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对大学生思政工作带来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2018-03-07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33期
关键词:公众群体思政

徐 敏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株洲 412001)

以微信为典型代表的新媒体平台为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指向与现实挑战,在深层次拓充学科教学资源渠道的同时,有效夯实了思政教学的实践阵地。但同时应精准认识到,以微信为新型支撑平台的思政建设过程尚处于探索尝试阶段,容易产生微信功能运用欠全面、校园思政公众号建设欠精准、主流意识形态定位欠理性等现实弊端,其灵活多变的媒体属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以此为着眼点,学科教学管理人员应重新审视微信技术同思政教学资源的深层次对接关系,以此来在契合新时期教学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高等院校“大思政格局”。

1 微信概述及基本特征

1.1 微信平台解读

微信作为腾讯公司推出的一种兼具信息交互、跨区通讯等功能的社交应用软件,涵盖图文、音频、朋友圈、订阅号与公众号等多类模块,在当前教学背景下,逐步成为大学生群体日常生活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对其思维方式与社会价值观念有直接或间接调控作用。截止到2016年第二季度,微信支付用户已超出4亿,广告收入接近40亿,微信平台中的各类公众号已超过800万个,涵盖20多种语言和200多个国家,其所提供的公众号、订阅号及消息推送功能,有效拓展了公众覆盖面及知识要素传播范围。

1.2 微信特征价值

1.2.1 有助于思维情感交流

与传统信息交互方式相比,微信平台可借助摇一摇、扫二维码、朋友圈来分享资源与情感交流,微信朋友可以通过点赞或评论的方式来及时跟进好友动态,增进了不同参与群体间的感情交流。微信平台所具备的自我展现及要素交互的综合特征,允许青年群体通过虚拟联结平台来深层次表达自我感受,为后期的情感捕捉、筛选及多维评判提供了有效的现实支撑。

重新审视新时期技术发展成果,微信平台具备多媒体多向传输的功能特征,可同时发送表情文本、语音留言或图片视频等,有效弥补了传统通信模式中存在的单一化文字表述的应用弊端,此种灵活多样的信息表达与情感对接方式有效提升了覆盖群体人际交流成效。

1.2.2 有助于拓展个体知识面

微信群、公众号、订阅号能够借助信息发布、推送与共享,来使得更多人群深层次了解社会主流思潮或相关价值理念,参与主体可通过知识浏览、信息转载收藏,来更为多元化地发表自身关于特定事件的感悟或指导建议。公众号中的内容可被定期推送与点评,学生群体可通过关注公众号来实时获取相关信息或社会热点,公众号管理人员也可通过设置功能权限,来发布话题或重要通知,力争在倡导成员进行意见表达的基础上,有效进行多媒体文件的多向传输。

2 微信对高校思政教学的现实挑战

2.1 网络舆论监管乏力

在高校领域思政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其所涵盖的大规模受教群体量、信息管控风险量及社会时事热点量,均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考虑因素。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类型允许所有参与群体进行自主发声,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参与主体均可成为网络信息舆论的制造者与传播者,传统单向化的信息筛查与资源建构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逐步演变成当前的信息共享与要素多元化的基本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对网络主流意识监管的实践操作难度。随着我国在国际领域中影响力的逐步增大,部分西方国家或不法分子通过网路渠道传播扭曲化的政治理念或社会价值,影响了部分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参照青年大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特征与信息认知诉求,较大比例的学生主体侧重通过微信或微博来关注社会热点及表达情感理念,这种更为快速便捷、直观完备的信息交互方式推进了网络舆论逐步向多元化、多领域化层面转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了现实挑战,提升了相关教学管理人员对社会舆论及学生思维导向的管理难度。

