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娘惹服饰看峇峇娘惹族群的文化认同
2018-03-07陆诗晴
◎陆诗晴
(天津外国语大学亚非语学院 天津 300204)
峇峇娘惹(Baba Nyonya),指的是15世纪初期移居至满剌伽(马六甲),满者伯夷(印尼)和室利佛逝(新加坡)一带的明代华人后裔。明朝时随郑和下西洋,庞大的船队曾经五次驻节马六甲,一些部下留下来后在南洋一带定居,并选择与当地人通婚,生下的男孩称为“峇峇”(Baba),女孩则之为称“娘惹”(Nyonya)①。这一族群从血缘上来说是华人,对此无可争议。这一族群主要分布在如今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最著名的当属马来西亚的马六甲。“Nyonya”一词在马来语中的意思是“夫人”,也专指对已婚非马来妇女的称呼。峇峇娘惹是历史时期文化交融的时代产物,因为峇峇娘惹的后裔随着时代的脚步而向前发展,慢慢地融入现代社会,所以很多峇峇娘惹的传统习惯也就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消失了。峇峇娘惹更多指的是男性华人和马来女性结合而产下的后代,因为下南洋的群体多以男性为主,但华人女性和马来男性结合的情况并不多见,而且婚后生下的后代不再沿袭华人风俗,而是马来风俗,所以他们的后代并非是峇峇娘惹。现在马来的华人男性和马来女性结婚后,所生的孩子只是两个不同民族的结合,也并不是峇峇娘惹,也不再沿袭峇峇娘惹的文化传统②。
千百年来,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往来源远流长。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提出,丰富多彩的东南亚文化再次吸引了中国人的眼球,随之赴东南亚旅游已然成了中国人休闲娱乐的潮流。马来西亚政府于1992年成立了旅游促进局以推动旅游业发展,马来西亚旅游局也祭出了“马来西亚,亚洲魅力所在”的口号。游客在赴马旅游时大多会选择前往马六甲以亲身感受峇峇娘惹文化,而且也早已成了诸多中国游客旅游时的必选项目。2010年,中国大陆引进了新加坡新传媒电视45周年台庆剧《小娘惹》,创下不菲的收视纪录。2008年11月时,《小娘惹》以台庆剧姿态在新加坡首播后,也同样创下超过100万元的收视佳绩,成为当年新加坡收视率最高的首播剧集。该剧于2009年1月播出大结局时可谓万人空巷,吸引了超160万名观众观看,收视率一度高达33.8%,创下新加坡15年来最辉煌的收视纪录,使峇峇娘惹文化再次进入大众视野,而剧中女演员所穿的娘惹服也成了大众热议的话题。娘惹服修身得体的剪裁,明艳素雅的配色让人眼前一亮,这种既有南洋风味又具有中国风的服装,十分凸显娘惹优雅大方的独特韵味。祖先漂洋过海下南洋和当地人结合,诞生了峇峇娘惹这一族群,随后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给下一代,而在传承祖先文化的同时如何处理和当地文化间的异同,在两种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峇峇娘惹族的文化认同又是怎样?“认同常常是保持不变的,但文化可能会改变”祖先下南洋,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文化认同是否有发生过变化,可从峇峇娘惹族的服装去探究峇峇娘惹族群的文化认同③。
一、服装款式
娘惹服的款式设计是基于传统马来服饰,传统马来服(Baju Kurung)分上衣和裙子两部分。衣服是套头衫没有衣领,在颈部正中有开口配纽扣方便穿着,袖子一定要到手腕,衣长腰过膝并且是宽松设计,从肩部到衣尾越来越宽。裙子长度从腰部延伸至脚部,为了美观,一般根据系裙子的方向在裙子左侧或右侧缝制出褶皱,并且这样也比较利于行走,避免行走时绊倒。因为马来西亚是伊斯兰国家,所以马来女性在穿着服饰上也比较保守,她们通常会穿衬裤以避免走光,袖子的设计也比较宽松,并佩戴长手套,裙子的裙头一般都有松紧带,且配有扣子。不同于传统的马来服,娘惹装(Kebaya)的设计款式会显得比较活泼。娘惹服也是用布料缝制,分上下两部分,娘惹服上衣设计为对开襟,低胸衬肩,有些为无领款,有些则配有鸡心领等小领款,剪裁上与马来服相比,娘惹服相对较短,一般衣脚齐腰,剪裁合身以呈现女性身材的优美线条④,并且上衣多是较轻薄的材质,如薄纱、薄棉、丝绸等面料,这种材质可展现女性若隐若现的含蓄美,为避免过透,一般会在上衣内多加一件小衣。下裙则着纱笼(Sarung),中国人统称东南亚的筒裙为纱笼,纱笼是东南亚国家男女日常穿着的民族传统下装⑤。