“希望”的内容形成对比;③语意连贯。
回忆和希望的关系,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回忆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回忆 ,希望 ;回忆 ,希望 。endprint
答案示例:(回忆)毕竟是秋日的缤纷落叶,(希望)才是枝头的盎然春意;(回忆)毕竟是扬尘远去的背影,(希望)才是迎面而来的微笑。
续写部分的内容,也就相当于诗歌创作。它需要用意象说话,而且语言要精练形象,在意境中寄寓哲理。
更有意思的是,辽宁卷对这种诗歌类型的语言运用题情有独钟,从2008年至2013年,每年都有考查!
所以,在《高考微作文》一书中我一再强调:
我再次鼓励你读一点诗,即使你不写诗。至少它能帮助你把其他体裁的文章写得更具美感和诗意。诗歌是一种奇妙的东西,它能让可见的不再是现实,让不可见的不再是梦境。诗歌是我们永恒的心灵故园。
那么,诗歌到底有些什么特点,又要怎样才能学会写诗呢?我想,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谈谈:意象、哲理、情趣、节奏。
1.意象
开学第一单元讲新诗,我告诉学生,诗词都是用意象说话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譬如一棵树站在那里,就是“象”;一旦“我”开口描述它,这棵树的真相就被遮蔽,它不再纯粹是一棵树,它承载了人的“意”——“我”的感情和思想。好的诗词忌讳直接抒情,它们用意象说话。并且,诗人在表现意象时常用比喻和移就的修辞手法将事物和语言陌生化,读之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譬如我的学生叶瑞濠在课后写的一首小诗:“一团烈焰/在枝上静止地燃烧/红/是它唯一的颜色。”(《榴花》)作者学以致用,以比喻和移就的手法描绘枝头鲜艳的花朵,化静为动,意味无穷。
中国古典诗词的丰富意象不仅赋予了中国现代诗人以丰沛的灵感,而且让西方的现代诗人受益良多。当庞德读到曾来中国研究古典诗歌艺术的费诺罗沙的遗稿中的“汉字乃绘画之速写,一行中国诗就是一行速写画”“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意象(a image),一首诗就是一串意象(a sucession of image)”时,顿有一种“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可以说,庞德在发起意象主义诗歌运动时,就有从中国古典诗词意象而获得的灵感。庞德说过:“一生中能描述一个意象,要比写出连篇累牍的作品好。”
那么,现代诗歌是如何创造意象的呢?
①比喻与象征
意象往往借助于比喻。如要构成比喻,必须具备两个成分:本体(即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即用来作比的事物或现象);又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本体和喻体分属性质不同的两种事物,二者之间有相似之处。现代诗中的意象,通常用“暗喻”(或说“隐喻”)和“曲喻”的手法。所谓“暗喻”,是把喻体说成就是本体,暗示其相合的特性。黑格尔在谈到“暗喻”时指出:“为着避免平凡,尽量在貌似不伦不类的事物之中找出相关联的特征,从而把相隔最远的东西,出人意外地结合在一起。”(参看黑格尔《美学》第二卷)至于“曲喻”,就是奇想,奇特而又大胆到几乎不近情理的联想。如果处理得当,反倒可以出奇制胜。
先看暗喻。
宽容
我是/越过/严冬/回到/北国的
第一只/丹顶鹤
灰暗的/山沟啊/请/原谅
这洁白的/颜色
我是/冒着/风雪/凛然/开放的
第一支/蜡梅
浑浊的/煤烟啊/请/宽容
这浓郁的/香味
“我是丹顶鹤”是视觉暗喻,其洁白的颜色跟“灰暗的山沟”形成对比;“我是蠟梅”是嗅觉暗喻,其清香跟“浑浊的煤烟”形成对比。
再看曲喻。
孵化
夜色是蛋清
我是蛋黄
梦正孵化着我
“夜色是蛋清”“我是蛋黄”,这样的比喻就是一种奇想,一般人想象不到的联想。这是有形状有色彩有温度的意象,很形象很有生命感,蕴藏着一种动态的美,并且喻示了夜色与我的关系——夜色包围着我,还有梦的力量:梦能让生命苏醒,让灵魂突围。
再说说象征。当文字符号超出它的本义而获得了扩展意义时,这符号就成为了象征体,引起人们的联想。例如,艾青的诗中经常出现的“太阳”意象,通常象征着光明的新时代。诗歌中的“太阳”不是天文学的概念,它可以是天体太阳,又是光明,又是未来,又是心中的希望,又是新的时代……也可以是其他事物。
