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功能研究

2018-03-07安秀梅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大学英语思政大学

安秀梅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外语系,山西太原 030031)

近年来,“课程思政”的研究在学界兴起。《大学英语》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占用课时最长的一门课程,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最突出的课程,然而,《大学英语》的“课程思政”功能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应有的“课程思政”作用也远没有得到发挥。如何在全面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具体化,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探究《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具体做法,使实践教学起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理论信仰的催化剂作用,是一个值得全面、深入探究的课题。

1 “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功能

“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与“思政课程”有很大关系,但“课程思政”绝不是“思政课程”语序上的重组,二者内涵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课程的定义有100多种。“广义的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指一门学科[1]。”“思政课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在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中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课程。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其基本涵义是:大学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承载着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

“课程思政”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在教学的顶层设计上要把人的思想政治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放在首位,并与专业发展教育相结合。“课程思政”理念强化了课程的思想政治功能、意识形态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也应是一门中国文化传播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通过《大学英语》的学习使大学生获得“文化自信”,是《大学英语》课程重要的思政功能。大学生在学习教材内容时,除提高自身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外,也在有意或无意地进行着制度比较、文化比较、价值比较、道德比较、信仰比较等。引导大学生在这些“比较”中坚持“文化自信”,是《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功能,正如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2]。

2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功能弱化的原因

2.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忽视中国文化

目前,《大学英语》的教材版本较多,从体系安排上一般都有四册,收录的篇目也基本能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伦理、宗教、道德等方方面面的内容,题材广泛 。然而,教材中所选取的内容,多是来自英美国家,反映的多是英美国家的人、事、物,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十分有限,平均大约为2%,某版本的《大学英语》教材,四册60多篇文章没有一篇是关于中国文化的。讲民族英雄故事,中国的民族英雄极少出现在《大学英语》教材中;选取文学作品,很少选取鲁讯、茅盾等中国著名作家的作品;选名著,中国的“四大名著”很少被选进《大学英语》的教材中;讲科技进步,中国的四大发明、新“四大发明”很少被选进《大学英语》的教材中;中国的“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琴棋书画、名胜古迹、清明端午等内容也极少被编进《大学英语》教材中。《大学英语》在教材内容选取的源头上就忽视、弱化了中国文化,不仅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还可能造成大学生的“文化虚无”、“文化盲从”。

2.2 教学目的的功利性及文化交流的单向性

强化《大学英语》的“课程思政”功能,不是要改变《大学英语》的课程属性,其基本功能仍然是培养大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但这种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双向的而非单向的。而片面培养大学生的“单向跨文化交际能力”恰恰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问题所在。

所谓“单向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过分强调文化输入能力培养,忽视文化输出能力培养,从而在文化交流中出现不对等不平衡状况。

事实上当文化的输入输出能力不对等不平衡时,既使单向的文化输入能力很强也不能很好地完成跨文化交际活动。

在各类英语考试中和中国文化相关的内容也很少。对山西省8所独立学院2017至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未英语考试试题的分析数据显示,明显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仅占3.97%。“一带一路”、“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小康社会”等词在考题中基本没有涉及。

如前所述,强化《大学英语》的“课程思政”功能,不是要改变《大学英语》的课程属性,更不是要把《大学英语》课改造成思政课模式,或者让其取代专门的中国文化课程,或者成为英语版的国学。但《大学英语》教材中0%~2%的中国文化内容占有率以及教学中片面强调单向的文化输入是值得反省、反思的。《大学英语》要承担起“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培养文化自信”的“课程思政”功能。

3 《大学英语》的“课程思政”功能实现路径

3.1 树立“课程思政”理念是关键

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功能,树立“课程思政”理念是关键,在《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中,要不断强化“课程思政”理念。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于中国文化的输出以及大学生“文化自信”意识的培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要求学生掌握的词汇中,很少有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在要求学生掌握的精典范文中很少有代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名篇名文。因此在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时不仅要注重语言技能和英美文化的学习,也要注重中国文化极其英语表达的培养,对体现中国文化的词汇要有明确的要求,不仅要输入西方先进文化,也要输出优秀的中国文化。

3.2 改革教学内容是核心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材版本很多,但内容编排、取舍上的着力点基本上是以英美文化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知识点、能力点、技能点为核心,重点是服务于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中国文化内容在种类繁多的《大学英语》教材中的含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说明,“输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还没有成为教材编写者的主流指导思想,编写者对《大学英语》的“课程思政”功能认识还不到位。另一方面,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看,这种单一的英美文化学习,也不利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正如美国语言学家克拉姆契(Kramsch)所说:“对目的语文化的学习与理解应和母语文化背景知识相结合并加以对比,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包含的应是目的语和母语的文化教学。”

因此,要强化《大学英语》的“课程思政”功能,就要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优化教材结构。一是要在“量”上增加中国文化内容,改变《大学英语》教材英美文化“单极化”的局面。二是“质”上要有典型意义,能反映中国文化的特色,反映当代中国发展的面貌。三是在课程的“面”上要充分覆盖,结合教学实际体现在听、说、读、写、译,课内、课外,理论、实践的方方面面。

3.3 提升英语教师的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是重点。

实现《大学英语》的“课程思政”功能,提升英语教师的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是重点。

教师的“思政意识”,就是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2]。”

教师的 “思政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有意、有机、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对于《大学英语》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中国文化素养和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将目的语文化与中国文化有机结合,努力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意识。

4 结语

《大学英语》不仅是一门培养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课程,也应成为传播优秀中国文化的课程,承担起以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为重点的“课程思政”任务。大学英语教师要有“课程思政”自觉、文化传播自觉,不断深化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改革,提升“课程思政”意识、“课程思政”能力,探索出一条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猜你喜欢

大学英语思政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