东南亚人常穿纱笼是因为当地天气炎热,而东南亚人喜欢席地而坐,纱笼的材质柔软且易于穿着,舒适凉爽的面料十分符合东南亚人的日常起居。华人的穿着习惯和审美显然和东南亚人有所不同,华人为了适应当地炎热的气候以及生活习惯,自然沿袭了当地人上着长衣、下着长裙的习惯,但华人有着自己的审美和风俗习惯,因此在传统马来服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采用中式的对开襟设计,相对传统马来服保守的宽松剪裁,娘惹装则剪裁修身以突显腰身,且上衣前长后短,勾勒出女性曼妙多姿的身形。服饰所选面料不仅为了凉爽,而且还可彰显出中华文化细腻的美感。除此之外,娘惹服在衣领和衣脚设计上采用了欧洲的蕾丝,在当时社会象征着高贵富足,西方蕾丝和中马风格融合的娘惹装,人们仿佛窥见了一个曼妙娘惹对未来的爱情期许和对浪漫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刺绣与花纹
娘惹上衣的装饰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手绣和镂空绣法以增加服装美感,使娘惹上衣愈加不同于传统马来服,更显精致细腻。刺绣一般采用花边刺绣的方式沿着衣领往下,衣角周围以及袖口等部分刺绣。刺绣的花纹多为梅花、牡丹、月季、凤凰、鲤鱼、龙等寓意吉祥的图案,除此之外,下裙的图案也多为中国传统的花鸟鱼虫,龙凤呈祥等图案⑥。马来人在艺术创造上常常融入和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元素,传统马来服虽然也绣有花草图案,但是与娘惹服的图案有明显区别,从图案的种类选择、图案绘制的大小及图案在服装上的排列都有明显不同。娘惹服图案多以花鸟鱼虫为主,除和自然关系密切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华人到异国他乡后会十分尊重当地的宗教文化。中国人大多喜欢选用山水和人物为图案,部分马来民族信奉伊斯兰教,而伊斯兰教不使用人物作为装饰⑦。峇峇娘惹族群尊重了当地人的宗教文化,所以同样不会在衣服上印刺人物形象,这是中华文化与马来文化相适应的重要体现。
三、服饰颜色
娘惹服的颜色选择和搭配也是娘惹服的一大出彩之处。中国人喜爱红色,红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颜色,寓意吉祥、热闹与祥和,而信仰伊斯兰教的马来人则以绿色为吉祥色,因为马来西亚的森林覆盖率很高,绿色对于马来人而言,寓意着生命活力,所以他们视绿色犹如鲜活的生命一般。基于文化融合,娘惹服在色彩选择上主要以大红、粉红、绿色为主。娘惹在上衣和下裙在搭配上也很有讲究,下裙的搭配选择多为上衣的绣花颜色,这种颜色搭配体现了娘惹装不同于马来服饰的特点。从颜色的选择上,马来人和娘惹的喜好不同,娘惹秉持着中国传统风俗和喜好,坚持以红色系为主,并将马来人喜爱的绿色融入娘惹服中。娘惹对颜色的选择,体现了峇峇娘惹族群身处海外,在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努力适应和融入当地社会。
四、配饰
娘惹在穿着娘惹装时,对配饰也极为考究,丰富多彩的配饰能为娘惹装锦上添花。马来人信仰伊斯兰教,着马来服时要佩戴头巾,但马来妇女的头发并不能露出来,甚至有些马来妇女除了佩戴头巾外还需要戴面纱。娘惹在身着马来服时要佩戴胸针(Kerosang),除了有扣紧衣服的作用外还兼具美观效果,除此之外,珠绣鞋(Kasut Manek)也是娘惹装的重要配饰。珠绣鞋是用一些五颜六色的小珠子在鞋面上绣出图案,绣制时耗时费力,极为考验女性的耐心。女红,指女子所做的针线、纺织、刺绣、缝纫等工作和成品,女红技艺在峇峇娘惹族群里被视为一个女性是否贤惠的标准。当娘惹筹备婚礼时,一定要准备好珠绣鞋送给未来的婆家双亲和新郎。和中国传统观念一样,峇峇娘惹族群很讲究门当户对,男方在挑选新娘时除了在意女方的家世之外,女红也成为一项重要的考量标准。娘惹在挑选婚服配饰上,为了搭配修身的娘惹装,珠绣鞋的设计采用高跟款式,所以当娘惹身着娘惹装时,再搭配上高跟设计的珠绣鞋,走路时尽显娘惹温柔端庄的淑女气质。在发饰的选择上,娘惹多梳团状发髻,并在发髻上佩戴各种发饰,最为简单的一种就是在发髻上佩戴鲜花,花的颜色多为红色、粉红,同所穿的娘惹装相搭配,除发饰外,娘惹同样也有佩戴首饰的习惯。从某种观念上来说,娘惹装的配饰不仅作为装饰之用,还有更为深厚的文化历史深渊。娘惹装配饰可以表明一个娘惹家庭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而她们佩戴配饰的风俗习惯也多和中国传统女性喜好相同⑧。娘惹沿袭中国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多会在家中工作,可以在工作时摘除,因此佩戴这些饰品并不会带来太多麻烦,而这些饰品也可充分显示峇峇娘惹族的文化源于中国,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峇峇娘惹族的社会地位较高。