意象的象征性,不是固定的、公式化的,而是多义性的、可变化的。现代诗中的意象,其象征性往往是不确定的,它会随着读者的不同角度、不同背景而变化生成,从而呈现出不同的解读。例如艾青的《礁石》一诗中的“礁石”,就是一种象征性的意象。但它究竟象征着什么,很难作出明确的界定,没必要也不可能像做数学题一样得出“唯一”的正确答案来。意象的象征性是一种“可能性”,引发人们丰富的联想,开拓出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
②拟人与物化
朱光潜说“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朱光潜:《文艺心理学》,漓江出版社2012年版,第11页),现代诗中的意象来自诗人的直觉。直觉天然地有情感的参与。“拟人”的意象来自诗人的移情。“拟人”,就是赋予客观事物以人的感情、思想和动作行为。比如注视一朵花,我们觉得它在低语或者微笑,这是化“物”为“人”;同时我们也会把自己想象成一朵花,绽放笑颜,散发芬芳,这又是化“人”为“物”,即“物化”。
梅
张明昭
一声 冷艳的笑
惊栗了寒冬
这是有色彩有声音的意象,诗人将梅在寒冬中令人惊艳的美赫然呈现出来——将梅的凛然绽放人格化,写成是一声冷艳的笑,惊栗了寒冬,运用了拟人和通感(下面讲通感)的修辞手法。
再看下面一首。
父
奥 冬
默默注视着我的成长
犹如endprint
注视地里的庄稼
“地里的庄稼”这一意象,便是“物化”的手法。它倾注了父亲朴实深厚的爱与殷勤热切的期待。“物化”的手法,有时用比拟中的“拟物”来实现,有时用比喻来实现,此处是比喻。
③通感与反复
通感又叫“移觉”,就是把属于某种感觉领域的意象(语义)转移到另一种感觉领域里,形成不同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之间的沟通交错与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用于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譬如前文提到的《梅》,梅的绽放本应是视觉感受的对象,诗人却从听觉感受写出,这就是通感。例如:
流星
痖 弦
提着琉璃宫灯的娇妃们
幽幽地涉过天河
一个名叫慧的姑娘
呀的一声滑倒了
流星本是没有意识和情感的物体,诗人用了拟人手法将它想象成一个名叫慧的女子;流星划过夜空本是视觉形象,诗人却以听觉的形象写出“呀的一声滑倒了”,很轻盈很雅致的意象,实在太富有想象力,实在太美妙了!
再来看反复。诗歌中的反复,作用在于强化意象,渲染气氛,推进层次,深化主题,促进抒情,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等等。
三代
臧克家
孩子
在土里洗澡
爸爸
在土里流汗
爷爷
在土里埋葬
这首小诗在复沓中将层次不断地向前推进,意象不断地叠加,使诗歌的内涵变得厚重而丰富。短短21个字,便刻画出了三代人乃至旧中国世世代代生活在土地上的农民形象:三代人甚或无数代人,循环往复地讲着同一个故事:“洗澡——流汗——埋葬”,折射出他们的生活和命运,也表现了一种“土地情结”。
2.哲理
好的诗歌除了需要用意象说话,还需要有哲理,有言外之“意”,耐人寻味,曲径通幽。看这首诗:
波兰来客
北岛
那时我们有梦,
关于文学,关于爱情,
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们深夜饮酒,
杯子碰到一起,
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这首诗,就充满了言外之“意”。
全诗共两段,一段写回忆,一段写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妙的就是“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它巧妙地衔接了回忆与现实,从浪漫的理想到无奈的现实,梦的破碎,也是人生的破碎。“深夜饮酒”,怕是长夜难眠吧;无酒可饮亦无人共话当年的不眠之夜,又不知還有几许。这便是言外之“意”,是诗歌之“谜”,让读者去悟,去猜,被卷入其中,得到启迪。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幸福就像那些星星。它们不能遍布整个夜空,它们之间有空隙。”(泰戈尔《姨妈》)星星需要夜空做背景,幸福需要痛苦做背景,所以我们的人生不可能也不需要一直遍布光明。有空缺才可能有风景。星星遍布毫无空隙的夜空,已经不能再称为夜空,那是白天的天空,全然光明。没有夜空的存在,星星也就被日光湮没了。诗人用具体的意象表达了他在自然中发现的哲理。
