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

2018-03-07陈怡欣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35期
关键词:教育者心理学素质教育

陈怡欣

(南通大学交通学院,江苏南通 226019)

高等教育的真正成果是塑造一个完整的人,以现在的流行的说法就是培养“全人”。大学最起码的要求是向它的学生提供高深的知识和高水平的技能,但真正使高等教育脱颖而出,卓尔不群的是这所大学培育和滋养大学生的人性、品格以及渴求并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重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环节。“素质”是指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素质教育的成功与否对成才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正如卡耐基所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归结于他的专业知识,还有85%归结于他表达思想、领导他人及唤醒他人热情的能力。”

兴起于21世纪初的积极心理学,由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Martin E.P.Seligman)等教授提出,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心理学的新兴学科。积极心理学关注于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研究人类的幸福与优势[1],致力于激发人获得幸福与构建和谐环境的能力,促进人追求美好的生命意义与人生目的。它的理念与高校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十分契合。

1 高校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全面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为新时期高校开展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并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可衡量的标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在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优势。

1.1 积极特质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积极心理学所推崇的人类的美德,包括智慧——获取并运用知识能力;勇气——顶着压力完成目标的意志;仁慈——人际优势;正义——公民优势;克己——预防原罪的优势;以及超然——让心灵与外界相连接的优势[2]。这些可以后天习得的美德,正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可或缺的优良品质。

1.2 积极情绪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消极的情绪会将我们的注意力收缩到危险的来源上,让人们高度专注的进行关键性防卫思考和决策,目的是查明错误和消灭它;而积极的情绪能开阔人们的视野,使人能够对更广泛的环境保持清晰的意识,促使人们产生更具有包容性、建构性、创造性的思考。因此运用这一理论到实际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的情绪,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力有很大的作用。

1.3 积极组织系统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民主的社会风气、和谐的家庭氛围以及开放兼容的校园环境等。这就需要学生个人、他们的家庭、高校以及整个社会共同努力。这其中高校的所能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这就要求了高校应摈弃应试教育的理念,优化现有课程的设置、管理服务,以及改变高校教师、管理服务人员,以及学生自身的认识,营造良好的实践氛围。

2 积极心理学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运用

2.1 创造良好的素质育人氛围

就像种子的生长需要合适的温度、水分和肥沃的土壤一样,高校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首先应注重素质教育环境的营造,力求构架一个积极组织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要充分体现出民主,不论是在教育、管理还是在舆论氛围上,要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中去,发挥他们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通过催人奋进的思想宣传、富有意义的活动、优美宜人的学习环境营造一个开放、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协同育人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构建包括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共同努力的协同育人体。高校应争取学生原生家庭的积极配合,以和谐的家庭教育为起点,以励志的校园文化为核心,加之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配合,营造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最后作为网络原著民的现代大学生,对他们进行素质教育,高校还需要特别重视网络平台的搭建,让新兴媒体为正能量代言,关注清朗网络的建设,净化网络环境。

2.2 转变教育者观念

传统的教育理念中,高等学校的教师在教育中过分关注知识的传授,而素质教育则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要求教育者不再固守教条化教书方式,而是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入手,通过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方式来达到对其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教育者要相信每个学生的内在力量,并以此为前提从积极的角度去鼓励、引导学生,使他们发现自己的潜能,进而去追求做更好的自己。在素质教育过程中,积极心理学给予我们的巨大启示是,与其盯着学生的问题来纠错和提升,不如从学生的优势和个性特长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为了达到激励学生的效果,教育者就要给予学生殷切的希望,以及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互动,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时刻调节自己工作时的状态,以饱满的精神和对无私的爱去面对学生。教育者还应在工作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的一些测量方法,对实践效果进行随时的反馈跟踪,以达到不断调整改进工作效果的目的。

2.3 强调学生主体作用

素质教育,教育改革已经被提出多年,然而在现实的教育体制下,学生常常还是被动的教育客体,只有2.9%的学生学会了在课堂上向教师提问和参与课堂讨论,5.9%的学生能够在课外主动向教师请教[3]。只有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因为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学生主动而非被动地将人类的优良成果内化,成为提高自己身心发展的能力。所以在素质教育活动中,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一种必然的过程,只有学生能够充分发掘自身的潜能,学会学习、热爱创造、积极实践才能够有良好的成长。反过来教学相长,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将改变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的单相交流为多元化、开放式的教育交流,更促进了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学生提高自觉主动性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如在如何更好地进行自我调节、自我监控方面,进行人际沟通方面,以及解决问题方面,积极心理学专家们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给出了可操作性强的实践策略。学生在系统学习这些策略后,不仅对自身素质的提升作用显著,更可以迁移到学习的各个方面中去。

2.4 打造全面的素质教育体系

首先,课程教学占了高校在校生的大部分时间,优化课堂内的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意义重大。在课堂学习中,高校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着传统的讲授模式,这样的方式容易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无法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因此课堂教学必须要改变现有的模式,营造更加开放、民主的氛围。教师应增加课堂教学中的互动环节,摈弃过分关注知识点的传授方法,可以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进行自主研究。也就是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自己进行研究;或是选一个主题让学生根据自身感兴趣的方面去研究,去发现不同的解决问题角度。课程学习外的素质拓展也要以激发学生奋进精神,发展学生优良品质的各种活动为主。活动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以人为本、因人而异地开展,力求每个学生都能通过活动获得积极的体验。大学生的素质拓展要充分利用社团、网络、宿舍等平台,结合党日、团日活动,假期实践、就业实习,创业探索等开展,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品牌,增强其对学生素质提升的效果。最后,整个素质教育还应设立过程可监控,效果可测量的评价系统,建立素质育人的完成体系。

3 结语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相信21世纪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将这一新的研究成果运用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必将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带来积极的改变。以人为本,发掘学生的潜能,改善校园风气,变革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内部动力的提升,相信将极大地增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效果。高校在素质教育中践行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将培养出更多的“全人”,为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输送更多的生力军。

猜你喜欢

教育者心理学素质教育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