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合理利用分析

2018-03-07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33期
关键词:昆曲文化遗产物质

李 慧

(闻喜县人民文化馆,山西闻喜 043800)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比通常所说的“传统文化”更宽泛。它包括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进入现代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土壤农耕文明逐渐消失,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逐渐改变,一些有历史、文化和科研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随着传承人逝去而消亡,没有很好的传承下来。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在传统人们生活生产的实践中产生并保留至今的优秀文化,珍贵文化遗产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根基,对我中华民族整个精神方面的形成,引导民族各种行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社会发展的几十年间,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得到了极大的变化,传统的文化事物遭到了冷落,以致许多具有一定价值的文化遗产已经消失,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现状,让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重现生机。

非物质文化的危险不仅在中国,在世界各个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危险的境地,世界上包括我国都出台了一些政策用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一步损害。2003年9月29日至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32届会议在巴黎举行。10月17日会议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是一项关于非物质遗产保护的重要的国际公约,也为各成员国制定相关国内法提供了国际法依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尊重有关群体、团体和个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国家和国际一级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相互鉴赏的重要性的意识;开展国际合作及提供国际援助,此几点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奉行的宗旨和原则。联合国为了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激发文化创作的活力,积极开展并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中国是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2004年8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批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定,在国内颁布各种立法,积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在全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至2011年11月底,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已达36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种行为不仅挽救了濒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劲的文化动力,对我国全面推进文化建设深入开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具有“非物质性”,首先“非物质”,应该是无形的,没有实体,不是真实的物质,比如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等。与物质文化遗产(像长城之类的建筑)相对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被人学习,重视和传承,它就会消失。而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不去可以破坏,它始终都会存在在那。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为重要。

(1)隐藏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具有隐藏性,也正因如此,相对于物质文明遗产,人们会忽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并不注重保护和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其实是不可估量的。非物质文化承载着历史,具有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特征,是我们了解过去历史的社会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桥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同民族、种群的智慧结晶,包含着文化精髓,对于认识种群文化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些文化正是不同地域存在、发展的支柱,不同种群的文化特点,共同组成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在时代的变化中,不同的文化不断的相辅相成,相互融合,使文化具有了一定的相融性和适应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文化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民族精神价值,是民族生命力的最好体现,是民族精神的依托,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实现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源泉。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具有经济价值,教育价值,值得我们去探究,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具有隐藏性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

(2)区域性和独特性。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不同,导致历史文化背景差异,从而形成了明显与地理位置有关的文化特征,这种文化就是区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具有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区域在区域特定的环境下,通过一定的生产生活实践所积累下来的文化,不同区域的人生产生活方式不同,传承文化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导致了各个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差异。有了区域性必有不同,各个区域的文化遗产都不同,所以各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性,共同构成了文化的多样性。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辩证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是相辅相成,相互成全的。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只保护,更要科学合理的进行利用。如果我们一味的保护,不能挖掘其本身的各种价值,保护的再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会再次焕发光芒,充满生机活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得不到实现那与那些已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有什么区别。如果只是盲目的利用,没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很好的保护,到头来利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然是面目全非。所以要在保护中充分挖掘其利用价值,并利用种种措施使这种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在利用中要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等因素不会变,有效的对其进行保护。二者相辅相成,才能真正的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昆曲便是保护和利用结合的最好例子。

昆曲(Kun Opera),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积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昆曲进行保护,对昆曲传统场上艺术;昆曲传统表演技艺;与昆曲相关的传统习俗、艺术样式和制作技艺;与昆曲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原始资料、实物、场所和设施;等诸方面对昆曲进行保护。在保护方面坚持保证其原始,真实性,以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原则和宗旨。在利用方面,运用新媒体技术对昆曲进行宣传,将昆曲中优秀的曲目进行巡演,昆曲题材范围较广,经典剧目流传颇多,其中《清忠谱》《琵琶记》《桃花扇》等,都是表达惩恶扬善,传播真善美的精神,我们在利用中不断发挥昆曲的文化教育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向人们传播社会的真善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便是保护和利用的完美结合。

4 如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利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财富,我们一定要积极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并合理加以利用,使其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

(1)健全保护机制。贯彻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虽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已经确立不少,但仍需要完善。在制定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之后,重要的是措施的落实,避免在措施落实方面出现的问题,对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资金方面要明确到位,对濒临的文化遗产要优先保护。要对各个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情况进行明确的勘察,了解情况,确立保护方式。

(2)鼓励传承,发挥民间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广大的人民群众,最终回归于广大人民群众,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需要广大人们群众的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民间手艺人世代相传,政府可以制定一些鼓励政策,优惠措施,鼓励民间手艺人积极的传承,调动民间手艺人,民间组织的积极性,这样既可以减轻政府的压力,还有就是更好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利用。

(3)扩大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之后,需要一个好的展示平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的被世人所认识,所欣赏,所感受,所保护。加强宣传教育,开始艺术培训,利用新闻媒体,互联网的作用积极的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利用,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保护之风。

5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工程,需要我们不断的进行保护和合理利用,我们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尊敬,崇高的态度,尊重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发挥自己的力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

猜你喜欢

昆曲文化遗产物质
昆曲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补园和昆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