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越词在越南使用情况的一些看法
2018-03-07阮友达
阮友达
(河内国家大学下属人文社科大学,越南河内 100803)
1 提出问题
至今为止,提出判断汉越词使用方法对与错的标准,以及制定解决汉越词乱用、滥用现象的方法依然没有得到落实。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汉越词乱用这一现象将会给工业科学领域相关知识的普及与传授带来巨大的障碍。
汉越词是一个复杂现象,它是中越两个民族多个世纪以来语言接触和交流的结晶。因为一些特别的历史和地理原因,汉越两种语言的语言交流现象有着其自身的独特之处,这在世界上其他语言之间的交流活动中鲜少存在。语言学家们认为:汉越词是越语词汇系统中一类特殊的词汇,它并不属于借用词,而是越语词汇。
至今为止,越南语研究学者们一致认为:“汉越词是越南民族借自汉语但根据越语读音而发音的词汇。”根据学界大部分学者的观点,汉源词大约是唐代时期得以流入越南的。
在唐代以前,也有一部分汉源词通过语言接触和交流的渠道得以流入越南。为了与唐代以后流入越南的汉越词区分开来,这些唐代以前流入越南的汉越词被称为“古汉越词”。
汉越词与越南语中借自法语、英语和一些其他语言的词汇不同。导致现今汉越词的使用始终没有得到统一的原因首先是学界对汉越词这一概念界定的不统一。其次,从历时和共时两个不同的角度研究汉越词也存在差异。
在判断汉越词使用的对与错时,我们不应该死板地对应词根。因为,从实际情况来看,在汉源词流入越南语之后基本都发生了改变以适应越南语的语言结构。也就是说,在一段时间之后,这些词语已经被越南语同化并且失去了它们最初的样子。根据汉源词最初的读音,越南人对其有了新的认知,并以此为依据来改变汉源词,这些改变可能是语音方面的,也可能是语义方面的。对于以上的现象,我们可以找出许多例子。
例如,“到底”一词在汉语中意为“最终,到最后”,但是流入越南语之后它变成了“举止不雅,让人感到难亲近”的意思,并且有时也被用作形容词的程度副词,这时它的用法和“十分”、“非常”、“很”相似(例如,“他说的真是太好了! ”)。
2 需要讨论的几个问题
2.1 变体的选择
在越南语中,有许多词组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引起许多分歧。 例如:“sáp nh p”和“sát nh p”(合并,译者注)。 在懂汉语的越南人看来,使用“sáp nh p”才是准确而规范的,而用“sát nh p”则是错的,因为根据词根,这个词的书写方式是“sáp nh p”。但是就大部分越南人(不懂汉语的越南人)的总体认知来看,“sáp nh p”没有意义,所以应该用“sát nh p”。
我们认为,在流入越南语之时,“sáp nh p”一词在语音方面已经被“越化”。众所周知,越语语音体系中本来没有辅音 “p”,而是借自法语,所以很难发音。在“sáp”这个音节中,“p”在音节末尾。 在发音“sáp nh p”这一词组时,因辅音“nh”(后一音节的首音)的影响,辅音“p”的发音发生了改变。辅音“P”原本是一个双唇音,但舌面音“nh”使其发音部位后移,因此它变成了舌尖音“t”。越南人接受这种组合方式是因为它符合越南人的发音习惯,并且从语义角度来看,它既易懂又不与其原有的意思冲突。
据此,从共时的角度看,为了符合语言发展的规律,应该以“sát nh p”代替“sáp nh p”。
2.2 译法的选择
中文报刊上经常会出现一些词语,当这些词翻译成越南语时,会引发许多分歧。
例如,三个代面- 三个代表(划线部分为音译,译者注)。
若点评一番,中方把“三个代表”译为“三个代面”并不准确,应该译为“三个代表”这是以词根为依据的翻译方式。
但如果翻译成“三个代表”那么大部分越南人则会理解为这是一个只有“三个人代表”的理论或者是“三人”理论。我们认为,“三个代面”是一个具有创新性的译法,因为它不会产生歧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评价汉越词使用的对与错,汉越词与其词根的关系只是其中的一个依据。除此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两个关键依据:其一,越南人对于借自汉语的词汇的原读音的认知方式;其二是文本/话语的创建和发起者的言语目的。第二点为翻译活动的创造性以及灵活性提供了可能(显然,创造的成果能否被新的语言受众接受也是一个问题)。而第一点则让词语得以扩大词义以及与其他词素结合成新的词语。这使得许多汉越词具有强大的构词能力,甚至有的汉越词所派生出的新词义使其源语言的使用者-中国人也难以通晓它的意义。
在汉越词的使用过程中,越南人丰富且具有创造性的使用方法赋予了这些古老的读音新的生命力,让它们以新的思维和认知方式运作起来。因此,在讨论如何准确使用这类词时,我们应该考虑到具体每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下,越南社会、使用者心理以及经济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作用。“解放”一词的使用方式就是一个例子。其原意为“使脱离恶统治和奴役以获得自由”,流入越南之后,越南人便赋予了它新的意义(例如:下课之前,学生喧哗不休想早下课,老师说“好了,下课<此处越语中可用‘解放’一词,译者注>吧”;道路堵了很久之后,有人说道“路通<此处越语中可用‘解放’一词,译者注>了”;司机等卸货等了很久,便跟卸货的人说道“拜托快一点卸<此处越语中可用 ‘解放’一词,译者注>”;两个家庭在一套房子里居住了多年,终于得以搬至属于自己的房子,这时也可以说“等了这么久,终于可以解放了”…)
上述现象明确解释了汉越词已完全成为越南语的一部分而不属于语言借用现象。除了读法的改变以及词义的扩张和缩小甚至是彻底改变以外,汉越词还有强大的产生新词的能力,学界通常称之为构词能力。这一现象在现代越南语中非常常见,在此可列举一二:郊区/主城,救旱/救饥/救伤/救危,小炮/大炮,小团/中团…在流入越南语的过程中,在越语同化作用的影响下,汉语词汇不仅在词义、语音和构词能力方面发生了改变,它们还有了新的句法结合能力。它们当中有许多词语在汉语中不能独立使用,但是流入越南语之后,越南使用者赋予了它们组句能力。“民”就是一个例子。在汉语中,“民”不能独立使用,但在越南语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用法:“做好群众工作要保证重视人民,亲近人民,理解人民”,或者“倾听人民的心声,说人民易懂的话,做人民信任的事”(在越语句子中“人民”一词为“dan”并且独立使用,译者注)(越共第十届党代会文件)。
3 结语
上述内容表明,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汉越词的使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要得出关于此问题可行的处理和解决办法,还需更进一步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