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
2018-03-07王金凤李争
王金凤,李争
(安阳学院,河南安阳 455000)
中华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与审美意识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
教育部在2014年3月26日颁布的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现代传播技术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及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因此,必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以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然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理论教育,要通过多方位、多渠道的深层次的理解,让学生接受和了解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形成认同感,并学以致用,由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本文以大学本科艺术设计专业为例,探讨传统文化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开发和利用的新模式。
1 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开发利用的意义
1.1 有利于提升学生传统文化修养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人类个体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即帮助受教育者理解并遵从社会文化伦理规范,且掌握一定的生产生活技能,简而言之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中国传统教育注重“传道”“授业”双重教育;且把“传道”置于“授业”之前,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传道”,其次才是“授业”;因此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无不体现着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及传统教育思想。所以说注重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
1.2 有利于促进中国民间艺术的文化传承
中国民间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物化形式,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积淀成果。然而随着中国社会工业化信息化的转型,很多中国民间艺术出现了失传危机,其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是原来可以养家糊口的手艺逐渐成为专业爱好者的一种技能,另一方面许多民间艺术品在农业社会时期都存在一定的宗教信仰意义和实用功能,不符合新时代的市场需求。工业化的批量生产为主调的今天,传统手工艺必须要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必须具备自我进化能力。在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有利于引导未来设计主流关注传统艺术,并将民间传统艺术作为设计元素融入当代设计,强调其与现代生活的结合并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从而提高传统手工艺的自我进化能力,进而促进中国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1.3 有利于加快建立民族设计理念
在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自然离不开传统哲学思想及造物思想的引入。中国很多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及造物思想也很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如《天工开物》中提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方可为良”,老子思想里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及“制器尚象(观象制器)”“物以载道(用器物来反映体现说明理念、道理、文化)”等一系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及造物思想。并且通过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及造物思想的学习逐渐建立民族设计理念,增强民族设计力量,实现我们的设计强国梦。
1.4 符合当今设计发展趋势需求
当今设计界呈现绿色设计、情感化设计及人性化设计发展趋势,也就是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及环境保护为设计前提,要求设计在满足基本功能需求的同时要考虑人的精神层面需求。尽管当代国人思想受到大量西方文化的冲击,然而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还是有着自身民族的审美特征及审美情怀,设计的本土化,就是一种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体现,是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因此,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物更符合国人的审美情趣。注重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引入,能更好的满足国内消费者的精神需求,且符合当今设计发展趋势需求。
1.5 以设计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设计作为经济和意识形态的载体,是一个国家发展自我的强有力手段,是文化传播的有利载体;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设计强国战略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也是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必经之路。现代的、国际化的设计有利于国内设计走向国际市场,然而在面对国内市场的设计,我们应以民族化的传统的设计来面向国内消费者。设计不仅仅是商品,更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应以民族文化为基础,创建本民族的设计风格及设计文化。以设计传播社会伦理及社会道德,以设计物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 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开发利用的模式探索
2.1 提高专业教师传统文化素养
提高专业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是将传统文化引入专业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前提。然而各个学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构成不同,他们本身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也是参差不齐,因此提高专业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首先教研室应该开展有利于提高专业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教研活动,如聘请工艺美术大师及民间艺人来校做关于传统文化及传统工艺美术的讲座,加强专业教师对传统文化及工艺美术的认识及认同;再如教研室各成员间可以就当代设计发展趋势与设计的民族性与文化性等主题展开讨论交流;也可组织教师参观并学习地方民间艺术。各院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性地展开相关活动,从教研室的层面切实把提高专业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作为一个长期目标重视起来。其次,专业教师自身也要为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而努力,通过多种渠道不断的扩展自己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并努力把握中国文化精髓,培养自身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不仅关系到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也关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2.2 以传统文化理论课程为基础
可以说理论与实践是一对反义词,但我们并不能割裂的去看待这一对反义词,他们之间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性。理论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可以作用于实践,指导人类对于世界的再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理论是几千年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因此它依然能为今天的设计实践给予一定的理论指导。为更好的展开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专业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利用,设置一定的传统文化理论课程是有必要的,如《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中国民间美术》等相关课程的设置,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理论首先有一个系统了解,为设计实践环节传统文化的融入打下良好的基础。
2.3 传统文化教育与校内外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融合
目前我国本科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艺术设计本科教育是以理论教育为基础,实践教学为手段,最终实现培养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的目标。理论教学是以语言表述为主,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模式;而实践教学是一种多元化表现,可以借助动作、影像、技术等一系列手段,形成教师与学生间“训与练”的模式。实践教学往往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探索欲望。艺术设计专业的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与其实习实训基地联合起来,增加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场所,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一方面可建设校内传统文化实训室,可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物化形态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和体会传统文化的存在。另一方面可建立校外传统文化实践教学基地;在校外传统文化实践教学基地的拓展方面,应努力利用当地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积极争取与各级有关文化部门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使学校和企业共同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承、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如可以和当地的博物馆、展览馆、各种历史文化名人纪念馆等各类文化展览馆建立合作关系使其对学生免费开放,扩大这些文化场馆的使用率。
2.4 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的进一步融合,让传统文化教育走进艺术设计专业课堂
全球一体化飞速推进的今天,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很多西方国家已经意识到了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并及时调整着自身的发展及全球竞争态势。中国也将面临同样的挑战与机遇。随着经济的发展,品牌与产品设计竞争的核心已经不再是产品质量、而是产品的个性。特别是表现出当地传统特色与文化元素的产品设计更是能够直接促进当地消费者的购买。因此,让传统文化教育走进艺术设计专业课堂,引导学生在设计中融入本土文化及传统元素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在艺术设计专业课堂,直接引入传统造物思想的物化形式,如《家具设计》课上设置中国传统家具欣赏与解析、新中式家具设计等环节,让学生在该课程中充分了解中国传统造物思想在家具设计中的运用,吸取其中精髓并通过自己的理解以及与现代文化的结合展开设计实践活动。
3 结语
传统文化教育不是应试教育,而是人生教育,背几首古诗不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因此传统文化教育必须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在世界文化冲击的今天,充分发展传统文化的自我进化能力,赢得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的认同感,同时,作为未来设计界的主流,还将以带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设计物影响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及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