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实践与转型

2018-03-07赵静楠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本土化学科专业

赵静楠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1 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提出与内容

社会工作本土化最早是在1971年联合国第五次国际社会工作培训调查时提出的,把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定义为“将社会工作功能和教育与某个国家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的过程”[1]。我国的社会工作最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出现,其发展历程已有一个世纪之久。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在中国的社会功能和学科建设并没有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其学科本身也没有完全融入特殊国情下的中国社会。因此本土化作为一个学科实现其实际效用的过程,应该被重视和讨论,以发挥社会工作在社会良性运行及协调发展中应有的作用。社会本土化包括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功能的本土化,二是教育的本土化。

1.1 社会工作功能的本土化

社会工作起源于西方,是与西方文化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而本土化的一个实际问题就是,我们不能完全按照社会工作原有的学科模式和实践经验来发展能够适用于我国的社会工作。中国社会无论在历史文化或是社会形态上都有特殊的背景,无法将一种新的学科强行与传统社会相融合,但另一方面,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所凸显出的问题又需要社会工作以及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因此,“推行外来的专业社会工作时,需要注意中国传统文化与专业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冲突,充分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要整合以人为本和集体主义的理念”[2]。

1.2 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

社会工作注重实务,要求在实际中能够彻底理解社会工作的内涵,在实践中很好地应用这种能力,不仅在本身的助人工作上而且在知识和技能传递上能够发掘该学科的魅力,并且能让它发挥对于社会的正功能。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对于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标都有特别的要求,西方的社会工作强调专业化和职业化,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社会工作的发展来看,其专业化水平并不高,而且将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职业去发展和规划的观念也没有形成。对于社会工作的学生以及专业老师而言,本土化教育必须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发展,也必须创新出自己的方法和学科理念。

2 本土化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与社会服务相联系的学科,在实际操作中要求紧密结合社会现状,但对于一个发展伊始的学科而言,更多的是理论知识中的创新和实践应用中的探索,这亦是本土化的实质要求,但这个过程是伴随着不断的错误教训和弯路经验的。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多年发展,已经基本形成了一批专业的从业人员和教育工作者,中国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高。但是反观西方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以及当今西方社会该学科的应用度和社会功能,我国社会工作的学科水平依然落后。总体来看,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2.1 学科基础薄弱

社会工作源于早期西方以志愿者为主体的慈善救济活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1899年,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专业学校就出现在了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而中国除去1949年以前的发展[3],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进入大学课堂,成为一门专业的学科。由于缺少形成之初的演变和之后多年的知识积淀,社会工作在中国最早的教学只能通过引进国外教材,即使现在,我们的社会工作学习也以国外的理论作为重点,因为相对而言我们的学科历史较短,而国外不仅拥有深厚的学科知识积淀,也有久远的实践经验。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任何学科都需要通过借鉴来自我发展,我国社会工作的未来之路当然也要广泛地吸收国外相关学科的精华,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需要把握自我发展的方向脉络,特别是要注重创新,让这个学科发挥其实在价值,做到为我所用。

2.2 专业人才缺乏

如上文所述,社会工作在我国缺少知识积淀,这种本质上的缺失使得我国在学科发展中处于弱势。首先,投身于该专业的师资队伍大都接受的是本土教育,他们从一开始就缺少有良好社会工作学科根基的环境,这样一来使得之后的教育都摆脱不了这样的局面;其次,社会工作学科力量的薄弱使很多人对于这样一个专业缺乏了解,因此在学科或者专业选择上会形成阻碍,造成学科新人才进入的滞塞;最后,学科发展落后致使与国际社会在该学科的交流断裂,缺少平等学术交流的机会,难以及时分享该学科最新的科研成果,也难以将自己的优秀成果得到发扬。

3 本土化转型及对策

本土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反思,把这些经验积累,成为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特色和引导。就当下而言,本土化要把握时代节奏,结合国家实情,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社会工作自上而下的整体专业认同。同时,要注重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使用以及相关学科的广泛借取,让我国的社会工作拥有一个更加完整的体系和可实践的行业指导。

针对社会工作本土化所存在的问题,制度创新与学科建设应该相互平衡发展。

3.1 制度建设

任何国家的学科发展都必须呼应其政治和社会制度,制度能够为学科发展提供“绿色通道”,而学科能力的提升也必将反哺制度建设。因此,本土化的首要任务必须是保证适合该学科发展的土壤。

3.1.1 鼓励制度

国家需要出台相关法规以及政策,在社会工作教育上以及学科发展上给予支持,扩大社会工作的专业影响力,让更多人(特别是学生群体)能够认同并且投身该专业,也要让学科发展能有更多的政策扶持,做大做强专业本身影响力和学术水平。

3.1.2 规范制度

对于社会工作从业者,必须出台专门的规范,以保证学科发展的质量,如由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出台的《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就指出了社会工作的行业标准,正式地将社会工作以一个行业的形式去规范,通过测试、考级,从业人员持证上岗,专业化程度强,也易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3.1.3 学科制度

为保证学科质量,推行专业化和高质量的学科能力,制度应该为学术的纯净保驾护航,也该捍卫学术工作者的知识产权。

3.2 学科建设

3.2.1 促进国际学术交流

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必须走出国门,与先进者主动对话,才会有发展。国际学术交流能够给予我们在自身发展上很多的启发,也有利于我们的学术能力在国际社会上崭露头角。

3.2.2 在职人员后续教育

社会工作在中国没有完善的理论基础,因此对于很多社会工作从业者来说,后续教育是填补这一缺失的有效方法。后续教育包括参加学术交流与讲座、岗位培训、考察访问等等,学习新方法、新知识,才能够更好地发展自我。加强社会工作在职人员的在职培训和后续教育,是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支撑。

猜你喜欢

本土化学科专业
【学科新书导览】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超学科”来啦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