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形势下文化馆的培训与辅导工作高质量发展
2018-03-07封霓
封霓
(深圳市南山区文化馆,广东深圳 518052)
1 新形势下对文化馆培训与辅导工作的要求与定位
方向重于努力,定位先于职能。对于文化馆培训与辅导工作,应在两个层面予以认知与定位。首先,应放置于党对新形势下文化建设的新要求下认识。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把文化自信作为文化乃至民族复兴的一个动力之源。其语境更为庄严,观点更为鲜明,态度更为坚决,传递出这既是文化理念又是指导思想,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党对文化事业发展的总要求,为我们准确把握发展方向提供的指引。其次,放置于充分发挥文化馆公共服务平台作用下认识。组织经常性的群众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整体性的、最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党和政府赋予文化馆的基本职能,这是文化馆理应承担的责任,而基层文化馆的职能特点是群众性、公益性、专业性。因此,文化馆开展培训和辅导工作,一方面必须紧紧围绕和服务于文化馆的整体功能来定位和谋划;另一方面,必须坚持群众文化的正确方向,坚持不断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质量和品位,坚持不断拓宽群众文化活动的覆盖面是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再次,放置于达成培训和辅导工作的目标任务下认识。将区级文化馆真正打造成当地群众文化的活动中心、辅导中心和研究中心,必须确立“四个一”的目标,即,有一个功能相对齐全的阵地,有一支能辅导群众文化活动的队伍,有一批在本地乃至全省、全国叫得响的文艺精品,有一系列面向社会的文化艺术培训。因而,培训和辅导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2 文化馆目前培训与辅导的现状与短板
2.1 关于文化艺术的培训现状与问题
多年来,南山区文化馆作为基层阵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培训项目,较好地满足了当地群众的文化服务需求。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分层分类培训体系初步建立。按照目标群体区分,成人培训与少儿培训的分类比较清晰。以南山区文化馆为样本分析。每年培训成人1.2万人次,少儿1万人次。按照培训科目区分。成人类一般集中开设的科目有舞蹈、声乐、、太极、戏曲等,培训与辅导时间在周一至周五的全天。少儿类一般集中开设了舞蹈、声乐、绘画、书法、民族器乐等科目,培训与辅导时间在周六、周日全天。
二是公益性服务职能充分体现。南山区文化馆坚持开展公益性文化艺术培训,不收取培训对象的费用。
三是培训与社团活动有机融合。组建了馆办社团,如舞蹈社团、合唱社团、民乐社团、京剧社团等,社团活动与培训融合,专业老师深入社团开展指导,不仅改变了课堂化教学的单一模式,实现了培训形式的多元化,同时改变了社团活动自发组织过于松散、低水平活动的状况。
四是师资来源多元,专业化程度有所提升。组建馆内专业人才与外聘专业人才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目前南山文化馆专职教师14人,兼职教师50人,基本满足培训需要。融合建立师资队伍,一方面克服文化馆专业人才数量有限、专业门类覆盖不全的问题,另一方面发挥社会人才优势动态调整开设培训科目,有利于因地制宜开展广大群众文化艺术培训。
从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文化艺术培训看,还存在 “人、财、物、管”四方面的短板:
一是“人”的短缺——师资管理滞后。一方面,平台受限、待遇偏低,对高精尖人才缺乏吸引力,难以聘用到专业水平较高的师资;另一方面,管理松散、制度缺失,在师资标准、日常管理、考核评价、待遇保障、激励约束等方面还未能建立完整的制度体系。
二是“财”的不足——财力保障不足。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艺术门类众多,虽然政府每年加大对群众文化的投入,公益性不收费运营成本又较高,与人民群众现实需求和其更高预期相比,在设施设备投入、工作经费保障和人员待遇提供等方面仍然困扰不小。
三是“物”的固化——培训地点单一。很多文化馆为方便管理实行单一阵地场馆培训,辐射面受限。老百姓一般采取就近培训原则,超过6km之外很难进行培训。以南山区为例,区域面积182km2,常住人口129万人,仅靠文化馆的场馆阵地是远远不能满足辖区内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培训的需求。
四是“管”的缺失——管理比较薄弱。文化馆职能多元,但编制内人员有限,力量比较分散,往往是一专多能、一岗多职,对于文化艺术培训的管理显得疲于应付、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2.2 关于基层文化活动辅导的现状与问题
2.2.1 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持续充实
多年来,南山区高度重视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区文化馆配备23人,其中各类文化专业人才14人,占比60%,涉及专业门类8个;8个街道共配备专职专业人员40余名,兼职人员近300名。充足人员力量对于提升区域内文化事业提供了基本的人才保证。