五、文化认同
“中国人来海外是随着中国社会而同来的,换言之,可以称为是随着中国文化而来的,亦是随着中国历史而来的。”⑨峇峇娘惹或称土生华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二代华人,不同于一代华人对中国和异乡之间的复杂情感,峇峇娘惹从呱呱落地到长大成人,对所生活的土地有着深厚感情,反而会对中国有些许陌生感。家庭教育为他们灌输的观念,使他们对中国还伴有一种陌生的熟悉感⑩。从娘惹服饰角度分析,不论从款式、颜色、花纹图案还是配饰,都可分析得出峇峇娘惹族群还是坚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为适应当地文化而设计制作娘惹服,融合中国文化和马来文化,同时也融入了西方元素,如蕾丝等配饰⑪。从娘惹服饰设计制作的角度来看,峇峇娘惹族的文化还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文化认同和自身的成长环境,生活习俗息息相关。一个从小受本土文化熏陶的人,其生活的土壤,出于思乡之感,即使离开故土后也依然难以割舍那份对故乡的真挚情感。一代华人定居海外后对祖国的思念愈发浓烈,便会不自觉地提醒自己的身世以减少思乡之感,这种情结也会影响到家庭成员。另一方面,峇峇娘惹的父亲是华人而母亲是马来人,在中国传统理念中,家庭多以男性为主,所以沿袭中国传统的峇峇娘惹家庭必然也会如此。近年来,随着中国迅速崛起,很多峇峇娘惹清楚认识到对中国的文化认同会给自身及后代带来诸多优势,基于此,他们会在生活中包括服装、饮食、住宅等都尽可能证明峇峇娘惹的文化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受到了本土及西方文化的影响,但是更能证明峇峇娘惹族有极强的包容性,他们以极强的适应力,尊重并接纳了其他文化,而娘惹服就是这种兼容并包理念的有力佐证。
六、结语
通过分析娘惹服饰的款式、颜色、花纹图案和配饰可以得出峇峇娘惹族群的文化认同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可以解释为什么2008年新加坡剧《小娘惹》一经播出便获得超高收视率,而文化同脉及文化认同感有利于加强中国同东南亚各国间的联系,也充分说明了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交流源远流长,不同文化之间互相交融、相互包容,不仅是文化交流的结晶,也是未来世界文化交流发展的方向。
【注释】
① 陈恒汉:《从峇峇娘惹看南洋的文化碰撞与融合》,沈阳: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② 康敏:《马来人的服饰》,广州:东南亚研究,2006年,第2期。
③ 梁明柳,陆松:《峇峇娘惹——东南亚土生华人族群研究》,南宁:广西民族研究,2010年,第1期。
④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南宁:广西民族研究,2011年,第1期。
⑤齐凤山:《29个国家对色彩和图案的好恶》,广州:国际医药卫生导报,1997年,第3期。
⑥帅民风:《因纱笼美而言说体性结构——东南亚美术现象研究(之七)》,沈阳:美术大观,2012年,第7期。
⑦王沛,胡发稳:《民族文化认同:内涵与结构》,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⑧徐杰舜:《马来半岛的峇峇人——东南亚土生华人系列之一》,百色:百色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⑨约瑟夫·拉彼德,弗里德里希·克拉托赫维尔:《文化和认同:国际关系回归理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⑩张乃和:《认同理论与世界区域研究》,长春: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3期。
⑪张娅雯,崔荣荣:《东南亚娘惹服饰研究》,武汉:服饰导刊,201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