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传承,有光明就有希望
2018-03-07夏楠
夏楠
中医传承一旦断档,国人的损失将是巨大的。
坐落于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孟城西路1号的孟河医派书院,总是因为朱红大门、镂空花窗、坡式屋顶、飞檐上翘、青砖黛瓦的江南古典建筑风格引得路人驻足观赏,但是在这个书院的内部则不像外表那么平静,紧迫的氛围时刻围绕在孟河医派传承学会会长顾书华的身边。
由顾书华组织的孟河医派老中医传承队伍的人数每年都在减少,从2007年-2016年,曾经在册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和老上海中医学院毕业的869名孟河医派丁氏传人中,目前也只剩下10多位还健在。“如果这些老先生都去世后,我们就无从知晓孟河医派到底是如何传承的,孟河医派中许多的绝技虽然有部分文献记载,但是其精髓都是通过师徒口授和经验积累,如果老先生不在了,那许多的经验也就随之永远消失了。”在顾书华看来,抢救传承孟河医派的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孟河医派的历史传承
起源于江苏省常州市孟河镇的孟河医派,在中医领域是一个比较著名的流派,绵延传承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针灸、骨伤科等医科门类齐全,在杂病、外疹方面具有突出建树,是我国目前几乎唯一的依然保留比较完整的一个中医流派,对研究和传承中医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孟河医派的历史可追溯至东汉三国时期,可谓为葛洪医药余绪。
作为中国东晋时期著名的医士,葛洪是预防医学的介导者,著有《肘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了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候及诊治医案。“天行发斑疮”成为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肘后备急方》亦为其经典巨著,书中所描述治疗疟疾的医案——“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成为了日后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发现和提取青蒿素的灵感来源。
后来历经南北朝时陶弘景(著《本草经注》)、北宋许叔微(著《本事方》,开医案类著作之先河)、明朝王肯堂(著《六科准绳》,以求“宗学术之规矩”)等中医大家的传承,至清朝末期,孟河地区聚集了一大批学养深厚的医界人物,形成了以费氏、马氏、巢氏、丁氏为首的孟河四大家,为孟河医派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孟河医派也是在那个时候迎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
正如孟河医派丁氏代表人物丁甘仁在《诊余集》序中所说:“吾吴医家之盛甲天下,而吾孟河名医之众,又冠于吴中。”据载到咸丰年间,孟河医名便名扬大江南北,当时从四面八方来求医者云集,不仅有周边地区如宜兴、溧阳、苏州、上海、镇江、南京等地的群众,而且远至浙江、安徽、江西等地的求医者也纷至沓来,有“栌舟衔接数十里”的壮观景象。清道光皇帝、慈禧太后和民国总统均多次称赞,孟河医派的费家更是获得了“是活国手”之称。
如今,在《中国医学史》里列出的12位近代中国著名医家里,有5位都是来自孟河医派,而在2009年首次评选的30位中国国医大师里,孟河医派就有6位。
孟河医派影响之大在于其能吸纳《内经》《难经》《伤寒论》《温病》等各种中医经典之长,并将各派学术熔化于一炉的传承,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孟河医派在巅峰过后陷入了漫长的衰落期。
中医传承面临的“断档”风险
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爱国运动,掀开了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思潮,这次民族意识的觉醒,却令中医行业意外地经受了一次矫枉过正的“封杀”,孟河医派亦在其中。
“医不知科学,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唯知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之说……其想象之最神奇者,莫如气之一说,其说且过于力士羽流之术。试遍索宇宙问,诚不知此气之果为何物焉也。”新文化运动旗手陈独秀的这个评价,代表了当时许多“先进人物”对中医的普遍看法,“不科学”成为了中医的代名词。
北洋军阀和汪精卫伪政府曾经试图以“不科学”为名,几次取缔中医。西医的日渐流行也让中医丧失了主流医学地位,民众的倒戈,舆论的笔伐又进一步推动中医走向了泥渊。
在顾书华看来,中医确实存在一些非量化性的东西,有一些更是难以用语言进行描述的,需要长久的行医经验,但这并不能否认中医的功效。在国际上,针灸已被证实在减轻手术后疼痛、怀孕期反胃、化疗所产生的反胃和呕吐、牙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极低;世界卫生组织也认为一些中草药的有效性得到了科学双盲研究的较强支持。
从药物研发人到传承人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在战略规划中首次提出了“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并把中医药置放在“健康中国战略”的高度。
对此,顾书华内心悲喜交加,喜的是在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中医、中药行业将又迎来一个黄金时代,悲的是老中医的资源越来越少,中医传承工作越来越难做了。