2.2 教师多媒体操作水准亟待提升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过程注重充分把握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与思维模式特征,以此为着眼点,微信可借助立体化、层次化的信息筛查与传播机制,来快速推进群体舆论或社会整体思潮的统筹建构,对于特殊的或重大的突发事件,微信平台能够以更高效的处理方式来界定事件的基本性质,无形中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发展标准。在传统思政教学模式下,教师群体往往处于教学过程的主导地位,可选取更强有力、更规范化的管理模式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而微信平台为大学生群体的信息交流过程提供了更为多元化的对接模式,以此为着眼点,思政教育工作者亟待统筹兼顾学生思维动态与教材文本内容的内在契合关系,关注微信软件的使用频率与模块内容,然而实际调查结果显示,部分教师群体难以熟练使用微信平台开展思想工作,在社会思政信息获取及筛选方面跟不上青年学生主体,增加了思政课程教学及其他思想工作开展方面,师生信息对接的现实难度。

2.3 网络安全问题凸显

经过高校校园数据调查可知,微信作为一种多功能属性的新型多媒体平台,导致学校领域中出现了大量“低头族”,降低了受教个体在课程学习方面的专注力。由微信平台所传播的各类社会思潮,也无形中提升了参与主体的安全隐患,增加了微信犯罪案例,为网络安全防范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部分青年大学生群体借助微信朋友圈来广泛散布自身的负面情绪,潜移默化中增加了微信平台中的负能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校思政工作的实际效果。

3 以微信推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革新路径

3.1 强化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定位社会舆情

根据微信平台的模块建设与信息传播特征,高校应在遵从社会责任意识与道德约束条件的基础上,更为优质高效地传递国家领域、社会领域与学校领域的正面信息。校内管理主体应努力将受教群体的本质发展需求进行精准划分,以信息媒介为基本承载体来不断探寻思政教育的创新方式,根据实际调查结果,微信公众号需要持续创新信息内容,不断贴近社会主流思潮发展指向,微信公众号应统筹兼顾平台功能属性及学科特色建设优势,及时有效推送个性鲜明的前沿理论或实践成果内容,如将红色主题的学习内容融入到微信公众号中,并借助特殊党政节日或影视资料来更深层次地解读不同时期的思政建设理念。为保证思政课堂与新媒体的深层次对接,在实际贯彻落实过程中,应在建立健全具有不同功能属性微信平台的基础上,统筹兼顾思政教育资源信息的数量与质量。高校应根据时代发展诉求,不断革新自身的新媒体意识与互联网平台建设素养,在保证自身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根据青年大学生的认知发展诉求,借助微信平台有效编辑与推送相关资源信息,在努力做好思政教育传播者的同时,有效控制思政教育的载体选择过程。与此同时,思政教学工作人员应不断强化自身的媒介素养,选取微信群聊、微信订阅号或公众号,来有效传播“政治话语”、“社会话语”及“政策文件”,精准定位学生个体的思想水平及发展需求指向,紧紧围绕社会热点或焦点问题,深层次剖析高等院校思政教学过程中的负面特征与现存问题,着力将思政话语以更为生活化、网络化的形式进行有效表达,以此来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灵活性与革新性。

3.2 提升教师群体微信使用技能,强调信息筛查

在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群体应深层次审视自身的政治素质与国家社会需求等方面的结合点,持续挖掘并掌握各发展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涵与实践意义,主动探索现代化先进教育理念,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创新学科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政工作者可借助“微语言”来开展“微表达”教育教学活动,双向建设师生互动的现实桥梁,坚持秉承“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基本理念,以自主平等的态度来开展隐性思政教育活动,深入挖掘受教个体的思维发展态势与现实舆论针对性,以此来更为全面有效地定位学生的思维发展动态。此外,思政学科教育过程应有效利用好碎片化的资源信息,着力以马克思基本理论为指导,辅助学生个体在多类型的信息网站上进行要素筛查与定位。高校应根据实际教学成效,制定并出台微信的管理制度,设置特定的信息审查调控人员对校园内公众账号上传播的内容进行审查核准,尽量减少虚假或错误信息的平台入侵渠道。为降低非主流意见对学生群体思维认知状态的负面干扰,相关教师群体可统筹个体发展诉求与思政教育实效,从现有学生个体中选取“思政意见领袖”,鼓励其根据热点问题或主流言论进行深层次评论与信息交流,以此为着眼点,思政教育工作者可利用微信平台打造“第二课堂”,借助“微语言”或“微内容”来不断加强个体人文关怀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猜你喜欢

公众群体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