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背景下的地方本科高校双师教师养成模式
2018-03-07万彤彤赵有梅
万彤彤 李 岩 赵有梅
(1保定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2河北小学,河北保定 071000)
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地方本科高校与普通高校之间有着一定的差距,体现在办学经验、师资力量等方面,因此,培养“双师型”教师是促进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地方本科高校发展的重点之一。“双师型”教师并没有权威的解释,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不仅要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同时也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因此,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地方本科高校在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过程中,需要从多个角度展开培训。
1 “双师型”教师养成的必要性
1.1 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校负责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也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而教师是影响人才发展的重点因素。换言之,社会的发展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作为基础,而高素质的人才需要有“双师型”教师作为师资保障。因此,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双师型”教师的养成势在必行。
1.2 学生发展的要求
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学校中,教师自身的能力、水平等都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而“双师型”教师不仅具备社会上所需要的高水平理论知识,同时也具备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在这样的基础上,“双师型”教师会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也具备相同的能力,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为自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 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中的问题
由上述内容可知,社会的发展以及学生自身的发展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但是在实际情况中,转型背景下的地方本科高校双师教师的培养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教学观念方面
在教学观念方面,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地方本科高校中很多教师虽然已经加入双师教师养成的队伍中,但是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单纯地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缺乏一定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思维,导致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多地讲解理论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固化,将来无法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此外,一些教师对于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较为排斥,灌输式教学理念根深蒂固,导致在教学的过程中无法使用现代化教学方式,无法将当代高科技元素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进而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2.2 制度建设方面
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地方本科高校在双师教师培养的过程中,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其主要表现在:第一,职称评聘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对教师的考核不完善,没有将实践经验、职业道德素养、教学技能等方面考虑到其中,同时也没有将定期考核融入到制度建设中,导致教师在获得了双师教师资格之后,放弃了持续学习、持续提升自我,可能会产生综合能力下降的情况。第二,激励制度不完善。激励制度的建设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论,每个人都对自我实现有着一定的追求。但是很多地方本科高校没有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导致教师没有自我提升的动力,进而导致“双师型”教师养成的失败。
2.3 培训形式方面
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地方本科高校在“双师型”教师培训形式方面存在着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第一,培训范围狭窄。在现阶段的培训过程中,培训范围较为狭窄,没有对教师职业道德、实践能力等方面给予足够重视,影响了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导致教师不具备创新能力,禁锢了教师的发展眼光,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发展。第二,培训形式单一。现阶段所采取的培训形式基本上都是聘请专业人士进行演讲和交流,或者是外派教师进修的方式。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单一的形式已不能满足教师的发展需求。
2.4 合作培训方面
合作培训实际上是一种较好的培训方式,但是在现阶段,很多地方本科高校都没有加强学校与企业、事业单位以及政府之间的有效合作。校方更多地注重教师理论知识的培养和提升,忽略了实践能力,而企业、事业单位的很多工作岗位都可以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因此,合作培训方式并没有受到校方足够的重视,这成为双师教师养成过程中的阻碍。
3 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地方本科高校双师教师培养策略
3.1 三管齐下,转变教师观念
第一,定期举办教育观念研讨会。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地方本科高校需要定期举办教育观念研讨会,以“如何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如何成为“双师型”教师”为研讨主题,引导广大教师在研讨的过程中能够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跟踪国内外高等教育的最新形势,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以便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现代化、全面化的教学服务。在“双师型”教师养成研讨交流的过程中,还需要及时向教师灌输现代化教学观念,使教师能够从根本上接受现代化教学观念和方式,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第二,采取“观念渗透”方式。由于很多教师受到了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都无法有效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因此,校方应当要采取“观念渗透”的方式来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可以通过聘请校外教学名师、教学管理专家到学校进行全面指导和交流,传授先进的教学观念,开拓教师的视野,逐渐将先进的教学观念渗透到教师团队中。
第三,借助新型人才,加强观念转变。校方可以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加强观念的转变,更多地吸收具备双师教师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充实教师队伍的同时也能够通过带动作用来转变原有教师的观念,并帮助其提升各方面能力,加强优势互补,以促进教师团队整体能力的提升。
3.2 多方面加强制度建设
第一,完善“双师型”教师认定和评聘制度。“双师型”教师的认定不能够简单地通过各项证书来作为认证标准,而是需要通过对教师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理论水平、职业道德等进行严格考核和评定,以此来认定“双师型”教师,保证其能力满足学生培养的需求。此外,还应当加强质量考评制度,因为“双师型”教师的养成并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通过定期的考核来促使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保证教师始终能够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避免综合能力下降影响“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
第二,完善激励制度。为了鼓励教师逐渐向“双师型”教师方向发展,校方需要对现阶段的激励制度进行全面改革。对具备“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教师,校方应当采取适当的嘉奖措施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待遇,以此来激励教师的主动性,加速其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同时也激励不具备“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普通教师,使其能够自主学习,全面提升自身能力。
3.3 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综合能力
第一,加强全面培训。校方需要面向全体教师展开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职业道德、创新思维、专业教学技能、实践能力等方面。为了提高培训的整体效率,校方需要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和培训方案,并采取“传帮带”的方式来促进教师的快速成长。
第二,展开多样化的培训活动。单纯的理论性培训并不能够让教师快速成长,因此,校方还需要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培训活动,全面加强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比如:定期展开教学竞赛活动,举办讲课竞赛、慕课竞赛等活动,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锻炼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3.4 加强多方合作培训,加速“双师型”教师的养成
第一,加强政府引导。政府的正确引导是双师教师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政策来引导教师积极进入到企业、事业单位进行学习和锻炼,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再仅停留在理论知识教学层面。比如: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可以到事业单位进修,由于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体系相对较为完善,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可学习之处,因此,教师到事业单位进修对自身能力提升有很大益处。
第二,加强校企合作。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必然会用到学校中所学习的知识,因此,教师的实践能力就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是目前为止能直接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最好方式,因此,校方需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每年定期派遣教师进入到企业一线岗位进修,并在企业中锻炼三个月及以上时间,了解企业最实际有效的运作模式,以便能够及时掌握该专业的实践情况,提升自身实践能力,为教学奠定基础。比如: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应当要深入到企业内部,参与到营销部门日常的运作中,与管理人员共同制定营销方案、与营销人员共同展开营销工作,包括线上营销和线下营销,全面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为成为“双师型”教师打下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双师型”教师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学校发展以及学生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人才基础之一,在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地方本科高校中,校方应当及时发现“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适当的措施转变教师的观念,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培训以及通过多方合作的方式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使其逐渐向“双师型”教师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