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本院校专业英语教学的思考
——以云南工商学院为例
2018-03-07刘增娟
刘增娟
(南工商学院,云南昆明 651700)
进入21世纪以来,为适应区域化、国际化程度日渐加深的就业市场,我国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英语水平的培养,各高校也将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转向对英语口语和专业英语能力的探索。相较于大学英语听说课作为公共基础课的定位,专业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作为部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门专业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英语作为沟通工具,直接接触、了解本专业的理论前沿知识,进而扩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未来就业、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作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一带一路”中的重要门户,云南对具备英语运用能力的高素质复合人才的需求显得尤其迫切。作为应用型大学的探索者和实践者,云南工商学院在对三本专业英语教学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改革。
1 云南工商学院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为更符合“应用型大学”的定位,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云南工商学院除了留学专业以外,自2016年9月开始,全校所有本、专科学生第一学期的大学英语课程全部调整为大学英语听说课。但是,目前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仍然存在着偏离教学目标和职业教育方向等问题。学校生源较为复杂(统招三本、专科生,自主招收三校生,五年制专科生等)、学生英语水平差异大,且各专业对英语的需求量和侧重面各不相同,但教学过程中在教材、课时、教学大纲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并没有任何差异。与此同时,大班教学导致课堂管理难度加大;课时压缩又迫使教师在课堂上争分夺秒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因此,为了保证教学进度和应对绩效考核,大部分教师分身乏术,无法创新教学方法,从而导致师生互动少、课堂沉闷。这一切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挫,学习效果不佳。
用大学英语听说课程代替大学英语课程是学院以实用为主的英语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但该课程仍然强调语言知识的讲解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与学生所学专业缺乏紧密联系。应用型大学的英语教学应该以职场交际为目标,以应用为目的,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突出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以及他们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活动中进行交流的能力,实现语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有效结合。为实现此目的,学院部分专业在大学英语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了专业英语课,例如空中乘务专业的乘务英语、酒店管理专业的酒店英语、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英语、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幼儿英语等。但这些专业的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就像两个平行跑道,各行其是,缺乏课程时间、时长、内容等方面的必要沟通,不具有连续性。
首先,专业英语的开设应具备针对性强、衔接连贯的特点,如我院的经济学专业从大二到大四都开设大学英语读写课程。但是,该专业毕业生普遍反映课程内容不具备实用性,一不紧扣专业,二不注重听说。
其次,我校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以简单的日常英语听说为主,缺乏职业性;而专业英语又深奥难懂,大多以教师翻译和讲解为主,虽然内容实用,但忽略了专业英语的听说训练,学生收获不大。
最后,我校专业英语教学在师资队伍方面也存在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英语专业毕业的大学英语教师基础知识扎实但缺乏专业知识,而专业英教师又普遍呈现出英语运用不规范的问题。因此,学校目前的专业英语授课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很难兼具“专业”和“英语”,这对学生的专业英语的有效学习造成了不利影响。
2 学院专业英语教学创新思路
英语教学最直接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实际交际的能力。而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只有经过反复训练,实际运用,才能真正获得。这就决定了英语教学要以实践为原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听说英语。
为更快、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加就业竞争力,笔者结合专业英语课程特征和学院实际,提出以下专业英语教学创新思路。
第一,在修改各三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更多地听取来自企业的声音,对那些在工作中经常接触或应用到英语的专业增加专业英语课程。对已经包含专业英语课程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时,还需听取在读学生和往届毕业生的意见和建议。例如,我校酒店管理专业本科生普遍反映英语课程开设太多,课程内容重复率过高。该专业第一学期开设 《大学英语听说》,第二学期开设《大学英语四级》,大三学期开设《酒店英语》,第四学期又开设《酒店前厅英语》和《酒店餐饮英语》。事实上,《酒店英语》的教学就是按照工作场所进行分类,其中的第一章和第三章就是前厅服务和餐饮服务。这样的课程设置既是对学校资源的浪费也是对学生精力和学习时间的消磨,无益于学生的学习和就业。
第二,为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专业英语的开始时间应在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结束之后;开设时间根据专业特点不少于一学期,不多于两学年;根据具体开设时长可将周课时定为四课时至六课时不等。
第三,就教学内容而言,专业英语应紧扣学生将来的就业领域,并根据各专业特点重点涉及该行业的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或翻译。因此,在教材的选用应由教师到企业进行调研后决定,并在实际教学中适时适度增加或删减内容;同时,根据各专业特点进行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如服务行业的专业英语可以采用口语阶段测试、演讲、期末口语考试和期末试卷考试相加的考核方式。
第四,内培外引,强化师资。解决专业英语教学中师资力量不足可以从内培和外引两方面来考虑。一方面,学校可以根据教师的自荐选拔部分英专毕业的大学英语教师到其他二级学院、其他院校和企业学习专业知识;或者对有留学经历的专业教师进行系统的英语培训。这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师资不足或不合格的问题。另一方面,为即时应对专业教师短缺状况,学校也可以从其他院校或企业中聘请兼具英语和专业知识的高素质、甚至是“双师型”人才来校进行教学。这无论是对“应用型”大学的建设还是对培养学生“职业人”的学习和生活方式都是非常有利的。
3 结语
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对于任何高等院校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课程定位不清、课时短缺或过多、教材建设缺失、教学方法落后、师资力量不足、学生兴趣不足等问题层出不穷,而每一方面都必然影响到专业英语教学的展开和效果,因此,这些方面都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学校应考虑重新定位专业英语课程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适量增减课时,以适用、实用为原则使教学方法和模式多样化,并组建合理的师资队伍等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为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