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教育视角下青少年抗逆力培养小组研究

2018-03-07陈雅倩贺馨仪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17期
关键词:归属感组员社工

陈雅倩,贺馨仪

(重庆科技学院,重庆 401331)

青少年在学校、生活中面对各种各样的学业、人际、行为等问题,都对他们的抗逆力提出了挑战。对青少年抗逆力进行针对性培养,能帮助青少年顺利生活和学习,也能促进青少年人格的培养,提高生活质量。

1 生命教育视角与青少年抗逆力:文献回顾与服务设计

抗逆力是指一个人遭受挫折或面对逆境时,能够理性地做出正确选择及应对,在逆境中保持健康、正常的心理和行为能力。本文选用抗逆力的三个部分“乐观感”“效能感”“归属感”三个因素来对青少年的抗逆力进行培养。“乐观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未来是光明的;“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归属感”是指个体与所属群体间的一种内在联系。

项目组选用台湾彩虹爱家生命教育理论“人与己”中的“认识自己”“欣赏自己”“爱自己”“勇敢与信心”和“人与人”中 “人活在关系中”“尊重他人”“爱人如己”“明辨是非”八个部分对青少年抗逆力进行培养。“认识自己”“欣赏自己”“爱自己”“勇敢与信心”聚焦于培养青少年乐观感;“人活在关系中”指导培养青少年归属感;“尊重他人”“爱人如己”“明辨是非”培养青少年效能感。三个部分相互交叉影响,共同促进青少年抗逆力的培养。采用“绘本故事”“游戏体验”“拓展训练”等方法技巧,让组员透过体验来建构知识、获得技能和提升自我价值。

本次研究服务对象为抗逆力水平较低的青少年,以抗逆力社会工作小组为载体,培养青少年抗逆力。在生命教育理论中选取“人与人”和“人与己”两个视角作为提升抗逆力的理论基础,采用游戏体验、拓展训练、绘本故事等生命教育方法技术,培养青少年抗逆力。

2 青少年抗逆力存在的服务需求评估

研究者招募,并通过抗逆力调查表筛选出低抗逆力12名青少年参加这个抗逆力培养小组。组员具有以下抗逆力培养服务需求。

2.1 培养组员的自我支持力,提升其乐观感

我们发现组员普遍对自我有不正确的认知,把自我价值看得过低,常把自己放在弱势的地位,这就导致他们愈发缺乏自信。而在这样消极的自我认知和极度的不自信中,组员在当下都是一种“得过且过”的生活态度,甚至对自己的未来都呈现出一种无望的状态。

2.2 链接组员社会支持,提升其归属感

小组12名成员均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他们跟随父母离开熟悉的乡村社区和社会群体来到城市生活学习,适应陌生的生活环境,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挑战。家庭依赖性降低;对学习环境的排斥;无法融入城市朋辈群体。

2.3 培养组员的能力,提升其效能感

在组员初期评估中我们发现,组员能力的缺乏主要在人际交往和问题的解决两个方面。在人际交往方面,组员主要表现在对自我情绪控制和人际交往技巧的缺失;在问题解决方面,主要表现在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两个层次上。

3 生命教育理论视角下青少年抗逆力培养服务介入

服务的总目标为提升青少年的抗逆力,分目标为增强青少年个体的乐观感、效能感和归属感,增加抗逆力因子。为了实现目标,服务主要以生命教育为理论视角,以小组工作为载体培养青少年抗逆力。

3.1 青少年乐观感培养服务介入

社工运用生命教育理论中的 “认识自己”“欣赏自己”“爱自己”“勇敢与信心”四个内容,设计出“我的现在与未来”“特点与优点”等两节小组活动,主要运用生命教育理论中的绘本故事的方法技巧。通过四个层次的提问,分别让组员了解故事的人事时地物,聚焦主题;表达个人对故事内容的感受,解答对故事内容的疑惑;思考故事与生活的关联;建构向上的价值观,增强自信心,将优点应用到未来。同时让组员正视自己的“特点”,改变对自我评价过低的认知;了解真正成功或者讨人喜欢的人在于他们内心是否有对人有益的特质;挖掘自己潜在的优点,增强组员的信心,鼓励组员在未来的生活中运用到这些优点。

同时,社工还运用到了辅助活动,对组员布置了“家庭作业”——“我想成为的人”,写一篇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想象,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成为的文章。让组员学会发现当下的自己是怎么样的人,对比当下和未来的生活,让组员对未来充满希望。此外,辅助活动还包括“我的自画像”和“优点轰炸”,让组员更了解自己,增强其自信心。

