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的艺术和艺术的批评
2018-03-07李建平
李建平
(无锡技师学院,江苏无锡 214153)
1 差异性评价
我们每天面对的学生是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的年轻生命。世界上没有两只完全相同的鸡蛋,而教育的主体也一样。苗木在成长过程中,满枝绿叶不可能片片茂盛,难免夹杂着蛀叶,更何况学生还是求学阶段的孩子,不时张扬着单纯幼稚的一面。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有不同的行事态度及心理特征,在不同的方面或彰显著优势,或暴露出缺陷。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育者要承认和善待差异的合理存在,差异意味着兼容并包与优势互补,有差异,才有丰富多彩。批评既然展开了,就要在评价中体现特色,让学生觉得是对他说的,而不是对大伙儿说的。一些大而化之的肯定性评价,例如该生热爱祖国、关心集体等,过于泛化,缺乏针对性和个体性,从而失却了正面评价的作用。认可差异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品质。如果能在更大程度上平衡差异的存在,那对不同的学生而言不啻是一种莫大的兼容并蓄。对于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迷茫,与其埋怨无边的黑暗,不如点亮和赞美这两支小小的蜡烛,照耀他们的一小段行程,培植他们生命中的反省精神,使他们对自身优劣势有更加明确的鉴定。
赞美和批评都属于对学生评价的范畴,是相辅相成的。赞美是对学生正面的肯定,仿佛露珠对新月遍洒清辉的真正独白,没有赞歌,学生容易失去信心;批评也是对学生积极的关怀和鞭策,是孩子发展必需的营养,没有触痛的批评,信心离开了反思,往往会变得盲目和膨胀。
案例:“天也大,地也大,平日做啥都不怕,老师不会写坏话。”亲爱的老师,面对这样一首打油诗,难道不会引起您的深思吗?平日我们犯一丁点的错,您都会严厉地批评,为什么拿回家的评语却这样不痛不痒呢?难道您怕家长吗?
批评是一种朴素的教育智慧,是一种灵活应变的心理启发,不能过分艺术化地加以矫饰或滥用。批评力度因错误的情节或问题的性质而异;批评用语因个体心理承受力强弱而异,对于内向、敏感的学生,不能操之过急,可以采用谈心式的、借彼批此的方式,委婉地点化他恪守原则底线,明辨是非,纠正其过,达到曲径通幽。批评的场合要选准,批评的时机要把握,不能不顾语境,更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妄用或滥用公开批评的方式,打压犯有错误学生的威风。逞一时之快,很容易招致被批评对象日后更为猛烈的逆反。
2 动机和效果的统一
案例:王兵是学校的学习标兵,也一直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他不但学习成绩优秀,而且在担任班长时工作踏实负责,诸多表现都很出色,班主任对他赞赏有加。在一次自习课上,班主任王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些作业后,便离开了教室。聪明的王兵用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作业。找不到事情干的他,开始拉着同桌李江聊天,时不时还发出“咯咯”的笑声,从而影响了全班的纪律。
王老师回到班级知道这个情况后,先对李江一通批评,因为他认为王兵不可能破坏纪律,肯定是李江的问题。这使得李江很委屈,其他同学也都感到愤愤不平。王老师这次不适当的批评在学生中造成了不良影响。大家都觉得,在老师的心目中,好学生永远都是好的,不会犯错误的,所以千万不要跟他们在一起,否则,只要犯错,老师总是认为是自己的不对。
批评的动机是为了帮助对方改观行为,提升绩效,而不仅仅是指出问题,因此,也不能把批评机械化为如同嚼蜡般无味的正确的说教,在延续着善意的同时,要力争显现新的语言风格和语言结构。让观点更刺激一些,让锋芒更毕露一些,让过程更生动一些,就像是看立体影视,画面中不时会有什么东西向你扑面而来;让辞令表达更时尚一些,就像是手机,随便身边一个什么人,总有着不同的样式和色调;让批评方式更错位一些,就像现代建筑,着力创新,不按套路出牌,不一环套着一环。批评并非目的,不是一番训话就宣布结束。批评的目的也不在于说服他人对号入座,而是要为被批评价者提供一个可能的改进空间,给予其朝着既定目标前行的动力与信心。教育者作为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在批评时所提供的建议都将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辅助,因此,更多的应该体现教学相长、多元、包容的积极姿态,共享学生的生命呈示出的一种穿越时空的美丽。
3 多维的评价形式
关注教育的细节,主要是从细小的地方,也就是从门缝里,从叶脉间,从秋毫里,从针孔中,去寻觅熟视无睹、充耳不闻甚至是麻木不仁的问题,忠言逆耳,防微杜渐。当然,批评不是单纯的你说他听,而更像是一个互动的沟通过程。注意耐心地听取对方的倾诉,可能比你苦口婆心还显效得多。对方一旦出现了从善如流的转机,教育者就必须抢抓时机,因势利导,晓之以理。教师因学生犯了明显或重大错误到了非行使批评权力不可的时候,坚决力戒侮辱性的语言。体罚是一种热暴力,辱骂是一种冷暴力,都是简单粗暴的方式,前者伤害的学生的肉体,后者摧残的是学生的自尊。
批评的力量在于团队汇聚合力,唱独角戏往往达不到批评的初衷。以往教师是评价的绝对权威,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批评。如今,评价的主体正在发生变化:除了他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之外,学生自评和互评也被列入必要环节。自我评价实际上是学生发展过程中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思,有利于培植学生理性的思悟能力。同时,学生之间善意的互评,相互指正对方的不足,有助于学生通过对比,找出差距,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教育者应该扮演辅导者的身份,适时地创设机会让学生对他人和自己进行评价。当然,学生在自评与互评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例如,学生在自评和互评时会产生思维定式,常态化地以学习成绩为唯一标准进行判断。这时候,教育者要引领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审视他人,挖掘自身,汲取到榜样感召的力量。
综上所述,教育者在德育工作中必须摒弃那种静止的、僵化的、一成不变的传统套路,用动态的、进步的眼光去看待和研读学生,要看到学生的长处,看到学生未来的潜力,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多种价值取向的可能性。只有践行激励性原则,才能帮助学生弥补不足,建立起与不良诱惑博弈的信心。“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与其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责备学生,不如用一点心去发现其长处,并以此对受助者传道解惑,让其体验成功的滋味。学生之所以是学生,主要在于他们在心智、素质等方面都存在着或大或小的个性化特征,弹性大、可塑性强。作为教育者,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缺失,自觉摒弃那些急功近利、评价偏颇的做法。通过“三多三少”评价法,即多一点赏识,少一点苛求;多一点信任,少一点怀疑;多一点幽默,少一点呵斥,尽力发现学生身上的每一个“微不足道”的亮点,以自然、真诚、恰当、温馨的语言予以赞美,以便学生在正确而又正面的意见中受到鼓舞,消除心灵的隐患,播种成长的习惯。
批评是个技术活,也是良心活,它决定着对学生评价的导向。批评者应该坚定地服从自己的内心,有了诚挚情感,批评才能真实、公正、如愿,而不会被外因或成见所左右。
[1]齐学红.新编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刘景忠.近距离观察职业学校课堂[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3]高树彦.忠言亦应顺耳谈——关于批评艺术的点滴思考[J].辽宁教育,1994(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