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美丽乡村建设重塑新时代乡村文化自信

2018-03-07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33期
关键词:居民美丽生活

张 岐

(聊城大学美术学院,山东聊城 252000)

前言

人类文明的前进得益于城市聚集所带来的巨大能量,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洪流中,中国自然未能“独善其身”,然而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无论在地域分布还是人口数量上,乡村在我国都占有极大的比重,与繁华的城市相比,乡村才是一个国家赖以发展的基础。乡村文化根植于农耕文明,其文化环境的封闭性较强,千百年来已成定势的乡村生活方式、僵化落后的生产方式、脏乱差的生活环境,以及因工业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乡村的存在和发展,尤其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一系列问题逐渐使乡村居民失去文化自信。[1]在新的历史方位和社会背景下,必须将乡村文化自信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将乡村文化作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补充。

1 新时代背景下的乡村文化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社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报告提出,进入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2]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发展迎来诸多重要拐点,其中之一即缩减城乡差距、提升乡村居民生活质量、继续大力推进城乡发展的协调性,在乡村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重塑乡村文化自信。乡村文化是乡村民众的精神价值,蕴含着劳动人民淳朴自然的文化品格和互利共生的价值取向;乡村文化是乡村群体的凝聚力量,作为一个生活共同体,人文习俗为乡村民众聚合的紧密型和行动的一致性提供文化支撑;乡村文化是乡村秩序的建构质素,乡村社会形成的家族秩序和群体秩序规范着乡村居民的言行举止与长幼尊卑。[3]因此,乡村文化作为城郊地区、偏远山区所仍然保存的特殊文化形态,需要依靠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加以保护和发扬,任何城市化、工业化等人类前进导致的社会巨变,都不能成为一种文化消退的理由,反而应该以此为坚实基础,以保证发展过程的稳定性和发展方向的正确性。新时代的伟大斗争,必须以乡村文化自信的建构作为重要着力点,重新定义乡村文化、切实提升乡村文化的社会认同感;新时代的伟大工程,必须以乡村文化自信的维护作为坚实基础,发扬民族文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信;新时代的伟大事业,必须以乡村文化自信的重塑作为重要标志之一,目前我国已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小康社会不应该仅是经济建设的小康,还应大力追求精神文明的小康。

2 文化引领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中共中央自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全国范围内的美丽乡村规划与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然而在大量的设计实践中我们发现,当代乡村的设计与建设,最大的问题在于文化的缺失,有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某些城市逐渐脱离自己的历史脉络,最终沦为千篇一律的“现代化”城市一样。目前的美丽乡村设计,绝大部分致力于街道干净整洁、建筑外观统一等方面,利用城镇街道建筑改貌、地面普遍硬化、栽植绿化植物等手段进行大拆大建。这些方法确实在村容村貌的改善方面成果显著,但忽略了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农民的生活方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不便,且极易形成重复模式,造成文化内涵的流失。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应“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文化建设与社会、经济、政治等建设一样,是保证乡村文明逆流而上的不竭动力,美丽中国的最终实现,离不开乡村文化的滋养与支持。换而言之,文化自信是一个区域,尤其是乡村地区崛起与振兴的坚实基础,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是新时期乡村建设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一个地域内凝聚力的体现和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精髓,文化是乡村的灵魂,美丽乡村建设应以“文化”二字为引领,牢牢抓住“乡村文化”这一主题,发挥文化因素在乡村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只有如此,美丽乡村建设才能在重塑乡村文化自信方面提供巨大支持。

3 以美丽乡村建设重塑乡村文化自信的原则与方法

美丽乡村建设不能走上搞“面子工程”的歪路,更不能走上模仿复制的错路,应当立足区域特色、发掘区域文化,从生态文化、传统文化、生存文化三个方面出发,整合文化资源、利用文化影响力,放大文化成果,最终全面提升乡村居民的文化认同感,重建乡村文化自信。

3.1 改善生活环境,维护乡村生态文化

城市的扩张必然会导致污染的扩散,乡村地区的生态恶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诸多环境问题导致城市早已与所谓的“生态”无关,之所以尚未因为生态失衡而导致瘫痪,完全依赖城市之外的区域对全球生态系统的调节,而于城市关系最为密切的非城市周边的乡村莫属。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的催动下,乡村居民对现代化生活的追求导致生活方式的改变,然而这与基础设施不足以满足需求而形成的矛盾立刻凸显而且愈演愈烈,直接导致生活垃圾大量排放而无法处理,由此而带来的污染物堆积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乡村生态的恶化。此外,关于对儿时乡村生活的回忆屡见不鲜,这从侧面暴露出乡村原生态景观和生活方式的消退对社会心理产生的巨大影响。习总书记曾指出“绿树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生态不仅承担着维护自然生态的重要作用,也是广大居民的感情寄托和情感归属。美丽乡村建设应该矢志不移的维护好乡村生态文化,通过合理规划、分项保护、完善基础设施、生产生活分离等方式,重建乡村生态文明,“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3.2 发挥地域特色,传承乡村传统文化

不同村落聚集地拥有独特的历史风貌,大量的古建、遗址矗立在风雨中见证着乡村的发展变化,作为乡村文化的载体,它们的规模形制、艺术装饰、呈现形式等都是特定区域内的人文习俗、生活习惯等长期影响下的结果,更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的结晶。这些古建、古树、遗址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性的进行保护,在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过程中,应该避免“摧毁性”建设,将一切被认为是过时的、废弃的、有碍所谓新农村建设的事物统一被新建建筑或景观代替,极易将乡村文化的最后一点载体也淹没在社会发展的潮流中,造成乡村文化的严重流失,最后只能使乡村变得“物非人非”。另一方面,乡村居民的处世哲学、家族风气、精神信仰、人文习俗所形成的乡风,也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乡风文明”列入农村建设发展的总要求中,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注重乡村居民意识形态的引导,尽力避免外部不健康文化的侵蚀,去糟取精的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将德育、美育融合进新时代乡村建设中。

3.3 依靠“设计富民”,改善乡村生存文化

“‘设计富民’是指通过建筑设计师或规划师的科学设计与规划,使得居住者在生活环境中的生活更加舒适,不仅仅满足物质需要更能提升居住者的精神富足感。很多村落可以通过设计师的完善设计,让居住更适宜。”[4]在市场经济的催动下,城市具有更广阔的就业前景和更高的生活质量,很多乡村居民倾向于进入城市生活,造成广大乡村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并因此带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农村、农民和农业作为传统生产模式的产物,虽然与城市生产生活方式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但“三农”决不能沦为被救助的对象,必须依靠乡村的自我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为乡村居民的美好生活注入不竭动力。美丽乡村建设需要依靠“设计富民”,利用合理规划、精心设计、产建结合改变乡村生活不便利的现状,结合乡村实际发展垂钓、采摘、农业观光、休闲旅游等第三产业,将现存的民间技艺和民间艺术变成文化产业,在扩大文化影响力的同时切实增加乡村居民的收入,提高乡村居民的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进而吸引外出务工的乡村居民回乡创业、就业,使乡村重新焕发精神活力,为乡村文化自信的重塑打下物质基础与人力基础。

4 结语

乡村文化自信缺失所带来的问题已经开始逐步凸显,甚至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的进一步加重。美丽乡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特色小镇建设一样,都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乡村振兴的实现需要以乡村文化自信的重塑为前提,只有在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方面双管齐下,全面提升乡村居民文化认同感,以文化自信带动生活自信,才能在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居民美丽生活
石器时代的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漫生活?阅快乐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