3.2 青少年归属感培养服务介入

组员归属感的培养是服务的重点之一,组员所属群体支持力薄弱的原因在于与父母缺乏沟通;师生关系紧张;同辈群体疏远;社会融入不顺利等。因此,社工利用生命教育理论“人在关系中”视角开展“孤岛探险”小组活动。强调社会支持的重要性,组员作为链接所属群体的行动者,加强组员与所属社会群体的联系。社工在“孤岛探险”小组中设置三个危机问题,引导组员分别向父母、老师、朋友求助,同时组员需要向求助的人交换自己的行动,以渡过危机。现场模拟求助过程,在模拟后的讨论和分享过程中,组员改变了对父母和老师以往严厉的印象;明白该如何与父母、老师和朋友沟通交流。组员不仅认真思考自己身边的资源,了解到每个人都需要社会支持,意识到社会支持力的重要性,而且学习了解了每个人都需要社会支持力,当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困难时,应该向谁求助,该怎么求助,以及求助之后的反馈。在这个环节中,社工不止对他们的归属感进行培养,也涉及了他们效能感的培养。

除此之外,社工也根据每个人的社会支持特点,布置了“家庭作业”,向家长、老师、朋友讨论一个话题,询问他们的感受。

3.3 生命教育理论视角下青少年效能感培养服务介入

我们从生命教育理论中的“尊重他人”“爱人如己”“明辨是非”“勇敢与信心”四个方面来设计组员效能感培养的小组方案,设计出了“情绪控制”“陌生人say hi”和“困难的摔打(实践)”“困难的摔打(分享)”等四节小组活动。提升组员人际交往能力和问题的解决能力,从而提升组员的效能感。

“情绪控制”小组主要采用“一周心情记录本”的形式让组员记录自己一周的心情,在小组活动中组员重点分享与人交往时的心情。社工引导组员进行换位思考,同理别人的需要,在自己与他人之间寻找一个心情平衡点,从而控制自己的情绪。“陌生人say hi”采用的是拓展训练的方法技巧,要求组员主动与陌生人交流。组员分享与讨论交流过程中的困难与解决方式,帮助组员迈出交际的第一步,也让组员讨论学习到了人际交往的技巧。“困难的摔打(实践)”采用行拓展训练要求组员走出学校卖报纸。组员自己面对过程中的困难,以及相互商量如何去解决这些困难。“困难的摔打(分享)”是社工就“困难的摔打(实践)”的内容和组员一起分享在整个活动中的感受与收获,帮助组员在以后的生活中勇敢面对困难和积极解决困难。

4 生命教育理论视角下青少年抗逆力培养服务效果的评估

在抗逆力小组服务结束之后,我们用同样的调查问卷对这12名组员进行抗逆力水平的后测。结果发现这些组员的抗逆力得到了提升,乐观感、效能感、归属感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前后测试的分值变化情况为乐观感平均分提升8分;归属感提升10分;效能感10分。

当我们对组员的家庭、学校和同辈中评估的时候,发现组员乐观感、效能感、归属感分别得到提升,朋友他们“有了积极的改变”;老师和家长开始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组员也更能理解老师和家人;老师认为他们“开始表达自己的看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

5 生命教育理论视角下青少年抗逆力培养服务反思

在培养青少年抗逆力的服务中选择生命教育作为服务的理论视角,以小组工作为载体,从抗逆力的乐观感、效能感和归属感三个层面入手,采用游戏体验等生命教育方法,对培养青少年抗逆力有一定成效。

生命教育理论下的“绘本故事”的四个层次提问的引入方法,可以使组员对自我认知形成螺旋式上升的思考;“游戏体验”联系游戏与生活的实际情况,对组员与父母、老师、朋友的关系有很大的改善;“拓展训练”设计的困难的摔打,对组员解决问题和人际交往的能力有很好的提升。这三个方法不仅能提升组员的参与度,反馈效果也较好。

这三组服务方法不是独立开展的,他们之间交叉影响,相互作用,螺旋上升,且以小组为载体的团体动力建设也为青少年抗逆力的培养提供的技术。

但是服务项目也有一些缺憾,社会工作者的实践经验不足,在面对小组开展过程中的组员内部矛盾不能很好地解决,导致整个小组推进缓慢。

[1]邓玮.社区为本: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风险的社工干预策略——以抗逆力提升为介入焦点[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84-90,108.

[2]韩丽丽.青少年抗逆力与学校服务的相关性研究——基于对北京市1175名青少年的问卷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4(5):16-21.

[3]刘梦,张和清.小组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汪丽华.生命教育视域下的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2(12):59-62.

[4]杨青,易礼兰,宋薇.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与家庭亲密度、学校归属感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6(3):197-201.

[5]朱虹.青少年抗逆力的研究及其培养[J].全球教育展望,2013(9):94-101.

猜你喜欢

归属感组员社工
价值感与归属感
你的不开心,让园艺温柔治愈
青春社工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小组落幕
社工
还是不错的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成长加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