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下辽宁转型高校外语语种规划研究
2018-03-07杨兆冬
李 想 杨兆冬
(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锦州 121000)
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即“一带一路”),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对于加快辽宁新一轮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为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加快推动辽宁企业“走出去”,《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企业“走出去”的指导意见》(辽政办发[2015]14号)中指出,重点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建成一批高质量的境外经贸合作区等内容是辽宁省“走出去”的主要目标。由此可见,辽宁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必然需要不同语种的外语人才。
推动辽宁区域经济发展,适应辽宁经济社会和三次产业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外语教育也要发挥主作用,合理建设不同外语语种专业和课程,积极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从而促进辽宁高等教育主力“一带一路”建设,为辽宁省企业“走出去”提供语言服务。
1 辽宁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外语语种及其课程设置现状
目前,辽宁省已经启动21所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由于地理条件上辽宁省紧邻俄罗斯、日本和朝鲜,再加上政府、高校长期聚焦欧美语言,因此无论是外语专业、公共外语还是第二外语,应用型高校的语种设置上,开设通用语种——英语的专业居多,非通用语种大多集中在日语和俄语,开设“一带一路”倡议紧需的语种专业和课程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少之又少。
21所转型高校和试点专业中共有14所高校设有外语专业。在外语专业语种设置方面,11所高校设有英语专业,9所高校设有日语专业,3所高校设有俄语专业,设有朝鲜语、德语和法语的专业有1个。然而,外语专业虽然在听说读写译等传统课上增加了商务、翻译、外贸等课程,实践课时的比例也有所增加,但学生的听力及口语表达能力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实践类课程的设置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另外,辽宁省在与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对于外语人才而言,既需要了解合作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文化,也需要熟悉本国语言文化。而应用型本科高校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多数集中在外语类课程,与本国语言、文化相关的课程却为数不多。
在公共外语语种设置方面,基本为大学英语、大学日语以及大学俄语三个语种。由于公共外语普遍针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过级为目标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公共外语的听说能力欠佳。而且,公共外语课程主要集中在大学一二年级的基础阶段,加上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稍差,导致在大学三、四年级的外语学习基本缺失,外语能力更是弱上加弱。再者,公共外语课程,很少设有涉及外国文化、风俗等人文课程,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亟待提高。
在第二外语设置方面,英语专业的第二外语多为日语,个别院校英语专业的第二外语为俄语或朝鲜语。非英语专业的第二外语基本为英语。尽管开设了第二外语课程,但受学校要求不高、学生兴趣较差等因素影响,第二外语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此外,尽管部分院校在公共选修课设置了小语种课程,但课时相对较少,课程建设标准偏低,很难满足当前辽宁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需求。
2 辽宁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外语语种规划的必要性及规划原则
2.1 必要性
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过程中,与沿线重点合作国家和地区的语言交流问题,是关乎“一带一路”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加强辽宁省重点合作的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语种规划研究,为辽宁省“走出去”提供语言支持、储备语言人才,是辽宁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基于上述调查不难看出,当前辽宁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外语语种及其课程设置,仍尚存在很多不均衡之处,尚不能满足辽宁省企业“走出去”战略需求。
因此,在深化与重点合作国家和区域的经济、贸易、人文教育交流过程中,迫切需要外语人才作为实践主体参与到具体的合作事务之中。
2.2 规划原则
辽宁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推动辽宁企业“走出去”,需要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及时启动外语语种规划。对此,辽宁省政府及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重视外语语种教育的有效建设和合理布局问题,对外语语种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内容,应依据针对性、合理性以及安全性原则进行规划及部署,进而服务于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助推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为辽宁省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肩负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方向应该紧跟辽宁经济结构调整,服务辽宁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因此,辽宁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外语语种设置不可盲目进行,必须从战略资源储备的高度出发,基于辽宁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需求,兼顾高校自身发展水平,针对辽宁省企业“走出去”的重点区域,考虑市场需求,合理进行外语语种专业或课程设置,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避免出现外语人才供大于求或供不应求的局面。
此外,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语言在防范、规避、预警及保障“一带一路”安全问题时,在消除和化解非传统安全威胁和风险过程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价值。因此,辽宁省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从“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安全和教育等多领域状况出发, 以维护和拓展中国海外利益为根本出发点,顾及非传统安全威胁和风险防范需要,稳步推进外语语种建设规划。