在成为孟河医派传承人之前,顾书华的另一个身份是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维工业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他带领团队所研制的用于治疗慢性肾衰长期血透病人因继发性肉碱缺乏产生的一系列并发症状的左卡尼汀系列新药属于国内首创,市场占有率高居榜首。
接触中医,开始于2006年春。顾书华因研究左卡尼汀药品在机缘巧合下结识了国内泌尿外科鼻祖吴阶平院士和肾脏内科鼻祖黎磊石院士,他们一致建议顾书华把目光转向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医,对于治疗疑难病和研究新药均有帮助。于是顾书华开始抱着将信将疑的心态拜访了当时在常州的孟河医派丁氏代表人物丁甘仁的后裔弟子、年已八旬的巢伯舫老先生,在親眼见证了老先生药到病除的高超医术之后,内心十分倾慕,从此开始跟随老先生学习孟河医派中医6年之久。但是考虑到自己并非学医出身,老先生又年事已高,中医传承无法继续的担忧开始徘徊在顾书华的脑海中。
于是,顾书华在巢伯舫与席德治老先生的帮助和支持下,效仿丁甘仁1916年-1948年在上海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后改名为上海中医学院)的做法,两位老先生更是联系到三十多位年逾八旬的解放前老上海中医学院毕业生同学及校长丁济万(丁甘仁嫡长孙、传人)先生的弟子,在2007年共同成立了孟河医派传承学会,一起为孟河医派的传承努力。
但是在学会成立不久后,顾书华就因授权生产他所研制新药的工厂毁约和私自生产,陷入了左卡尼汀药品知识产权追偿案的漩涡之中,每天因药物被侵权的损失都在不断增加。虽然顾书华在最高院赢得了终审和再审的胜诉,但却因对方抗诉等原因迟迟难以执行,从2009年至2017年顾书华的损失已经累计高达数十亿元。这一案件甚至被业界称为中国最大的医药知识产权侵权案,历时8年还未结束的诉讼耗费了他太多的精力。由于资金缺乏原本六十多人的新药研发团队也被迫压缩到五六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疲于应战的顾书华还是把大半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到了孟河医派的传承之中。在顾书华看来,官司的事虽然重要,但不急于一时,孟河医派的传承是真的等不起了。
从2009年开始,顾书华自费投入近2000万元复建了早年被拆毁的丁甘仁故居。2012年,顾书华在修复的丁甘仁故居基础上又自费筹建了国内第一家以中医文化传承为特色的传统书院——孟河医派书院,目前书院已收集了3万余册医古籍,其中包括完整的老上海中医学院的教材、200余册孟河医派四大家所家传的珍贵医案、医论手抄本和几十家民国时期常州和孟河镇老药店的药方配本。同时书院借鉴丁甘仁100年前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的办学经验,面向中医学科的毕业生或有一定中医基础的社会人士进行招生,聘请新中国成立前老上海中医学院毕业的知名弟子和孟河医派老中医临证带教、授课,尤其是孟河医派中一些疑难杂症的“帮传带”,培养孟河医派传人,力图再造丁甘仁缔造的孟河医派中医教育的辉煌。
现代中医传承的困境与坚持
中医传承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目前孟河医派传承书院招聘的学生均为中医院校本科或硕士毕业生,学制三年,由知名孟河医派老中医手把手带教,书院除免费安排日常的食、住、行外,每月还给他们发放四五千元的生活费,尽量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专心学习。尽管如此,书院的招生还是面临很大的困难。2016年书院招到8个学生,走掉3个,2017年只招到了6个,又走掉1个,现在书院的老中医们是等着教徒而无徒可教的状态。
全国类似于这样的例子不少,很多老中医在没有资本支持的情况下,只能以收学徒的老办法进行传授,学生苦、累,还没有工资,能坚持下来的学生少之又少。在中医传承的一端,是积极努力寻找学生、开放包容传道授业的老先生们,而在另外一端则是不甚积极的青年学徒。
顾书华曾经向国内的中医高等院校寻求过传承对接合作,但是因为很多老中医已经退休多年,并没有教师资格,抑或缺乏教授职称,在现有的大学教育制度下很难操作。在经过几次碰壁后,顾书华放弃了这种想法,年老故去的老中医们让顾书华下定了自己招收学员的决心。
目前顾书华在孟河医派传承学会、孟河医派传承书院和修复丁甘仁故居上的投入已经达数千万元,且都是非营利性质的,孟河医派的事宜也占据了他个人一半以上的精力。在别人问他图什么时,顾书华憨笑着说道:“传承孟河医派的意义非常重大,这个事情(我)已经做了10年了,必须坚持做点结果出来。一百年前孟河医派代表人物丁甘仁先生在面临中医衰退的时刻,勇敢站出来,开启了现代中医教育的先河,为国家培养了近千名中医栋梁。现在孟河医派又面临衰亡的危险,我理应向孟河医派先辈学习,再次开启抢救传承孟河医派的征程。我个人能力有限,但是能培养一个是一个,将来(他)可以再培养10个、培养100个……这也是对孟河医派前辈(吴阶平院士、黎磊石院士、巢伯舫老师等,均已故去)的一个承诺。”
如今,孟河医派传承书院的首批五名学员已经在老中医的带教下在完成了抄方、拟方到襄诊的学习过程,已经取得中医执业资格的学员也开始了独立应诊。孟河医派的老中医则转为这些年轻传承人背后的智囊团,给予后续的帮助和指导,全方位的传承支持体系让学员们的医术医德受到患者肯定,开始造福一方百姓。第二批5名学员亦已进入跟师学习阶段,第三期传承班正在招募,孟河医派的传承工作初步进入轨道。
对于未来书院的招生情况,顾书华持积极态度,他认为只要国家政策给力,愿意学习中医的人会越来越多,而对于将要承担更多的学生开支时,顾书华表示会尽自己最大努力,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学習条件,“我可以融资,请别人和我一起做,最终目标是要复建丁甘仁先生在百年前创建的我国第一所院校制与师承制相结合的中医学院——孟河中医学院,让孟河医派再传百年,让书院再培养千名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