2.2.2 人才辅导培养机制初步形成
多年来,南山区致力于建立健全人才辅导培养机制,开展多元化基层文化人才培养工作。
专项培训。南山区文化馆加强基层人才培训,制定培训制度,实施分层分类培训计划,近三年来共举办培训班近20个,培训内容包括动态艺术、静态艺术的教学、非遗保护项目的传承、艺术理论创作、艺术创编、合理组建艺术团队等,实现了3年全覆盖。
选送外训。对优秀苗子送到专业艺术学院或者机构培训,如北京舞蹈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专业艺术院校进行短期培训。同时也邀请专家进文化馆来进行授课及各类讲座。同时,我们与市、省乃至全国的兄弟单位主动建立联系,实现互访、互通、互融,迅速培养一批自己的业务干部。
专题研讨。以会代训,交流切磋,分上下半年开展主题研讨。如美术创作、舞蹈创编、中国舞教学法、书法交流等形式多样的专题研讨。
“实战”练兵。上对下指导,上对上抽调,以开展活动为载体,加强实战练兵。组织各专业的教师进行业务大练兵,分成专业表演组、教学组、创编组、创作组。分门别类进行业务交流比赛,进一步提高业务干部的专业水准。
2.2.3 考核评估督导制度试点推行
对基层文化机构的基本任务提出明确要求,清单管理,加强日常指导和督促检查。文化馆成立基层服务部,对基层业务干部的群文培训进行统一部署,如规定每期开设一定量的培训班,培训班结束时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艺术展演展示;组织学员不记名对辅导干部及辅导项目进行综合评分;组织群众对文化艺术需求的调查问卷等。
3 结合新形势探索新的培训与辅导工作途径
3.1 精设科目,动态调整
科目设置适当丰富,满足不同层次老百姓的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馆在满足老年人群众娱乐生活之外,应适当的开设适合不同层次老百姓需求的科目,如茶道、古琴等,在品茶听音乐的同时能够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和饮茶的礼仪等。并经常性的举办一些雅集活动,吸引更多高端的文化人士参与。培训带动活动,以活动辐射更多的人群。另外,在少儿类的培训中除了歌舞、器乐、体育外也可适当地加入科学、人文类的科目,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并不定期地组织各种外出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孩子的各种社会知识。
3.2 总分结合,拓宽阵地
培训形式采取场馆阵地化与社区基层化相结合的模式。文化馆主阵地一般只能满足6km以内的居民,受场地限制,许多培训与辅导没有办法在某一单一场馆组织实现。因此,发挥基层联动效应势在必行。文化馆应主动积极下沉到基层社区与文体站,整合资源,互惠互利。借助基层的场地甚至优秀的专业干部打造优质的培训场所与团队。
3.3 资源整合,优势互补
引入优秀民营社会培训机构适当参与到公益培训中,加大辅导辐射面。目前民营社会培训机构遍地开花,开设项目齐全,师资比较全。在了解调研了部分民营社会培训机构后择优选择具有社会公益心、师资优良、社会口碑好的机构进行合作办培训、辅导班。
3.4 做大师资,规范管理
组建优秀师资库,满足日益增长的老百姓基层文化的需求。文化馆专业人才少,不能满足基层老百姓的需求。应面向社会招募优秀师资,组建自己的师资库。并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统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避免教师流失时青黄不接的现象。
3.5 培训社团,全面融合
加强馆办社团建设,打造文化馆的拳头产品。文化馆应该面向社会招募各种优秀的社团,如舞蹈团、民乐团、合唱团、戏曲团、朗诵团、曲艺团等,文化馆为这些社团提供排练师资、场地、时间及资金的保障。馆办社团应按照要求下基层、社区进行艺术展演及参加各种文化艺术宣讲活动。同时馆办社团定期应参加各种比赛、演出及交流活动,在不断磨炼团队的艺术水准,提高团队品质的同时,做好各种基层服务工作。
3.6 线上线下,拥抱互联
创新“互联网+文化艺术培训”的新模式,发挥新技术在在线培训、活动展示、交流互动等方面的优势。试点先行,选择可行的项目,如动态与静态艺术的线上教学、活动成果展演展示、各类专业讲座、馆内公益演出活动公告等。
4 结语
总之,文化馆的建设要牢牢把握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中心,坚持文化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方向,响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树立文化自信,努力建设群众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文化馆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龙头作用,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唐晓波.文化馆的宣传工作在新形势下的定位与作用[J].读书文摘,2017(13):76-77.
[2]王宝红.新时期文化馆工作的新改革[J].学园,2017(2):4-6.
[3]冯延军.对新形势下文化馆建设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17(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