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域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管理改革思考
2018-03-07杨瑾
杨瑾
(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上海 200241)
目前,大学教学中,注重学科教育,忽视学生教育,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导致大学培养的人才中具有良好德育品质和较强社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缺乏。以民办高校大学生为例,需要高校不断创新德育管理方法和途径,在大思政背景下,实现德育管理对于人才综合素养提升的教学目标。
1 德育管理对于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是人才必备要素中的首要条件,没有良好思想政治素养的人才不能称之为人才,甚至还可能成为社会的蛀虫。没有良好的德育管理,大学人才培养就可能偏离了方向,导致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力不强,不能实现高等教育人才为国家长治久安和稳定发展助力的目标。高校进行德育管理,促进大学生德育素养的提升,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 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管理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模式单一陈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民办高校主要着力于培养技术型人才,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而对于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视远不及对于主要专业课程的教学重视度,这就直接导致了民办高校在改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上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比较传统单一,形式枯燥,教师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形式对照课本进行教学,而思想政治课本中理论性的知识较多,学生们思想政治学习兴趣难以提升,课堂上与教师的互动也很少,缺乏兴趣的指导,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成效不理想也是在所难免。
2.2 课程更新速度慢,难以实现与时俱进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课本的更新速度远远不及新时期思想政治的发展改革速度,党中央的最新思想政治动态难以实现及时更新。学生接受不到最近的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实现与时代思想发展进步同步发展。当然,要实现思想政治课本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比较困难,毕竟思想政治教材不能几星期更新一次或是几个月更新一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结合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技术,适当采用新媒体手段进行辅助教学,以弥补课本知识的不足,但目前思政课堂上或者说思政教师因为年龄和知识结构等的限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占到大多数,对新媒体的运用较少,这一现象不利于教师在课本之外带领学生学习最新的思想政治知识,了解国家大事和国际动态。
2.3 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有限,难以实现创新教学
目前,思想政治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还有待提升,尤其是实践教学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课程实践教学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教师对于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缺乏教学设计,基本以照本宣科为主,更谈不上融入新的教学方法,实现思想政治教学创新。
3 大思政视域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管理的有效实现途径
3.1 创新德育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
民办高校基本属于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同于普通高校对于党委责任的落实与重视。“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核心宗旨,同时也是新时代新思想下高校思政工作的落脚点,更加应该要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教育教学育人创新、校园文化育人创新、校园网络育人创新、实践育人创新,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素养。
此外,民办高校还应在创新实施德育学分制改革上寻求新的突破。结合民办高校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突出“知行合一”的成绩评定方式,适当提高“德育学分”,并将德育学分分布在6个学期中,学生每个学期需要完成相应的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并取得一定的成绩,方可得到相应学分。通过创新的德育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思政理论水平和学习兴趣。
3.2 增加课程教学渠道,强化党政领导
当前,民办高校思政课程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最新的国际国内时政,掌握最新思想动态。让民办高校大学生认真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文件精神,多渠道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突出课堂主渠道作用,推进哲学育人功能建设。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占领网络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加强和改善党对民办高校的领导,健全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建设,提供经费保障,提升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为立德树人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民办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
民办高校可以以“党建质量年、作风建设年”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保持思政德育的与时俱进,加强红色基因传承、学习青年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活动,打造民办高校思政工作亮点,推进课程思政,挖掘专业课程的德育元素,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大思政视域下,民办高校思政德育工作需要进一步深化党委作用,加强党的领导,全面落实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强调“三大主体责任”的落实,继续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教师、学生党支部建设。
3.3 发挥区域德育特色,强化实践教学
各民办高校要进一步认清形势,提高认识,明确大思政时代发展对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崭新要求。要加强领导,把握机遇,深入挖掘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资源和特有优势。进一步强化学习型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精致化水平。进一步构建长效机制,坚持工作创新,把理论研究作为必由之路,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和专业化。要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统一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开创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发展的新局面。在开展思政德育教学中,重视理论联系实践,提升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水平。通过构建特色“课程思政”体系实现德育实践教学目标。
学校明确要求在开展学校专业课程建设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教学全程。设立校级“课程思政”试点,学校持续探索“课程思政”进一步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实现专业课程与德育的全方位对接。发挥“实践育人”的德育延伸功能。通过“早实践、多实践”的模式,在民办高校大学生专业课程实践中不断充实贴近社会、贴近基层、贴近社会、贴近岗位的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敬畏感,有效实现德育延伸。
4 结语
大思政视域下,做好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德育管理工作至关重要,高校要认识到自身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创新模式、创新渠道、创新方法,实现高效的德育管理目标,促进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素养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