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渔洋家书《手镜》的现代解读

2018-03-07文景刚荣若飞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渔洋廉政司法

文景刚 荣若飞

(王渔洋文化研究保护中心,山东桓台 256400)

作为清康熙时期的文坛领袖与政坛精英,王渔洋不仅以其诗文兼优被誉为“一代正宗”,而且因其突出的廉政成就与政治素养深获康熙皇帝倚重,成为备受人们尊崇的“一代廉吏”。这位清新城县(今淄博市桓台县)的文化名人离我们很近,不论从地域上还是从时间上,王渔洋的故事都在淄博甚至更广的地域流传,成为一代代淄博人喜闻乐见的经典回忆。今天,我们要重点解读的是他的一封流传至今的写给三子王启汸的家书——《手镜》。《手镜》处处闪耀着廉政爱民的光芒,涵盖了王渔洋在立身处世、从政为官、执法审刑等方面的真知灼见,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而且对今天的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儿子弱冠出仕,家书三千训导

时间回溯到300多年前,康熙三十六年丁丑(1697年),王渔洋在户部左侍郎任上,并充经筵讲官。是年七月,其三子王启汸出任唐山知县候补知州。当时王启汸不过年届弱冠,获此重任当然让王渔洋“心殊惴惴”,实在放心不下。于是他追忆自己做官的经验准则五十条,亲自手书下来,寄给儿子。并让其“置座右”,“批玩而从事焉”。在《手镜》最后,王渔洋写到:“右五十条随忆随书,未有伦次,汝时时玩味遵行,庶几寡过,慎勿忽也。后有忆及者续寄钞入。”而《手镜》文中也不乏“每日坐堂须早,退须早起用粥及姜汤御寒气。”、“夏天出门,亦要带棉衣、棉被褥之类,以防风雨骤寒。”之类的殷勤叮咛。越过300多年的岁月沧桑,透过这些耳提面命般的谆谆教诲,我们仍然可以切身感受到王渔洋对于初次出仕的儿子的深沉父爱。

现在王士禛纪念馆展出的《手镜》是石印拓本,共有24帖、3009字,其书法高秀俊逸,为渔洋先生的手迹。全书分序言、正文、跋语三部分。单帖高约24厘米,宽约15厘米,每帖8行,每行1-16字不等,其流传轨迹也颇具传奇色彩:《手镜》不曾收入王渔洋《全集》之中,流浇(应为“浇流”)于“真州某氏家”,1837年(道光十七年丁奠),为钱塘金守楷获得。王渔洋乃清代书法大家,其书作极少外传,金守楷“得之不啻隋珠和璧”。为使此宝永传后世,他在1839年(道光十九年已亥)九月,“嘱甘泉王君监川钩摹勒石”。1913年(民国三年),王渔洋八世孙王亿年到任县任知事,任县与唐山旧隶一府,期间得到《手镜》拓本,因担心此帖散失,就托坊间制版石印印刷。现在王士禛纪念馆馆展出的这组拓片即是。原碑和原拓片现在已无从查找了。

2 恪守清慎勤,以民为本

王渔洋仕宦四十五年,长期在兵部、户部、都察院、刑部等重要部门任职,但他始终廉洁自励,不贪一钱。事无巨细,均条分缕析,有据可查;案无大小,都认真核实,确保证据确凿,杜绝冤假错案。公务为重,急百姓之所急,夜批卷宗,高效办案,仅四年扬州府推官任上即“完结大案八十有三”。正如其在《手镜》中所言:“皇上御书赐天下督抚不过‘清慎勤’三字。无暮夜枉法之金,清也;事事小心,不敢任性率意,慎也;早作夜思,事事不敢因循怠玩,勤也。”因此,他不仅获得了百姓的广泛赞誉,而且多次得到康熙皇帝的赏赐,仅目前已知有确切记载的御赐墨宝就达十三件之多。