泰戈尔的《飞鸟集》,300余首清丽的无标题小诗,全都是用短小的语句道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大量作品是引领人们在自然界的事物中去发现哲理的。譬如:
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嗡嗡地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
夜秘密地把花开放了,却让白日去领受谢词。
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绿叶恋爱时开花。花朵崇拜时结实。
不用滞留采花保存,只管往前走去,一路上百花自会盛开的。
水里的游鱼是沉默的,陆地上的兽类是喧闹的,空中的飞鸟是歌唱着的。但是,人类却兼有海里的沉默、地上的喧闹与空中的音乐。
静静地坐着吧,我的心,不要扬起你的尘土。让世界自己寻路向你走来。
郑振铎在译完泰戈尔的《飞鸟集》之后,曾深情地称它“包涵着深邃的大道理”,并形象地指出,泰戈尔的这部散文诗集“像山坡草地上一丛丛的野花,在早晨的太阳光下,纷纷地伸出头来。随你喜爱什么吧,那颜色和香味是多种多样的”。郑振铎的这个句子,也像是在写诗。
3.情趣
诗歌不仅要有意象,有哲理,还要有情趣——脱俗之趣。
这情趣,要超脱凡俗,能让读者暂时“活在别处”。卡尔维诺在《备忘录》的一开始就声明他的创作就是减少人的沉重感,天体的沉重、城市的沉重、语言的沉重。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躲避沉重和困苦时,往往在文学艺术中凭借智慧的调节和灵魂的超越便能够寻求到一种摆脱和超越,从而能够至少暂时“活在别处”,进入一个截然不同的美丽新世界。人们内心深处对于“轻逸”的追求,其实体现了人们精神世界中最为微妙的一种隐蔽激情。
卡尔维诺强调的轻逸美学正是为了强调写作思维的自由和对生活焦虑的消解,这是人类潜藏内心的一种普遍的审美期待,正如武侠小说之所以被称为“成人童话”,就是它满足了成年人超越现实生活(哪怕只是暂时脱离冗杂沉重的尘世),活在一个理想的童话世界,享受轻松飘逸的人生、释放生命激情的一种潜隐的欲望。
所以,好的诗歌要有超脱凡俗之“趣”,能够给读者的情思插上飞翔的翅膀。就像下面的这首诗:
我家小妹妹
提着竹篮去打水
妈妈说
竹篮怎能打来水
妹妹说
可我明明
打了满满一篮水
一路上
花儿要我喂
草儿要我喂
等我回到家
没了一篮水
这是一篇学生习作,极富情趣,超脱凡俗的情怀,纯净而美好。用竹篮打水,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恰恰是小女孩这样的“不现实”,成全了世界的善与美。短短的文字,轻轻读来,小女孩一脸的无辜与不解,甚至那种单纯的无奈,无法对任何生命说“不”的柔软与善良……历历在目,丝丝入心。endprint
曾经看到过一段话:“诗歌毕竟不能只用来说理,不能只作为格言警句。哲理诗是连接大地的树,诗是树叶间的鸟,时而鸣啭,时而振翼而飞,纵然哲理有深入的根须,对诗而言也只是掩映,如果只是在枝叶间啁啾,鸣声未必不婉转,只是没有飞翔的音韵。”这段话所强调的,也就是诗歌的“情趣”。诗歌不只是用来说理的,它不同于格言警句。
4.节奏
现代诗不像古典诗词那样讲究押韵和平仄,那么,现代诗在形式方面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它到底有没有一种内在的节奏?有的,诗歌的节奏一般有以下几种:
①缓缓的流淌
感觉
[法]兰 波
蓝色的夏夜,我踏上那些小径,
任麦芒扎过,漫步在细草甸上;
心怀梦想的人啊,才能感觉脚底的清凉,
任风儿轻抚我赤裸的额头吧。
我不再说话,不再思索:
但无尽的爱从灵魂中升起,
我将远行,走得很远,如同一个波希米亚人,
穿过大自然,——幸福得如有一位女子同行。
这首小诗如行云流水一般,缓缓向前流淌。一种最自然的节律,有如微风习习。
②层层的推进
就像一幅画,需要有近景远景的层次,色彩也要有深浅的层次,一首好的小诗也是如此。层层渲染,意味才会丰富隽永。
季候
邵洵美
初见你时你给我你的心,
里面是一个春天的早晨。
再见你时你给我你的话,
说不出的是炽烈的火夏。
三次见你你给我你的手,
里面藏着个叶落的深秋。