3 政府高校“内外”联动机制
为确保辽宁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外语语种合理规划,可以实行政府与高校的“内外”联动机制。即政府在校外负责整体布局,而高校自身则负责具体实施。
3.1 政府整体布局
外语语种规划,需要政府从宏观统筹规划,设立应用型本科高校外语规划部门,统领应用型本科高校外语语种规划。不仅要继续加强通用语种教育,也要加强“一带一路”倡议下辽宁省重点合作的国家和区域所使用的语种规划,制定关键语言政策,妥善解决辽宁省外语资源种类失衡问题。调查重要领域和行业对外语专业人才及非外语专业人才外语能力的需求,调查重要合作国家和地区的语言状况,明确具体的战略所需关键语种,全面协调辽宁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外语语种布局,确保语种规划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另外,在非通用语种专业及其课程建设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政府可以在财政、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高校适当支持。再有出于国家安全考虑,省级政府部门需要配合国家外语语种规划,对“战略语言”外语课程的开设,制定合理培养计划,这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具有战略意义。
3.2 高校主体负责
各高校要立足自身的办学特色,针对不同语种规划,肩负对外语教育人才培养定向定位、外语教育课程规划职能、外语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职能。
3.2.1 人才培养定向定位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重点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相关行业需要。因此辽宁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应立足于服务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自身专业资源优势,与社会需求结合,面向辽宁区域产业、面向用人单位培养。同时,高校需要结合自身外语专业教学和公共外语教学特色,对外语专业人才以及非外语专业人才的外语能力培养进行目标定位。
3.2.2 外语语种专业或课程建设规划
辽宁省“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企业“走出去”的重点区域为俄罗斯远东地区和蒙古、中亚、中东欧地区、东盟及南亚地区、非洲及拉美地区、并开拓欧美日韩高端市场。而这些国家和地区当中,有4个国家以俄语作为官方语言(之一),集中在中亚和东欧。有4个国家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之一),集中在东盟及南亚。由此可见,在外语语种需求方面,英语作为通用语种,其作用仍不可忽视。在辽宁加快“三大通道”建设过程中,俄语人才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大。与此同时,在开拓欧美日韩高端市场上,日、朝、德、法等外语教育也不能停滞不前。
因此,笔者认为,当前辽宁省应用型本科的外语语种规划,应在改善已有语种建设的基础上,结合政府整体规划,合理增加重点合作区域所使用的语言专业或课程。
(1)英、日、朝、德、法等语种专业或课程建设规划
当前,英、日、朝、德、法等已有外语语种的专业建设已经相对完善。多数高校将其就业方向设置外事、经贸、文化、教育、科研、旅游、商务等方面。然而,“一带一路”倡议下,辽宁省对欧美、日韩经贸合作重点领域为高端装备制造业、新型产业、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基于此,现有英、日、朝、德、法专业可以与校内其他专业沟通协调,将辽宁省对日经贸合作重点领域的相关基础内容作为选修课程供外语专业学生学习。
此外公共外语和第二外语语种方面,可以不局限于高考之前的语种学习。例如,高考语种为英语的学生,如果所学专业与日韩经贸交流中就业前景良好,那么学生结合专业方向和自身能力,重新进行语种选择。
(2)新增非通用语种专业或课程建设规划
由于现阶段辽宁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外语专业语种数量,远不能满足辽宁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需要,其他非通用语种专业的设置刻不容缓。然而,不比日、俄、朝、德、法等语种的专业建设在省内乃至国内院校已经非常成熟,非通用语种专业的建设在师资力量、教材建设、专业检验标准等方面存在着很多困难。各高校要在政府的宏观引导之下,结合市场需求,对新增非通用语种的选择,及其数量、规模,语种增设的先后顺序等进行长远规划。对其专业或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教材选用、评估体制等方面也需进行合理设置。
(3)俄语、蒙语语种的课程规划
辽宁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任务之一是加快辽蒙欧、辽满欧、辽海欧的“三大通道”建设。俄罗斯远东地区和蒙古是“走出去”的重点区域,通晓俄语、蒙语的外语人才和专业人才的需求会有所增长。因此,在非通用语种建设规划上,俄语和蒙语人才的培养必不可缺。
辽宁省应用型本科高校中有3所高校开设俄语专业,各高校有必要结合“一带一路”倡议下辽宁省俄语人才需求现状,定位俄语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合理规划俄语专业的招生规模、课程体系建设。同时,当前公共外语为俄语的学生,均为高考语种为俄语的学生,数量有限。而已经设有俄语课程,尤其是设有俄语专业的高校,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方面,比较其他非通用语种均占有一定优势,因此各高校在俄语教育方面可以根据人才需求情况和自身专业特点,进一步调整大学俄语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学生规模等等。
在蒙语方面,辽宁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均没有设置相关课程,而部分学生却有过蒙语学习经历。对此,可以在政府的顶层调控下,与辽宁地区蒙语授课学校合作,引进蒙语兼职教师,为有过蒙语学习经历的学生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同时结合辽宁省对蒙合作专业领域,对有过蒙语学习经历的学生实行定向培养,这样既避免了学生的蒙语学习进入大学之后中断,又为辽宁省对蒙经济合作提供了人才储备。
3.3 建立健全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辽宁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已有语种外语教师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已经相对完善,教师的相关行业实践经历却相对不足,高校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机制、培养培训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建立引入企业实践导师教学教研计划、完善校企师资交流机制等都是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加强外语师资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新增非通用语种的师资队伍建设,各高校还肩负着尽快完善其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的职能。
“一带一路”倡议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以及非外语专业人才的外语能力培养,都是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通过政府和高校的“内外联动”,合理规划,能够弥补当前辽宁省应用型本科高校不同外语语种专业或课程的不足之处,改善辽宁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外语语种人才培养的失衡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