海关任上,不计个人安危,令王渔洋誉满京华。康熙八年,王渔洋到江苏清江浦海关造船厂任职。当时,那里的官商狼狈为奸,中饱私囊。造船厂的木材采购和海船打造都被大奸商汤甲操控,致使所造船只质量低下,船员出海时频频发生海难。以往官员因贪钱色、畏汤甲、顾私情而不能根除造船厂弊端,以致几经更迭汤甲的地位丝毫未被动摇,人们便对这种官商沆瀣一气的行为司空见惯。王渔洋到任后,积极展开明察暗访,严词拒绝汤甲的钱色诱惑,即使在面临其威胁、恐吓时也未有丝毫退缩,最终查清造船厂弊端丛生的根源,第一时间上疏朝廷,提出建立严格系统的管理制度的建议,起到了正本清源的效果。

王渔洋是一名封建官吏,但其政治见地却尤为深远,他所坚守的“清慎勤”的为官准则是放之古今而皆准的从政准则,对今天的廉政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教育意义。

水、旱、蝗、震之灾是自然经济时代经常发生的天灾,每当遇到这些棘手问题时,地方官多因怕丢“乌纱”而隐瞒灾情,拒不上报以保其“声誉”,致使百姓深受其害。对于此类事件,王渔洋“以民为本”理念体现出其朴素的“人本”情怀,他以山东往年对待灾情之诟病规诫王启汸,教导其要以民生为重,天灾发生后必须据实上报,同时尽己所能为百姓争取最大的政策优惠。亦即《手镜》中所讲的:“地方万一有水旱之灾,即当极力申诤,为民请命,不可如山左向年以报灾为讳,贻民间之害。”由古及今,我想到了云南鲁甸县县长张雁如实向李克强总理反映震灾情况、提出救灾困难和问题的事迹,李总理三次表扬了她敢于直言不讳的精神。虽然从表面上看张雁此举是为了为受灾群众争取最大的帮助,但从本质上来讲却是对中央一以贯之的“以人为本”理念的自觉践行,值得全体党员干部学习。

敢讲真话,勇于担当,是从政为官者应有的政治素养和道德追求。一名封建官吏的自律准则和教子箴言,在今天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借鉴。

3 司法为公,主持正义

王渔洋为官始于扬州府推官,终于刑部尚书,一生与司法结缘,提出了许多先进的司法理念。司法公正、司法平等、司法廉洁,司法程序规范,司法效率等现代司法理念都可以从王渔洋的《手镜》中找到其朴素的形态。比如,“审事务极需公,须参互原告、被告及干证口供,虚实曲直自见。不可先执成见,致下有不得尽之情”体现了司法公正与司法程序规范,“不可令久候审理。随到随结,则案无留牍”与“逃人随获随解,不可监禁过三日”体现了司法效率,等等。

在司法生涯中,王渔洋一直秉公办案、宽慎力行,确保“公道”永在人心。抓捕犯人时选择合适的地点,避免殃及家人,兼顾了法理和人情。审案时多方取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严刑逼供、屈打成招,对于审理不当的案子,总能及时纠偏补阙。大案要案特殊对待,慎之又慎,杜绝冤假错案。量刑上,积极主张放宽执法尺度,亦即在律法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保护百姓生命。为官几十年来,深受其益者不计其数,仅审理“通海”一案就拯救了数千无辜百姓。

《手镜》中体现的王渔洋廉政思想符合当下社会道德观念和民心所向,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优秀廉政文化的代表,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实践,并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鉴古知今,以廉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我们要不断作深刻地历史性思考,积极汲取王渔洋廉政思想精华并体现于实际工作之中,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让“为民务实清廉”成为习惯,共同推进政治生态文明建设。

[1]王渔洋著,王士禛纪念馆编.手镜录[M].扬州:广陵书社,2014:5-19.

[2]文景刚.王渔洋廉政思想及其时代价值初探[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95-98.

猜你喜欢

渔洋廉政司法
党的廉政思想“听得懂”
制定法解释中的司法自由裁量权
王士禛“渔洋说部”研究综述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司法所悉心调解 垫付款有了着落
非正式司法的悖谬
渔洋山人的三大癖好
——成功男士必备
廉政之歌
渔洋河畔的铭记——湖北省财政厅倾情帮扶五峰老区纪略
种好“责任田” 不越廉政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