最后见你是我做的短梦,
梦里有你还有一群冬风。
这首小诗在复沓中将层次不断地向前推进,使诗歌的内涵变得厚重而丰富。
③突然的终止
越南
[波兰]辛波斯卡
妇人,你叫什么名字?——我不知道。
你生于何时,来自何处?——我不知道。
你为什么在地上挖洞?——我不知道。
你在这里多久了?——我不知道。
你为什么咬我手指——我不知道。
你不知道我们不会害你吗?——我不知道。
你站在哪一方?——我不知道。
战争正在进行着,你必须有所选择——我不知道。
你的村子还存在吗?——我不知道。
这些是你的孩子吗?——是的。
简短的对话构成全诗,在前面所有重复的回答“我不知道”之后,最后以关于孩子的回答“是的”突然终止全篇,冲击力极强。对于一位母亲来说,她可以什么都不用关心,她唯一关心的,是自己的孩子。
突然终止的地方,正是作者要强调的地方。它成为末尾的画面定格,永远地烙印在读者心中。诗人借助这位母亲最朴素的心声来唤起读者强烈的人性共鸣,从而侧面谴责了战争带给普通人的伤害。
④意外的转折
曾经读过一首小诗:世上
好像——
只有沙最不值钱,
然而,
最宝贵的东西——金,
就在它的里面。
意外的轉折,凸显了主旨。很精辟。
一代人
顾 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短短两句诗,冠以一个博大的题目,揭示一个庞大的主题。这既是这一代人的自我阐释,又是这一代人不屈精神的写照。意外转折让整首诗境界顿生:黑暗想要笼罩世界,却没想到反而创造了它的对立物:黑色的眼睛;是黑色的眼睛看清了黑暗,从而觉醒,并努力去寻找光明。
⑤瞬间的脱轨
诗是灵魂出窍的艺术,所以诗歌中最闪光的部分,往往是“瞬间的脱轨”。诗歌中的“瞬间的脱轨”通常包括两种:幻觉浮现、记忆闪回。
阳光
赖杨刚
阳光像美丽的麻花辫
缠着游子的身体
石头开花,一地纯真的童年
最后一句是“幻觉浮现”,是因对故乡和童年极度眷恋而产生的美丽幻觉。这就是“瞬间的脱轨”,或曰“灵魂出窍”。
歌或哭
海 子
我把包裹埋在果树下
我是在马厩里歌唱
是在歌唱
木床上病中的亲属
我只为你歌唱
你坐在拖鞋上
像一只白羊默念拖着尾巴的
另一只白羊
你说你孤独
就像很久以前
火星照耀十三个州府
你那样孤独
你在夜里哭着
像一只木头一样哭着
像花色的土散着香气
“你说你孤独/就像很久以前/火星照耀十三个州府”类似时空穿越的记忆闪回,将画面拉回到古代。古代安徽所属八府五州共十三个州府,海子以“十三个州府”替换自己的家乡“安徽”,让人感觉空间更寥廓,更空旷,更苍茫,更有一种亘古沧桑的历史感,于是,似乎这泱泱孤独是从远古绵亘而来。记忆闪回,也让诗歌“瞬间脱轨”,营造了一种浓郁的沧桑感和时空感,使诗歌富有张力。
⑥对比的观照
请看我的学生尹一心的作品《冇》:
有,少了中间的两横
就成了冇
少了那点内在的东西
或许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
她对比了“有”和“冇”的字体结构,在对比的观照下,她为我们解读了“冇”(无):少了那点内在的东西,或许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很有智慧的对比,十分独特的角度。
⑦顶针和回环
顶针和回环能造成一种首尾回环的妙趣,善于利用其环环相扣、往复强调的特征,能让现代微诗歌获得更好的表现力。譬如戴望舒的《烦忧》: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回环曲折,缠绕不绝,将挥之不去的情愁、一种尚未禅定的纷扰心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喃喃自语,情状毕肖。
还有卞之琳的《断章》,运用顶针,表达了一种奇妙的哲理感悟: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⑧铺排与紧缩
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紧缩就是收束和归结。
请看洛夫的《邂逅》:
巷口看到的背影是颇为春意的
星期天是烟视媚行的
麦当劳店是略带狐骚味的
黄昏是极其女性的
一位颇为春意的烟视媚行而略带狐骚味的
黄昏中的女子
在巷口拐一个弯
便不见了
第一节铺排,第二节紧缩,在一首短小的诗中收放自如,一张一弛,让尘俗小景有了禅境的意味和视觉的妙趣。
前面提到辛波斯卡的《越南》,也兼有这种手法。前面的九个“我不知道”是铺排,最后一个“是的”是紧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