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AI的发展要“顶天、立地”

2018-03-07刘扬

环球时报 2018-03-07
关键词:环球时报领域人工智能

本报记者 刘扬

人工智能(AI)目前已经成为今年两会上最受关注的科技热词之一,多位出席两会的中国互联网大咖的议案与提案也不谋而合地与人工智能有关。到底AI在中国的发展处于什么阶段,未来有哪些战略层面的发力方向?中国在与美国的AI技术与应用博弈的走势如何?针对这些问题,《环球时报》记者5日晚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公司董事长刘庆峰。

中国AI几大发力方向

环球时报:本次两会期间,讯飞有哪些“黑科技”亮相?

刘庆峰:与我们合作的直播平台同步直播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时,利用我们的语音识别技术为直播配上字幕,并同步翻译成英文。今年的两会全球万众瞩目,是不能出差错的。我们之所以敢于在这次大会上使用相关技术,是因为它已经受了多次“实战”考验。2018年美国CES展的中国之夜,中国外交官台上讲中文,借助这一设备可以直接出中英文字幕,老外讲英文也可以同步实现中英文字幕。

环球时报:人工智能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您认为中国未来在人工智能领域有哪些发力方向?

刘庆峰:发展人工智能的核心战略就是两条:顶天、立地,一方面从源头技术想办法,在国际上掌握制高点,争取领跑;一方面想办法立地,踏踏实实把相关技术用到实实在在应用中,产生我们的数据驱动的比较优势,然后获得自我造血能力,在全球形成产业优势。把这两点做好,自我迭代,形成良性循环,我觉得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将来就有重大未来。

首先说“顶天”。中国可以进一步发挥举国体制优势,针对未来的重大基础性突破,做前瞻性布局。不仅要加强类脑计算和深度学习的数学统计建模方法,还要让更多全球顶尖科学家参与到中国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中。

再说AI技术的应用。主要源于两个方面,第一个跟每一个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第二个跟后台的社会进步、国家治理和社会保障密切相关。这两个领域的刚需就是未来人工智能改变世界的核心来源,包括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教育、医疗、养老。2017年,科大讯飞是全球第一个让机器参加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的,满分600分,分数线360分,最终机器考了456分。就在前两天,我们的智医助理在合肥正式上岗。以前医学人工智能,大家主要是做医学影像,现在机器能看一百多种病,达到基层资深全科医生的平均水平。最重要是机器每天在进步。

这次我还有一个有关建立中国医疗大数据的议案,这是AI在中国很有战略意义的发力方向。病人就诊后的跟踪随访数据是医学研究的重要依据。现在我们很多药的药效是经过临床来验证的,但临床数量本身就有限,再加上社会环境在变,病毒与细菌在变,人的体质在变,气候在变,没有这种跟踪机制是不行的。未来随着语音技术进步,再加上机器学习能力的提升,机器就可以代替医生做术后随访。一旦这个大数据在两三年后建成,未来的医学研究就有了取之不尽的宝藏。

中国有望赶超美国吗

环球时报:目前中国在AI领域进步很快,但源头技术仍是西方为主流,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何时才能追平、甚至赶超美国?

刘庆峰:2006年,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主流算法的源头核心技术,被美国等西方国家所掌握。但经过十几年发展,中国的很多核心算法水平已跟西方国家齐头并进,甚至有些领域我们在一定意义上处于领跑位置。然而,只有算法是不够的,人工智能只有算法加上数据和领域专家才能改变世界。中国拥有最多的用户群体,同时政府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上的决心以及能调集的资源在全世界罕见,我相信未来人工智能全球竞争主要是在中美之间,由于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的特点,中国会率先胜出。我想未来3-5年人工智能主要的行业应用格局将会确定,如教育、医疗、养老,中国会走在全世界前面,这些行业格局一旦形成后,可以反哺研究,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合作的创新体系。

总体来说,中国的原创能力跟美国比还有差距。如果未来可以产生既能为社会做贡献,又能创造巨大现金流的伟大公司,它就可以布局前瞻性研究。如果中国科技企业可以在基础性研发方面投入更多钱,更多企业和科研机构不追求短期回报,中国就有可能突破。

环球时报:中国应该怎么布局全球AI研发体系?

刘庆峰:中国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要有一定的全球视野,对全球AI各领域最顶尖的机构、最顶尖的人才在什么地方,要有个全球地图,这样才能够赢得未来。2018年我们不光去了CES展,还去了斯坦福,后来我又专门去了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也去了谷歌、脸书等高科技企业。现在中国必须要有一批企业,具备全球化资源整合眼光,人工智能领域一定不可能是一家公司把所有源头技术全都做完,所以我们一定要清楚,选择几个领域做到世界第一。另外我们要具备全球的鉴赏力、理解力和应用能力,把最好的技术为我所用,对应到中方的人工智能平台上来。

关注AI从娃娃抓起

环球时报:现在一说AI及其相关领域人才总给人一种非常高端的感觉,如何让更多人接触AI呢?

刘庆峰:未来应该让人工智能像现在的计算机一样成为一个工具。在人才培养方面,让有天分的人更多地进入人工智能专业研究领域;另一方面在社会生活各领域中让更多人去接触人工智能,催生更多交叉学科。一个比较优秀的985、211高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再增加一年左右的课程,就可以成为我们今天认为有点遥不可及的人工智能人才。

环球时报:孩子们该怎么看待AI?刘庆峰:整个社会都应该对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保持关注,因为未来十年内,现有工作岗位的一半以上可能会被人工智能替代。所以家长和老师应该让孩子们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技术背景,通过一些应用接触人工智能,让孩子们插上更多想象的翅膀,不能害怕或抵触人工智能。▲

猜你喜欢

环球时报领域人工智能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2018年热门领域趋势展望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